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军马是从哪里购买的?又在哪里喂养呢?

清朝军马是从哪里购买的?又在哪里喂养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314 更新时间:2023/12/30 5:59:11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骑射来是立国的根本大计,因此对于军马的管理向来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江南地区气候湿热,人多繁杂,不适合蓄养马匹。每年大批量的军马死亡,导致采购马匹需要花费的银钱数额居高不下。

江南本地无良马,一般都从外地采购,因此运输成本又成为额外的军费负担,给兵丁生计带来消极影响。驻防江南的八旗、绿营各自都有一定的牧放制度,同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清廷还严格要求兼顾牧放与农耕。不过由于江南本地的环境影响,军马牧放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马匹消瘦、容易得病死亡,这些问题难以解决。

大清的江南军马分为八旗军马与绿营军马两大类,二者根据自身条件,形成各自不同的管理体系。所谓的八旗军马,就是驻防江宁、京口(镇江)两地的军马。骁勇的八旗军向来擅长骑射,因此对马匹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都要高于绿营。

在八旗军中,马兵所占的比例远高于绿营。康熙朝时,江宁驻防马兵4000人,步兵700人,京口驻防马兵2000人,步兵700人。京口驻防的军队里,马兵所占的比例低于江宁,那是因为京口驻防全部是汉军构成。

两地额定的马匹数量也不相同:江宁官员1114匹、兵丁12015匹,京口官员603匹,兵丁6043匹。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数额来算,那么八旗兵丁中,每人应有3匹马,以方便换乘。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一来受限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马匹很难养得肥壮;二来人均3匹马的数量也根本不能实现,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大概是从康熙后期开始,江南八旗兵丁每人实际上只有1匹马在用叫做实拴马,另外的2匹叫做存价马,并没有真正的蓄养,而是将准备买马的银子存放在库中。没有需要时便不采买,需要的时候再及时补充。另外,江宁、京口的驻防兵丁“除向例应栓马匹外,又有每兵五名公拴马一匹”,这样算下来,两地共有公用马匹一万两千匹。

雍正朝到乾隆朝初期,江宁、京口两地实际的军马数量总共是七千余匹。乾隆朝十六年,公拴马一千两百匹,从这一年开始停止蓄养。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的汉军撤销旗档,其原有的两千马兵和军马同时被裁撤出旗,为了保障军事力量,清廷补充在江宁的蒙古八旗代替。江南驻防八旗实际拥有马匹数由此骤减至四千匹。

清朝初期和中期,江南绿营马兵与步兵的比例维持在一比九,马兵只占据总兵数量的十分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江南各级官员共拥有马匹1498匹,兵丁占有马匹4928匹。这是清朝拥有军马总数最多的时候,后期逐渐减少,但是幅度不大。到乾隆朝时,江南绿营兵额定马屁数量为4040匹。

康熙朝中期开始,到乾隆二十八年,江南八旗、绿营军马实际军马数量为10000余匹。军马的大量死亡成为严重的问题。从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到次年年底,仅一部就死亡马匹433匹,远远超过官方给出的额定军马死亡数量。这使得江南军马一时限于紧缺的状态,各军营中军马的数量均达不到额定标准。

为了不影响使用,朝廷下令及时采买,此后每年花费在采买军马上的费用居高不下。乾隆朝初期,江南绿营每营每年需要买一千多匹军马。八旗中没有军马死亡,照价赔偿的制度,但是也面临着大量死亡的问题,也需要大量采买补充。京口八旗驻防事迹蓄养马匹两千匹,每年需要补充采买五六百匹。根据满史料记载,江宁驻防在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十八年这四年里,采买的马匹数量分别是1492匹、1054匹、1036匹、998匹。

由此可以大致推算,乾隆二十八年前,江南八旗、绿营各部每年需要采买军马三千余匹,此后稍微减少至两千到两千五百匹左右。江南地区每年采购军马的数量占到额定总数的25%-30%,比例居高不下。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加上江南人多地少,因此不产骏马。驻防八旗采买的军马大多来自外地,多是张家口等北京西北长城各口。这样采买的军马,叫做“口马”。朝廷对采购军马有一定的制度规定,每年采买时,“每旗委派官一员,领催、披甲各七员前往购买”。

