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乱,在一百多年间,16个主要政权先后建立,有的相互并存,要是加上一些势力小,或者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要有20个左右政权,而其中,冉魏应该是不太熟知这段历史的人知道最多的,因为其建立者冉闵一道“屠胡令”,被后世广泛传播,那么冉闵在历史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个人的观点是,他是一个乱世枭雄,勇武有余,智谋不足,所谓的“屠胡令”也只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做出的决策罢了。
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他当时叫石闵,为了方便,我以下统一称呼其为冉闵,
其实他的崛起一个是因为他勇猛好战,一个是后赵后期的乱局给了他机会。
当初石虎率部讨伐慕容燕,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各路赵军溃退,只有冉闵率部完整撤下来,在和东晋的战事中也是屡立大功,而且在击败梁犊后,其在后赵军中的地位甚高,梁犊是原太子石宣的下属,石宣谋反失败后,梁犊随同万余东宫将士被发配边疆,“
故东宫谪卒高力等万余人当戍凉州
”。
梁犊因此再度反叛,冉闵平定梁犊,自此之后,后赵军中将领大多对其很是敬畏,毕竟他是石虎的养孙,而且外能御敌,内可戡乱,妥妥的朝廷支柱。
同时后赵在石虎死之前就已经进入动乱阶段了,简答来说是,当时的太子石邃因不满父亲宠爱另外两个儿子石宣和石韬,由此引发了三子争位的局面,三人先后被杀,尤其是石宣被立为太子后,想要弑父夺位,结果失败,历史记载,东宫卫士10余万被发配边疆,梁犊所在的万人部队只是被发配的一支。
可以看到,后赵在石虎后期已经进入了父子相残的局面,必然会导致朝局上人心离散,而且因为受石宣太子事情牵连,10余万人被发配,后赵国都邺城的支持石氏的力量大减,这给了冉闵机会,毕竟当时他好歹也姓石啊,虽然不是真正的后赵皇室一脉,不过后赵宗室已经杀红眼了,谁还在乎这个?
石虎死后,石世继位,其他觊觎皇位的人必然开始拉拢冉闵,石遵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号称只要自己登上皇位就册封冉闵为太子,乍一看,这不就是扯吗?是个正常人就不会信,不过石遵还真有一个令冉闵相信的条件,那句诗石遵没有儿子。
石遵在得到帮助,废黜石世自立为帝后,果断“忘记”了之前对冉闵的诺言,而且还对冉闵起了杀心,这激怒了冉闵,因此其将石遵诛杀,扶立石鉴,可以说石虎在死前就无限地给后赵埋雷啊,使得一度强大的后赵,在一些列的内乱中快速衰败。
可以看到,冉闵正是在后赵皇室自相残杀的阶段逐渐掌握朝政中枢的,并一度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这是他距离皇位仅仅是一步之遥了,如果说之前他没有这个想法,可是当手中权柄越来越重的时候,他所面对的就不是选择题了,不进一步,哪怕是原地踏步都只有一个死字。
再来说说“屠胡令”的事情,这件事发生在冉闵诛杀石鉴,建立冉魏之前,直接导火索是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要诛杀冉闵和李农。其实在这次事件前,冉闵和李农遭遇针对他们的计划已经很多次了。
《晋书.石季龙载记》鉴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
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诛闵、农,闵、农杀之。
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
在石鉴继位后,他也不想当作一个傀儡,必然想诛杀冉闵,重新掌握大权,可见当时后赵皇室势力以及其他各方势力,对冉闵集团抱有敌意态度的人太多了,最后一次是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羯兵想要谋杀冉闵等人,结果没有成功,本来支持这次行动的石鉴为了自保,反倒跑去冉闵那里,说孙伏都、刘铢意欲谋反,冉闵率部围歼了孙伏都、刘铢所部。
可以说接二连三的针对冉闵的行刺计划令冉闵头大了,如果不拿出一个解决办法,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冉闵也是人啊,也仅仅是一副普通人的血肉之躯,刀子捅进去也没命。
所以说,孙伏都、刘铢刺杀计划成为了冉闵“屠胡令”的导火索。
