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雅致逸韵丨管窥王羲之尺牍的艺术特色

雅致逸韵丨管窥王羲之尺牍的艺术特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旅中国 访问量:4927 更新时间:2024/1/24 10:28:32

每次临摹王羲之尺牍,总会让我们通过字里行间,循其一点一拂而欲探究那个曾经的魏晋风度,这本属历代文人自有的“原风景”,一直让我们魂牵梦绕、流连忘返。今管窥王羲之尺牍的艺术特色,以求探骊得珠。

▲ 王羲之《得示帖》

一、精致之美。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云:“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一个“尽善尽美”,足以昭示出对王羲之用笔精致的极高评价。因为精致,所以臻于精熟,让我们能够体会到蒋衡《拙存堂题跋》所言:“右军得意书,其精熟处如庖丁解牛,神行官止,不可思议。” 以王羲之行书起笔为例,笔者陋见,后人对其用笔评价的核心所在——一拓直下,最早见于赵孟坚《论书法》:“右军《乐毅》《画赞》《兰亭》,最真一一有墙壁者,右军一拓直下是也。”结合原文考察,“墙壁”常与“间架”连用,让我们明了,因为起笔动作具有质感,方进一步通过行笔撑起字之骨架。笔者以为,“一拓直下”,简要分析,讲究的是基于纸笔的相对位置与角度,笔锋斜切入纸,必成侧势,侧锋取妍,然后由侧转中。关于行笔,在帖学一脉,常以为笔锋一带而过即可,但通过尺牍可以想见王羲之的行笔过程,确是一派婉然从物,方圆合度。更多复杂的笔法是在使转当中,其又有切转和圆转之别,包括绞转笔法,常常隐含其中。收笔是王羲之能够传达出潇洒风度的一个重要笔法,凡其收笔,必然会多朝向下一字起笔处为常见形式,有时亦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最常见的连带有虚连、实连,其中一种方式是上下字实连,形成字组,其产生的收笔效果,恰恰成为王羲之的一个特色所在。

二、闲雅之容。欣赏王羲之尺牍,总能够让我们会心其中胜似闲庭信步的空间处理手法,从未感到逼仄、拘谨。用其《书论》中所言:“绵密疏阔相间”,体现出空间处理之法。绵密指空间之聚,疏阔指空间之散。聚与散或疏与密,对比之中形成其更加大气从容的布局原则,故而自其后,有王献之用笔的外拓之法,有颜真卿行书结构的天骨开张,但都以王羲之的闲雅空间处理法为滥觞。在其空间处理上,还体现在如萧衍《草书状》所言:“体有疏密,亦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悚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疏密之间,一句“闲雅之容”,概括出其字结构处理留白之大胆,如其性情之放浪形骸,怎一个痛快了得。

三、放逸之势。在王羲之尺牍当中,我们还会明显感觉到一种音乐旋律般的笔墨流走,一种自上而下气息贯通的时间性特质,这都基于他的放逸之势。其笔势放逸,明显可以看到顺势收笔,以下承上,往来应答,衔接非常自然。可谓收得住、放得开。关于“逸”字的表述,周必大《论书》当中专门提到与势相连。“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又晋人之龙虎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摧坚陷阵。初不劳力,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非但积学可致也。”一句“势逸”,让我们通过王羲之对空间的排兵布阵,并进一步感觉到其用笔的灵动与畅达。另外,王羲之行草书字势雄逸的特点,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为经典之比喻,就是来自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的概括之语,可谓“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一龙一虎,动静之间,逸气横出。

四、对立和谐。王羲之之所以为万世之法,就在于建立在笔墨语言要素对比之上的和谐。但我们还要明确一点,只有简单的对比,亦常常流于偏执,如果盲目对比,就会失去艺术性。对比反差很小,则显示不出特点。真正的艺术性原则是在对立中达到统一。这在历代书论中多次被提及。比如项穆《书法雅言》中的“正奇”篇提出:“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采攸焕,正奇混成也。”以“正”和“奇”单独指出王羲之书法中的一组对比关系,达到了“混成”之和谐。

当然,王羲之在其作品中总会略执一端而凸显出他的自家风流。比如王羲之动静之间,强调以静为主,如其《书论》所言:“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沉静是其主要的情绪表达特点,但不排除在字里行间的动静对比,动静之间,以静为主。再比如,以奇为则,无字不奇,成为王羲之书法气象的一个明显特征,《频有哀祸帖》中的“祸悲催切”相连四字之竖画,一正一欹,有直有曲,轻重不同,刚柔各异,极富变化,不拘平正之“奇”,成为其亮点所在。

五、韵高千古。“韵高千古”一语出自刘熙载《书概》:“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显然,晋之韵不是无所依附,而恰恰存在于笔墨语言当中。韵可意为一种旋律,一种韵味。所有的艺术要素,都归拢于晋人所尚的高韵之中。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提出:“踠脚挑斡,上捺下撚,始终转折,悉令和韵。”可见“和韵”既是其技术旨归,又可认为是自我追求的美学法则。关于王羲之的高韵,略作归纳,至少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遒媚之力。钱振煌《名山书论》中特别点出:“卫夫人称羲之书遒媚,惟其遒,是以有龙跳虎卧之奇。”遒媚,指出了一种力度,一种区别于侧峰取妍的常见说法,力屈万夫与遒媚相关,不是韩愈所讥评的“羲之俗书趁姿媚”。周汝昌《永字八法》中对“遒”做了专门阐释。遒与媚连在一起,化合而成一种神采与韵味。