八旗采买军马是这样规定,而绿营各部采买的流程就要复杂得多。康雍年间,江南绿营中只有京口将军、两江总督、巡抚与提督治下的各营,委派官员前去各口处买马。采买的时候,“督提等标分委备弁、兵丁,给以咨批,至兵部挂号,前赴张家口采办。口上商贩人等俱先以货物换回蒙古马匹,成群牧放。差员到口,即向商贩交易”。除此之外,苏松、狼山镇标“尚或另请购买,其余各协营并无赴口买马之例,亦不附各标营带买,或就当地购觅,或从行贩转买”。

直到雍正十一年,才统一购买口马。乾隆十八年,由于江南气候湿热,加上喂养的食物口马不习惯,导致大量的口马生病死亡。即便是当时没有死亡,也不能正常使用。因此乾隆帝下令江南等南方省份不再采购口马,而使用地域较近、脾性类似的附近省份的“土马”。

与口马相比,土马身材矮小,不够强健,实用性远远不如口马。而且附近的山东、河南、浙江、江西都不是产马的地方,只有湖广地区有少量土马,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军需。这样一来,江南八旗、绿营都陷入了军马大量不足的困境。

乾隆二十年,江宁驻防八旗实际拥有蒙古马1702匹,汉马503匹,与额定的马匹数量相比,还缺少将近1800匹之多,缺少的接近额定的一半之数。南方各省大员纷纷上表,希望再次开放政策,采买口马。形势严峻,清廷只得再次调整,下令各省暂停采买土马,等一两年,口马数量充足的时候采买口马。从那之后,江南军马再次恢复到从前的采买制度,仍旧以口马为主。但是短期内原先存在的土马仍然存在一些,质量上远不如蒙古马强健。而且一时也才买不到足够的蒙古马补充,军马的问题仍然没有妥善解决。

江南采购军马的费用里,除了其本身的价格之外,还有运输、饲料的费用。由于行情多变,清政府无法规定口马的价格,只能随行就市。马匹的数量多,供大于求,则价格低廉;马匹的数量少,供不应求,那么价格就高昂。根据记载,乾隆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每年采买口马的价格八两、九两不等。

每匹马如此差额,扩大到军需之数,也是一笔不小的差额。加上官兵的差旅费、雇人赶放马匹的费用,还有一些马匹在途中生病死亡等等,再一均摊,每项的支出又需要增加,每匹马至少要增加二、三两银子。真正计算下来,每匹马的价格大约在十一、二两左右。张家口路途遥远,途中的运输费用高昂,激增的军需费用也是清廷下令采买土马的原因之一。

可是,土马不仅质量低劣,数量还不足,因此价格反而更高。有记载“川种骒马,每匹价值十四五两”。广西的土马价格更高达每匹十七两,这还不计算差旅等各项杂费在内。因此,停止购买口马,不仅没能节约军费开支,反而有了大额的增加。这使得采买土马的政策难以推行,很快废止。

关于采购费用如分摊,江南绿营、八旗各不相同。绿营兵采买马匹时,费用全部由官方支出。但是实际在执行时,支出往往要远高于定额。以乾隆二十年为例,江南官方核算每匹马采买预算为13两9钱7分,而实际上加上各项杂费时,单价却达到二十两左右。多出的部分官方并不承担,兵丁自行解决。

八旗采买军马,费用由兵丁自行解决。一般来说,他们会交给旗员办理,于是这中间就有中饱私囊的现象。价格被抬高,马匹质量低劣,如此赚取差价。雍正年间,杭州将军安泰“管事家人梁大,伙同前任将军诺罗布家人董二,从口上贩马到浙,散给旗兵,每匹价银二十两、十九两至十二两不等,按月粮扣还。马匹多属疲瘦,是以穷兵含怨”。

这两种采买方式不同,但是都存在弊端。清廷的本意是缩减军费,但是如此政策之下,不仅军费得不到节约,反而大幅升高。而且照八旗军中的采买方式,买来的军马矮小瘦弱,影响使用。

八旗驻防军买来的军马有圈马和拴马之分。圈马就是设立官方的区域,让马匹在其中活动,派兵丁轮流前去喂养。而拴马则是分派到兵丁手上,个人自行栓养。由于兵丁中懂得养马的人太少,因此自行养马不能使得马肥壮。而且买来的外地马匹不能迅速适应江南湿热的气候,容易生病。所以在八旗军中,一般都采用圈养的方式。

