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丧乱帖》唐代双勾填摹本,纵28.7厘米、横58.4厘米,现藏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遗失、毁灭者甚多。家藏部分书法珍品被他的后世子孙所收藏,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编为《万岁通天帖》,尽数呈交给了朝廷,而《丧乱帖》可能就在其中。唐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礼请大和尚东渡日本,向日本国传法。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4年),66岁高龄的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带去了我国的文化技术,其中就包括在当时备受推崇的王氏书帖。《丧乱帖》为王羲之传世名品,较真切地呈现了王羲之书法的面目,为书法学习之上佳范本。
在“魏晋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先人之墓被毁,王羲之痛彻心扉,于是有了《先墓帖》和《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的 短札。当时王羲之的老家山东琅琊地区正处于一场战乱之中。王羲之被迫离开北方,迁居南方。当他获知祖坟遭毁,痛苦不安,便给朋友写了一封短札,写此帖时的心情是“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书法行笔和心情融会贯通,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动的剧烈变化,把书法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sāng luàn ) ==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荼毒(tú dú ) ==指毒害,残害,亦指悲痛;
::追惟(zhuī wéi ) ==亦作"追维",追忆,回想;
::号慕(hào mù )== 意思是哀号父母之丧,表达怀恋追慕之情;
::奔驰(bēn chí ) ==车、马等急速奔跑;
::哽(gěng ) ==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
【译文】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没有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
王羲之 / 唐摹本
【1】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
【2】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
【3】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
【4】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1938年的小楷字帖,抗战不忘练字
张即之《华严经残册》,如何看懂?
控制不了情绪,怎能控制得了人生!
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说的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