闵、农攻斩伏都等,自凤阳至琨华,横尸相枕,流血成渠。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这是冉闵李农围歼孙伏都、刘铢等人时的记载画面,可以说极其的血腥,在冉闵已经杀红眼的情况下,其下达了对胡人的禁令,也就是禁止胡人持有兵器,敢持有者即斩杀,可以说这是冉闵在多次遭遇行刺事件后作出的自保举动,因为反对他的势力主要就是胡人,他虽是石虎养孙,但是说到底难以真正融入后赵皇族。
而冉闵的命令一度引起了后赵内部的恐慌,大量胡人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冉闵再度下令,“
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这一命令和第一道命令相比,是态度有所缓和的,不再是强硬的态度,而且同时不再城门设置门禁,也就是让所有人可以来去自由。
此时的冉闵应该是感觉之前的命令有些激进了,所以想要稳定局势,毕竟后赵经历了宗室自相残杀的混乱局面,需要安定的内部环境,可是结果是,冉闵下达此命令后,胡羯全都跑出城外了,说到底还是他们对冉闵的不信任,这不是说冉闵摆出一副温和形象就可以缓解的。
所以说,最终冉闵“屠胡令”的下达,是在被多次刺杀后,加之孙伏都、刘铢等人行刺事件成为导火索,冉闵对不听从于自己的胡人开始了报复,他见胡人都不为自己所用,才下达了那个命令。“
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
可以看到,冉闵的这个命令不是说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根据变化的时局做出的临时决策,也可以说他是为了自保,毕竟自己和李农多次成为了别人的目标,在乱局中,他做出了这种决定。
而在冉闵此“屠胡令”的影响下,历史记载中,《晋书》称一日内斩首数万,《资治通鉴》称二十余万,还有说十多万的,虽然人数记载不同,但都记载了相同的一点,“
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
简单来说就是,有很多不是胡人的人,因为长相和胡人相似,结果被误杀了,人头被别人砍了去领赏。
在冉闵掌权以及称帝时期,其治下的汉人生活就过得很好吗?说实话没好到哪里去。
历史记载中,在冉闵建立冉魏后,有过一段短暂时间的兴盛,也就是在350年4月,其和石祗势力爆发大战,在苍亭击败对手后,冉魏势力一度达到巅峰。
《晋书.石季龙载记》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当时是冉闵杀了石鉴建立冉魏,石祗在襄国称帝,成为后赵的继承者,所以和冉闵之间的战争在所难免,冉闵在击败石祗第一波进攻后,收拢其败兵,兵力一度达到30万,连后赵时期都不曾有此强势兵力,但个人感觉这应该是略夸张的说法。
从苍亭撤军后,冉闵整饬内部,冉魏有短暂的恢复期,百姓也算是在乱世中过上了好日子吧。
但是冉魏立国两年多,战事是不断的,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冉闵发动了多场战争,对于国内民众也是带来很多灾难的。
尤其是在350年11月,冉闵率大军围攻困守襄国的石祗,战败后,冉闵大半精锐尽损外,冉魏内部也发生了大范围饥荒,以及百姓颠沛流离。
《晋书.石季龙载记》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冉闵频发发动战争,必然导致国内空虚,当时司、冀两州发生饥荒,一度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而且当初从各地涌入到青、雍、幽、荆州从各地的百姓开始逃命,回到自己的家乡,死在途中的不在少数,能够活着回到之前生活之地的人不足三成。
这里面显然不止有各族胡人,还有汉人,所以这也就是我说的,没必要把冉闵当做那个乱世中拯救汉人的英雄,汉人也并未在冉魏过上安定的生活。
还有一点可证明,那就是在围攻襄国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
《晋书.石季龙载记》闵率步骑十万攻石祗于襄国,署其子太原王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
《晋书.儒林.韦謏传》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当时冉闵封自己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并将一千胡人降兵归于其麾下,韦謏就建议过,之前冉闵对胡人的态度过于高压,如今留他们在身边,容易在战事发生不利于冉魏的事情,可是冉闵大怒,将其诛杀,甚至连他的儿子也杀了。
乍一看韦謏说的话也不是什么太过激的话,冉闵就算要杀他,也不至于连他的儿子也杀了吧,可见冉闵是想用韦謏的死来震慑其他人,杜绝其他人就此事谏言的想法。历史记载中也说了,冉闵“
志在绥抚
”,也就是他已经从一年前的认为胡人不能为己用,转变为拉拢胡人的阶段了。