朝廷要求牧放兼顾农耕,因此寻找合适的牧放地点又成为难题。顺治初年,江南八旗曾经允许八旗军肆意养马,结果导致战马践踏农田,农作物受损严重。当地百姓被迫放弃农田。绿营军马设置的牧放场所只有陕甘和江南两处。春夏季节正是牧放之时,但此时也是农忙之时,因此战马恣意践踏粮食的情形也十分多见。

标签: 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南北朝奇葩皇帝,被大臣随意打骂不敢还手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北魏,南北朝,野史秘闻

    对于帝王来说,手下的臣子需要听从自己的安排,臣子是帝王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帝王砧板上的鱼肉,可以任由皇帝宰割。人们很难想象如果这种关系倒转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而实际上在历史上真的出现过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皇帝成为了权臣手中的木偶,而且还要被随意打骂。这段历史就出现在北魏政权时期,当时北魏政权混乱,百

  • 在曹魏政权中,死后被谥为“刚侯”的武将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说到三国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汉末三国,在曹魏政权中,有两位武将死后被谥为“刚侯”,能被谥为刚侯的,都很不简单,在蜀汉,被谥为刚侯的是黄忠,黄忠是刘备“五虎上将”之一。在曹魏,被谥为刚侯的,一位是张辽,这是“五子良将”级别的,那

  • 吕蒙究竟与关羽有何恩怨?为何却要在荆州之战中斩杀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去形容三国的几方势力,真的是恰到好处。孙刘联盟一致抵抗来势汹汹的曹军,才获得了赤壁大捷,当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军围困樊襄,还大破救兵,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生擒于禁之时,原本处于敌对双方的曹孙两家又化干戈为玉帛联手抗刘,这才有了关羽失荆州这一说。而一代武圣,也在这

  • 朱允炆明明几十万大军,为何会被朱棣几万军队击溃?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对于明朝,除了朱元璋,史书中着墨最多的莫过于朱棣。历史上的朱棣虽然心狠手辣,但是也的的确确为大明朝做了许多的政绩,他励精图治,五次亲自率兵平定蒙古叛乱,甚至还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也是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但是他这一生都有一个污点,那就是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他是谋权篡位,

  • 刘晔:三国时期被忽视的曹魏顶级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晔,三国,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刘晔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的近况,不禁感慨曹魏人才繁盛,连徐庶都没有受到重用(其实也可以了)。这一点确实如此,曹魏相比其他两国来说,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众多光环笼罩之下,一些人就容易

  • 为什么说“金屋藏娇”是汉武帝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武帝,汉朝,野史秘闻

    公元前156年,西汉永巷中王美人诞下一子,取名刘彻。这是汉汉景帝的第九位皇子,他的出生令西汉王朝在若干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生母王美人可以说是极其幸运的,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她先前并非待字闺中的豪门秀女,而是有夫之妇。在进宫前,这王美人就已经嫁人,并育有一女于膝下。只是因为其母在她小时候给她相过面

  • 薛宣是什么人?才识不高的他为何能位居宰相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在古代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的人擅长打仗,有的人擅长治国,有的人擅长做学问,而有的人擅长管理。不论是哪一种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能力震撼着后人,并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留下了大名,

  • 什么是红梅妆?它的产生与上官婉儿这位才女有何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户录》里叙述得比较详细:“天后(武则天)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唐高宗)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

  • 揭莫斯科保卫战五大真相:领导干部带头逃跑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70多年前的12月5日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苏联军队在坚守城池2个多月之后,开始转入大规模反击,彻底击碎法西斯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关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一直流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说法。不久前,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澄清关于莫斯科战役的五大真相。真相之一:莫斯科城精心布防一些历史着作称,斯大

  • 吕布为什么最后迅速兵败身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为什么最后迅速兵败身亡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吕布这个人在三国早期名声大,武艺高强,曾经两次拥有一州,可以说是兵强地广。吕布先后拥有两州,即兖州和徐州。吕布得兖州是捡了一个便宜。当时曹操带着大部分人马去打徐州,家里留下的人马不算太多,留守的人员当中就有人动起了心思。张邈是陈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