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的独门绝技“鹅头点”,800年都没人学会!

王羲之的独门绝技“鹅头点”,800年都没人学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小教程 访问量:4222 更新时间:2024/3/14 7:26:23

王羲之为什么能被世人称为“书圣”?他前有钟张,后有张怀,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个个惊世骇俗。兰亭媚妍,颜字神武,苏体沉稳,米字放浪,哪个不是一等一的高手?

本篇从王羲之的点入手,谈谈王羲之的匠心独运之处。而这些点的运用,除王羲之以外,后人包括其子王献之其侄王询以及其他的王家一脉,都再也没有出现过。王羲之成了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贤王者。

我们先来归纳一下王羲之最喜欢用的点法。

01

点头鹅

王羲之从小喜欢鹅,对鹅的喜欢甚至于到了痴迷的境地。《晋书》卷中记载: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李白曾作诗《送贺宾客归越》有这么两句: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写的就是王羲之因为喜欢鹅被山阴道士“骗”去抄《黄庭经》的典故。

这个癖好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这也许就是上天要派他做“书圣”的天意所在。因为鹅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他从观察鹅的起、行、立、卧中,发明创造了“鹅头点”。

看下面几个“之”字头的点,横的,竖的,躺在,靠的,可谓姿态各异,妙趣横生。

这种点的书写,要求一根毛轻微入纸,笔停在某一个点上,通过笔锋的转动,完成左右圆弧,一高一低状如鹅头,最后轻轻出锋。

在这么小的空间里,既要同时完成这么几个动作,又要让这个点不至于太大,是非常有难度的。好比医生做心脏搭桥手术一样,小心冀冀又要烂熟于胸。

正是他对于鹅的观察,使他悟到了点的千姿百态。而点在我们的汉字中,特别是在行书的书写过程中,又无处不在。

鹅头点的开创,为他的兰亭建立“天一第一行书”的美誉可谓是立了头等大功。

它既丰富了字态的动感曲线,又增加了笔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枯燥的笔画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

02

柳叶点

在二谢帖的手札里,“良”和“承”的第一点,都采用了柳叶点。

跟鹅头点一样,也需要轻微入纸,然后在运行过程中转动毛笔,用毛笔的侧毛形成一个圆弧,最后从中间轻轻出锋。

整个形状象一根肥肥的柳叶或是兰花叶子,或是象一个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

这种点一般运用在字的首笔,沉稳扎实,含蓄厚拙。

03

蝙蝠点

这种是最难的点法。从墨迹上看,是一笔成形的,但在书写过程中,相当的复杂。不唯如此,对笔和纸的要求也非常高,一般的笔估计是写不出来的。

它的特点是,轻轻入纸,笔锋停在某一点,转动笔锋,继续往下动作,再转动侧锋,形成另一个面,最后轻轻出锋。

使整个点有三个小面,四个尖角,外形很象展开的蝙蝠。丧乱帖中的“荼”字左边一点,以及十七帖的“足下”的“下”,运用得很多。

我们很多人在临摹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它的难度,大多数采取点到为止的态度,意思到就过去了。

确实如此,这个点要想写出来,难度是很大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张纸比划比划,感受一下。

04

两笔点

一个小点,用两笔去完成,以构成不同的形态,史上恐怕只有王羲之愿意这么干。

丧乱帖中的慕字第一点,从墨迹上分析,是先半个点,然后重新起笔写后半个点,这也是王羲之搭接笔法的特征。还有十七帖的下字,左边一点也是由两笔完成。

05

回头是岸点

王羲之的很多点法,都不是按照我们平常的书写习惯,点下去,大不了转个折出锋。他总是喜欢把笔推到底,再回锋,从中间出锋。

象平安的“安”,“悲”,“雄”等等。有时候到底的时候是锥状,有时候有也圆状,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搞一下,也许只有他知道吧。

在王羲之之后的历代书家,无论他们学王羲之有多深,至少从此,江湖再也不见这样神出鬼没的点了。

哪怕是米芾,号称可以以假乱真而又最喜欢追求字形变化的临摹大师,也从来也没有见过象鹅头、柳叶、蝙蝠一样的点法了。

至于,是后来者为了追求简约,还是真的写不出来,不得而知。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要把一个点法弄得这么复杂呢?史书上没有人记载,我们也只能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来揣摩一二了。

首先,反映了他高超的技法以及卓越的控笔能力。写兰亭的时候,王羲之时任太守,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华正茂之时。

而晋代是一个非常崇尚个体而轻政治的时代,尤其对书法的追随是士大夫阶层的时尚。可以说兰亭酒桌上的亲月好友,可不是一般的酒馕饭袋,几乎都是书法高手或是忠实的王迷粉丝。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王羲之心情舒畅,诗人和书家的灵感如同神附体,涓涓而出,跃然纸上。

书写过程发挥了他平时的最好水平,既有从容淡定,又有险象环生,既有无限娇媚,也有俊朗挺拔。华词佳句如泉涌,笔走龙蛇纸上飞。

其次,折射出他一丝不苟的严谨创作作风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有些人调侃说,王羲之当时可能也没想这么多。我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王羲之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存留下来的墨迹本,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纸头,很多都是书信。

他完全没有必要象我们今天这样,为参加书法比赛或是参展而处心积虑去设计。

他是完全在自由状态下书写的,体现的就是他平常的书写状态。所有的细节,应该是他有心而为之的。

在他的内心世界,想要向世人表达的,也许正是他那种游刃有余的控笔手法,还有那些超凡脱俗的细节内容。

从他给周抚的十七帖也好,从他的手札也好,每一封信的书写风格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然。点画精到,用笔细腻,精心布局,巧夺天工。