可以说冉闵的决策是摇摆不定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时局动荡,冉闵为了快速扩充实力需要在不同时间摆出不同的形象,他并不是后世认为的那样,一个拯救北方汉族的英雄人物,准确地讲,他是那个乱世的枭雄。
而这位枭雄,最擅长的还是战场冲阵,临阵斩将,在乱世中冉闵缺乏战略眼光,无霸主之才。
他在诛杀石鉴后,建立冉魏称帝,其实个人觉得,冉闵这一步迈的太快了,因为断绝了和南方东晋联盟的渠道。
毕竟东晋一直是以正朔自居,北方的各个政权在东晋眼中都是非正统,都是乱臣贼子,冉闵称王的话,还有和东晋联盟的机会,但是他直接称帝,让东晋以何种关系和冉魏联盟,所以冉魏在立国之初就失去了强大的盟友。
同时在冉闵称帝后不久,因为猜忌李农,冉闵对这个帮助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开启了杀戮模式,李农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人被诛杀,可以说让刚刚建立的冉魏再度处于动荡之中。
在冉闵称帝后,虽然打过多次胜仗,但是两次大败都可以看出其缺乏统帅应该具备的冷静成熟,一意孤行的他也终将走向败亡。
冉闵在击败割据襄国石祗的第一波攻势后,大举北上围攻襄国,本来石祗的确要坚持不住了,但是其派人去到慕容儁、姚弋仲那里请求援军,而冉闵率领的大军在襄国城下围攻百余日,兵锋早已受挫,将士厌战,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冉闵依然不则机退军。
作为一国之主,一军统帅的冉闵,反而是在事关身死的大事上,相信了道士所言,面对石祗请求的援军即将抵达襄国,冉闵反而是主动出击,结果被三方联手击败,冉闵只带着十几个人跑回了邺城。
《晋书.石季龙载记》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胡睦、侍中李琳、中书监卢谌、少府王郁、尚书刘钦、刘休等诸将士死者十余万人,于是人物歼矣。
此战随冉闵北上的官员将士,乃至他的儿子冉胤都被斩杀,损失10余万人,冉魏在军事上已经遭遇一次重创了,冉魏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
另外一次大败就是和前燕之间的战争,352年四月,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燕军意欲南下,冉闵率军北上阻击。
虽然战事初期,冉闵十战十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燕军兵力占优,且拥有精锐的骑兵,战前冉闵的部将就建议,暂避燕军兵锋,可以说采取先行示弱,诱敌深入的战术,这也会对冉魏有利的战法,只是冉闵果断拒绝了这个建议。
《晋书.慕容俊载记》闵师老卒疲,实为难用;加其勇而无谋,一夫之敌耳。
当时慕容恪对冉闵所部的评价就是,冉魏所部已经是疲惫之师了,战力难以持久,之前十战十胜也是几乎透尽了将士们的士气,有勇无谋也是慕容恪对冉闵的态度。
而此战冉闵是怎么战败的呢?可以说他完全中了慕容恪的圈套中。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硃龙忽毙,为燕兵所执。
慕容恪将燕军分为三个部分,自己率部镇守中军,故意吸引冉闵前来攻伐,而后令其他两部燕军等待时机,趁势夹击冉闵所部,因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冉闵所部大溃,冉闵被捉,总是他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斩杀300余鲜卑将士,也无法掩盖他败亡的事实,冉闵被俘获后,冉魏随即被前燕所灭,冉闵也被斩杀。
其实如果当时冉闵暂且退却避开燕军锋芒,那么结果或许就不同了,冉闵在燕军锐气正盛时和其发生正面冲突,实在是过于激进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总的来说,冉闵这个人,是在后赵混乱阶段崛起,成为可以左右后赵朝局的人物,所谓的“屠胡令”,严格来说,只是他根据时局不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抉择,和保全北方汉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同时他是乱世枭雄,而非平定天下的霸主,如果他在一位有智谋的人手下,定当是所向无敌的悍将,可以是一个强大统一朝代的开国功臣,但缺乏谋略的他,在乱世中也只能如流星划过了。
参考资料《晋书.石季龙载记》《晋书.儒林.韦謏传》《晋书.慕容俊载记》《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