二是具爽然风气。这成为高韵之特殊注脚所在。后人评价王羲之:“王右军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然有一种风气。”(袁昂《古今书评》),此论颇为有名。这种“风气”就是作品流露出的韵,令人想见王羲之坦腹东床之率性,俯仰之间,一派洒脱风流。此种爽爽然,堪称流韵潇洒。时人谈及潇洒往往倾向于俗,但梁巗《评书帖》当中提出“晋书流韵潇洒”,这样一句最简单的评价,却最为准确地表达出王羲之的笔情墨趣,引导出那种笔锋流动溢出的美感。

三是出于天然。王羲之异于斯世常人,并非横空出世,而恰恰是不间断寻师访友,伴随终生的笔墨实践,并悟于自然以及造化之理,最终体现出人书合一的高超境界。项穆《书法雅言》指出,王羲之“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解。此谓大成已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最终形成天然之道,含文包质,技道相合,实非力学而能成也。

(作者系山东省诸城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2023年3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雅致逸韵》

责编:张海宁

更多文章

  • 割开王羲之《德示帖》,章法秘密一目了然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王献之,得示帖,行草书,草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多数是尺牍,即书信和便条,往往三言两语,寥寥数行,只求达意而己。当时的东晋士人很重视这种日常书写的笔墨风韵,写信者和收信者在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在进行会然于心的书法交流。《书谱》说王献之给谢安写信,谢没有保存信笺,而是直接在上面书写回信,惹得王献之很不痛快。《书谱》是尊羲之而贬献之的

  • 王羲之的独门绝技“鹅头点”,800年都没人学会!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书法,王献之,兰亭

    王羲之为什么能被世人称为“书圣”?他前有钟张,后有张怀,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个个惊世骇俗。兰亭媚妍,颜字神武,苏体沉稳,米字放浪,哪个不是一等一的高手?本篇从王羲之的点入手,谈谈王羲之的匠心独运之处。而这些点的运用,除王羲之以外,后人包括其子王献之其侄王询以及其他的王家一脉,都再也没有出现过。王羲之

  • 王羲之草书《四纸飞白帖》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王羲之,四纸飞白帖,草书,小楷,文徵明,大观帖

    王羲之草书《飞白帖》,又名“四纸飞白帖”,榻本。2行,13字。《宣和书谱》有“飞白帖”目。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卷七云:“此帖筆弱語凡,亦是偽帖。”此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大观帖》誤連上帖《舍子帖》作一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安思远藏本释文: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

  • 王羲之行书《建安帖》高清放大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王羲之,建安帖,王彬,阁帖,羲之,草书

    王羲之《建安帖》,拓本,四十一字,行书。释文: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荫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繇言苦,临纸摧哽。羲之报。褚遂良《右军书目》“草书都五十八卷”第三十八卷记载:“四月五日羲之报。五行。”此帖首行前七字与《右军书目》记载相合,但是行数却相异。王氏尺牍中涉及

  • 王羲之《上虞帖》,丰肌秀骨,灵动绰约!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上虞帖,王羲之,小楷,楷书,赵佶,书法家,艺术家,晋朝

    《上虞帖》,硬黄纸本,纵23.5厘米,横2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

  • 这是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全本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楷书,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书法作品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写尽琅琊王氏的悲欢离合《万岁通天帖》其实是王羲之等人的十封书信、手札。文字内容都很短,每篇只有几十个字,像他们

  • 市面惊现王羲之《圣教序》8米长卷!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圣教序,书法,集字,长卷,行书

    史载,大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为其撰写的序文,最初命大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而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则成为千古书法典范,是集字书法巅峰一般的存在!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作品《圣教序》何以经典?不但是集字,甚至还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的,怀仁凭借对王羲之书法深

  • 《练字》36、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他的字就没人能超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人x笔记标签:练字,艺术,晋朝,王羲之,书法家,颜平原,书法作品

    王羲之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字。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有着丰富的传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在历代书法家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各有风采,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创新。虽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 赵孟頫出神入化的一件草书,重现王羲之当年风采,被台北故宫当成“掌上明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草书,晋朝,二战,赵孟頫,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台北市,书法家,台北故宫,书法作品

    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法帖,但是鲜少有人能真正的在王羲之书帖的基础上学出成果。临摹前人的作品,本身存在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的形神皆不似;二是形似而神不似,三是神不似而形似。比如我们看到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高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从点画形状上来看,和原作差别是很大的,他们追求的都是用笔、

  • 赵孟頫为写这件书法,酝酿了几十年,成功“复活”王羲之,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行书,二战,晋朝,赵孟頫,王羲之,董其昌,圣教序,台北市,书法家,台北故宫,书法作品

    “文人相轻”的事一直都有,在书法圈也不例外。在当代,不少书法家互相指责、批评,而在古代也是常事。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早年就非常轻视赵孟頫,他曾说:“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董其昌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的书法秀润之气胜过赵孟頫,赵的字因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