王羲之在他的《笔势论》中这样教诲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而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在那个年代,书法是士大夫阶层的新宠和时尚,普遍的书法水平都比较高,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很容易被人摹仿或是剽窃。

在这一背景下,王羲之只有提高他的防御等级,增加摹仿的难度,才能保持“王家军”在书坛高不可攀的地位。

一代书圣,当然不是仅靠一个点的能力而独步江湖的。王羲之除了给世人递交了一本兰亭,还开创了今草。他的书法无论是笔法,章法,墨法,结构,都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下,我们学习王羲之,除了学习他的技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那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书风和敢于创造的开拓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能够学到王羲之几层功力,甚至超过他,意义已经不大。通过鹅头点折射出来的王羲之的书法精神,才是世代书法人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

学习鹅头点,能让我们仿佛又能看见,那个在池塘边安静地看着群鹅嬉戏的翩翩少年。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标签: 王羲之书法王献之兰亭

更多文章

  • 王羲之草书《四纸飞白帖》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王羲之,四纸飞白帖,草书,小楷,文徵明,大观帖

    王羲之草书《飞白帖》,又名“四纸飞白帖”,榻本。2行,13字。《宣和书谱》有“飞白帖”目。王澍《淳化祕閣法帖考正》卷七云:“此帖筆弱語凡,亦是偽帖。”此帖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大观帖》誤連上帖《舍子帖》作一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安思远藏本释文: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

  • 王羲之行书《建安帖》高清放大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王羲之,建安帖,王彬,阁帖,羲之,草书

    王羲之《建安帖》,拓本,四十一字,行书。释文: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荫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繇言苦,临纸摧哽。羲之报。褚遂良《右军书目》“草书都五十八卷”第三十八卷记载:“四月五日羲之报。五行。”此帖首行前七字与《右军书目》记载相合,但是行数却相异。王氏尺牍中涉及

  • 王羲之《上虞帖》,丰肌秀骨,灵动绰约!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上虞帖,王羲之,小楷,楷书,赵佶,书法家,艺术家,晋朝

    《上虞帖》,硬黄纸本,纵23.5厘米,横2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 安

  • 这是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全本附释文)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楷书,晋朝,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书法家,书法作品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因卷尾有王方庆小楷署“万岁通天”年款,故称《万岁通天帖》。写尽琅琊王氏的悲欢离合《万岁通天帖》其实是王羲之等人的十封书信、手札。文字内容都很短,每篇只有几十个字,像他们

  • 市面惊现王羲之《圣教序》8米长卷!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圣教序,书法,集字,长卷,行书

    史载,大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为其撰写的序文,最初命大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而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则成为千古书法典范,是集字书法巅峰一般的存在!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作品《圣教序》何以经典?不但是集字,甚至还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的,怀仁凭借对王羲之书法深

  • 《练字》36、王羲之距今一千多年,他的字就没人能超越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人x笔记标签:练字,艺术,晋朝,王羲之,书法家,颜平原,书法作品

    王羲之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字。书法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有着丰富的传统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在历代书法家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各有风采,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创新。虽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 赵孟頫出神入化的一件草书,重现王羲之当年风采,被台北故宫当成“掌上明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草书,晋朝,二战,赵孟頫,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台北市,书法家,台北故宫,书法作品

    王羲之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法帖,但是鲜少有人能真正的在王羲之书帖的基础上学出成果。临摹前人的作品,本身存在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的形神皆不似;二是形似而神不似,三是神不似而形似。比如我们看到褚遂良、虞世南等书法高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从点画形状上来看,和原作差别是很大的,他们追求的都是用笔、

  • 赵孟頫为写这件书法,酝酿了几十年,成功“复活”王羲之,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行书,二战,晋朝,赵孟頫,王羲之,董其昌,圣教序,台北市,书法家,台北故宫,书法作品

    “文人相轻”的事一直都有,在书法圈也不例外。在当代,不少书法家互相指责、批评,而在古代也是常事。明末大书法家董其昌早年就非常轻视赵孟頫,他曾说:“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董其昌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的书法秀润之气胜过赵孟頫,赵的字因熟而

  • 宋徽宗“认证”的怀素真迹,比“鬼画符”漂亮百倍,网友:感谢王羲之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书法作品,王羲之,自叙帖,画家,宋徽宗,茶,怀素,草书,赵孟頫

    在现今流行的三大书体中,草书的风格最独特,它自汉朝时期就出现,先后经历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演变,尤其是唐代的狂草艺术气韵最为浓烈。唐代“草圣”怀素一生就以写好狂草为理想,但是狂草风格张扬,笔画不计工拙,极为抽象,一些初学者有时会欣赏不来,所以也被人们称作“鬼画符”。于是怀素为了“证明”自己,便在45

  • 王羲之小楷《道德经》,失踪1000多年在美国现身,全卷一字未损,专家:真迹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全卷,晋朝,王羲之,道德经,褚遂良,书法家,书法作品

    东晋名人王羲之,是书法史上名气和影响力最大的一代宗师。王羲之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早就已经超越书法范围,他那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充满天人合一的道家之气,让人感叹名士之风流。正是受道家思想的浸润,王羲之书法中总是处处体现一种质朴自然、俊秀飘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