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发生的垂沙之战对楚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战国时期发生的垂沙之战对楚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71 更新时间:2023/12/10 1:09:43

战国时代,单论地盘而言,楚国无疑是疆域最广袤的诸侯国。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垂沙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军攻打楚国的一场战争。公元前301年,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的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双方夹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樊入汉水)列阵,相持长达六个月。彼时,齐宣不愿意僵持下去,催促齐军主帅匡章早日决战。随后,匡章命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

后来,一位樵夫告诉说:“要想知道河水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按照这一理论,匡章得以找到楚军防御的薄弱之处,并迅速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军。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垂沙之战中,楚国最终吃到了败仗。那么,问题来了,垂沙之战,齐魏韩三国重创楚国后,为何不乘胜灭亡楚国?

首先,在垂沙之战中,齐国、魏国、韩国三国在重创楚国主力之后,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宛(今河南省南阳县)、叶(今河南省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楚国大军主帅死后,部将庄蹻率领兵马叛变,起义的大军一度攻下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将楚国的疆域分割成几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垂沙之战中,楚国可谓遭到沉重的打击。在此基础上,三国联军完全可以趁势消灭楚国。

不过,三国联军却没有乘胜追击。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垂沙之战中,楚国不得不向齐国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楚国继续抵抗的话,三国联军能以此作为借口,从而继续攻打楚国。但是,当楚国主动求和之后,无疑是给三国退兵一个台阶,这成为三国选择撤军的重要原因。

进一步来说,楚国疆域辽阔,这增加了消灭楚国的难度。楚宣王、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因为楚国疆域辽阔,这意味着想要消灭楚国的话,齐国、魏国、韩国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垂沙之战的后续战役,自然会陷入到胶着状态,所以齐国、魏国、韩国选择见好就收。比如魏国、韩国因为已经攻占了楚国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即已经获得了实质的好处。如果继续投入的话,说不定要把之前拿到的好处吐出去。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秦国这一强国的虎视眈眈,也是魏国、韩国不敢孤注一掷,消灭楚国的原因之一。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齐、魏、韩三国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派遣太子熊横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秦国再攻打韩国,又攻占了武遂(山西运城垣曲)。在垂沙之战之前,秦昭襄王曾经派兵救援楚国,并攻打了魏国和韩国。对于魏国、韩国来说,如果真的投入大军消灭楚国的话,那么其后方必然会相对空虚。

在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全力出击的话,魏国、韩国很可能就有灭国的风险了。权衡利弊之下,魏国、韩国自然承受不了这一风险,毕竟相对于楚国,秦国对于自己的威胁更大。比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主帅,在伊阙(河南洛阳南)击败了魏国、韩国的联军,导致魏国和韩国付出了20多万精锐士卒阵亡的代价。

最后,除此之外,齐宣王的去世,则成为齐国撤军的重要原因。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对于垂沙之战来说,是在公元前301年取得胜利的话,但是,在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大军取得胜利之后,匡章却收到了齐宣王去世的消息。至于刚刚即位的齐湣王,自然不愿意大军长期在外征战,也即这不利于齐湣王掌控大军。所以,对于匡章来说,只能率领齐国大军班师回国。在垂沙之战中,虽然是三国联军,不过主力自然是齐国大军。在战国中期,齐国可谓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连秦国都需要礼让三分。在齐国撤军之后,魏国、韩国这两国,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楚国的实力。

于是,垂沙之战得以在公元前301年告一段落。不过,对于楚国来说,垂沙之战可谓是其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稳住了齐国后,秦昭襄王即对楚国采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命庶长奂率军攻楚,占领了楚国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结果,楚怀王来到武关之后,秦昭襄王要挟楚怀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后结盟,楚怀王怒道:“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应秦的无理要求了。秦昭襄王于是把楚怀王扣留在秦国。最终,楚怀王客死异乡,而楚国也开始走向衰落,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标签: 垂沙之战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王莽竟是刘邦所斩之蛇,为何有这种说法?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邦,汉朝,刘邦,野史秘闻

    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当泗水县亭长时,押送几百名民夫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造皇陵,一路上逃散了不少民夫。赶到芒砀山,一算日子,无论如何赶时间也误了期。刘邦深知秦法苛刻,民夫逃了不少,又误了日期,一到咸阳,必死无疑。刘邦喝得醉醺醺的,趁着夜晚,他把剩下的民夫全放了,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

  • 三国赤壁之战后刘备的疆域有多大?他得到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三国,风云人物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对于赤壁之战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 佛教中的“袈裟”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讲究呢?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很多看过西游记的人都对唐僧身上的锦襕袈裟印象深刻,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唐僧的那个红色披衣就是袈裟,但其实是不准确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袈裟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袈裟。首先袈裟在梵语中是不正、染、浊、杂的意思。也就是说袈裟本身不是特指衣服,我们所理解的袈裟其实只是袈裟这个大类中的一类,比如出家人化来

  • 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

  • 慈禧太后都死了,清朝廷为何还要给太监李莲英修建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的大太监是安德海。安德海死后,李莲英伺候慈禧。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人。民间传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被关入监狱,出狱后改行作皮匠,所以被称为“皮硝李”。后他来到北京,因为会梳头,便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受到太后的宠信。这些传说并不完全可

  •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为什么还要疯狂地报复他?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居正,明朝,野史秘闻

    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在任上病故。死后被追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然而仅仅九个月后,张居正尸骨未寒,就被万历皇帝定为“诬蔑亲藩、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的罪名。并下令抄家,削尽其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满门查抄。

  • 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到底有多荒唐?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叔宝,南北朝,风云人物

    历史横流,浩浩荡荡如江水。王朝更替,春来秋去似烟花。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熙熙熙攘攘,秦统一六国,天下暂时平静。光鲜背后往往隐藏着乱象,没多少时间,农民起义的火把烧红了夜空。楚汉相争、汉朝一统、汉末割据、三足鼎立、晋朝统一,历史的分流合流跌宕起伏。时间到了“南北朝”。所谓南北朝,就是天下九州被划分为南

  • 陈理这个最大对手陈友谅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善待他?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1363年的夏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鄱阳湖大战结束了,朱元璋在南方割据势力中的排名,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鄱阳湖大战对于朱元璋统一南方,乃至全国都绝对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战争。鄱阳湖大战最终以陈友谅战败身死告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汉的主力部队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根据地被

  • 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结果如何?竟间接促成了齐鲁息兵言和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战役背景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

  • 揭秘:朱棣是元顺帝妃子所生还是高丽妃子所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说起朱棣的生母,在《明实录》和《明史》等正史中都说朱棣乃是马皇后的儿子,但是作为藩王靖难唯一一个胜利者,更为了满足朱元璋所立下的《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原则,让自己成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之下合法的继承制,其曾下了将《明实录》等都一一销毁,而吴晗先生更是在《明成祖生母考》直接指出问题所在,那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