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晔:三国时期被忽视的曹魏顶级战略家

刘晔:三国时期被忽视的曹魏顶级战略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81 更新时间:2023/12/5 2:00:04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刘晔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诸葛亮北伐时,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的近况,不禁感慨曹魏人才繁盛,连徐庶都没有受到重用(其实也可以了)。这一点确实如此,曹魏相比其他两国来说,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在众多光环笼罩之下,一些人就容易失色,从而被人们忽视。下面小编要说的,就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顶级战略家——刘晔。

少年杀人

刘晔淮南人,和刘备相同,都是汉室宗亲。不过刘备的祖上要一杆子支到西汉时期,刘晔则是东汉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刘晔可以说胆略过人。他的母亲去世前,和刘晔说,刘晔父亲刘普的侍者心性不良,宜早除之。当时刘晔只有七岁。等长到十三岁的时候,刘晔就付诸行动,亲自杀人,然后到墓前祭拜。刘普惊异于刘晔的果断,最后不了了之。

汉末名士许劭,常于汝南臧否人物,汝南人名之“月旦评”。后来许劭看出汉室将倾,举家到徐州广陵郡避难,又因为不认可陶谦,转到扬州。许劭对刘晔也有评语,曰:“佐世之才”。相信经过许劭的推波助澜,刘晔的声望水涨船高。

摄服群盗

南方豪强甚多,群盗聚啸山林湖泊。其中有一支盗贼,首领叫做郑宝。郑宝依据巢湖,手底下一万多人,在当地很有威势。郑宝不打算在江北混了,决定驱赶百姓渡江南下。他是豪强的身份,不想欺逼太紧,打算找一个有影响力的、有名望的人当代言人。既是汉室宗亲,又是淮南名士的刘晔就非常合适。

刘晔当然不愿意干这个事,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曹操的使者来了。刘晔赶紧抱住曹操的大腿,把使者请回家中。郑宝等人也带饮食来款待使者,这就给刘晔“擒贼先擒王”的机会。刘晔安排好刺客,让他在给郑宝倒酒的时候行刺。但这个刺客不中用,刘晔亲自拿刀斩杀郑宝。

其他盗贼赶紧逃回大本营。刘晔追到营门前,和各个盗首谈判。失去郑宝的统治,加上曹操的威胁,这些人干脆投降。刘晔和刘备不同,虽然有汉室血脉,却没有兴复汉室或者说角逐天下的野心,再者说刘晔本身也没有那么多财力满足这些劫掠成习的强盗,所以都交给庐江太守刘勋

算无遗策

刘晔作为战略家,他的表现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提防孙策

孙策和刘勋的关系很不好。袁术和庐江太守陆康交恶,派孙策攻打陆康,许诺庐江太守的位置,结果最后刘勋成为庐江太守;袁术覆败后,一部分部曲曾经想投奔孙策,又被刘勋截胡。

孙策假意与刘勋结好,又低声下气又派人送钱,骗他攻打上缭的宗伍。此时刘晔就劝说刘勋,不要进攻上缭,应该提防孙策。当时袁术另一部分部曲来投奔刘勋。刘勋需要粮食养活他们,让从弟刘偕去豫章郡借米。豫章太守华歆就找上缭这些宗民,让他们借三万斛米给刘偕。这些宗民也不愿意放血啊,折腾一个月才出来几千斛。

刘勋不听刘晔的劝告,出兵到上缭。孙策得到消息之后,果然和周瑜攻克皖城。

得陇望蜀

曹操进攻张鲁时,刘晔随军出征(之前因为劝曹操攻打山贼被征辟)。张鲁原本想投降,被弟弟张卫劝止。张卫率军镇守在阳平。一开始曹军的进展很不顺利,屡攻不下,空耗粮草。曹操就打了退堂鼓。刘晔劝说曹操继续进攻,曹军果然拿下阳平,进入汉中(其实有很大的幸运成分)。

此时刘备刚刚入蜀,人心不稳。刘晔继续劝说曹操攻打西川,等到刘备的势力稳固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结果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也与刘晔持相同态度,曹操拒绝:“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事实上,曹操进入益州门户汉中,蜀中果然大乱,刘备果断采取措施,“斩之而不能安。”曹操得知这个情况,询问刘晔可以不可继续进攻。刘晔只能遗憾摇头。

孙刘相争

趁关羽北上围攻襄阳、樊城的时候,孙权痛击自己的盟友,袭取荆州。关羽想要夺回荆州,错失逃命机会,被江东集团堵截追杀。当时曹魏群臣认为,关羽军团覆灭,蜀汉士气衰弱,不会进攻孙权。但刘晔认为,第一,刘备集团遭受这样大的打击,必须采取一次战争行动炫耀国威,“示其有馀”;第二,刘备如果不为关羽复仇,会冷落人心,所以刘备和孙权之间必然有一次战争。后果如此。

根据突然变化的三方形势,刘晔为曹丕制定一个灭吴的策略。拒绝孙权的投降,趁孙刘两家破裂的时候,南下伐吴。这样一来,蜀、魏各自得到吴的一部分。蜀汉得到外部,曹魏得到扬州腹地。随后曹魏可以用绝对优势碾压蜀汉,天下可定。刘晔的建议有一定可行性(但也可能逼迫孙权吐出南郡,孙刘两家言和),不过曹丕没有听从。孙权本身并不是诚心归顺,曹丕也希望加强对吴国的控制,取孙登当人质,不过屡次被拒绝。后来孙权彻底消化荆州,全据长江上游,终于摘掉悬在头上的一把剑。孙刘两家这才有了真正联合的可能,并力伐曹。曹丕错失一次良机。

计灭辽东

三国时期其实还有第四方势力,那就是盘踞辽东的公孙家。从公孙度开始,公孙度去世,儿子公孙康继位;公孙康去世,由于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太小,弟弟公孙恭继位;再后来公孙渊发动政变,囚禁公孙恭,自己上位。刘晔劝魏明帝曹叡,趁公孙家内斗,人心不稳时征服辽东。曹叡没有采纳。后来公孙渊果然在曹魏、孙吴之间蛇鼠两端,一度击败曹魏军队后,自称燕王。

抑郁而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建议总不被采纳,刘晔逐渐从当年杀人慑众的血热少年,变成一个处事圆滑的官场老手。举一个例子,曹叡要伐蜀,群臣认为不合时宜。于是刘晔在曹叡面前说“可伐”,在群臣面前则说“不可”。刘晔左右逢源,既不驳斥皇帝(想想当年的坚持己见,确实令人唏嘘),也不和同僚对立。

中领军杨暨力劝曹叡不能伐蜀,曹叡不听,于是杨暨把刘晔这个战略家搬出来,增加“不伐蜀”一方的分量。曹叡则以为刘晔支持伐蜀,把刘晔叫过来对质。刘晔实在太聪明了,他在对质时一言不发,之后单独责怪曹叡,泄露伐蜀的大事;又单独责怪杨暨,只会直言进谏,不懂迂回的话术。就这样,刘晔轻易化解这次信任危机。

有人向曹叡告状,说刘晔只会趋从上意。建议曹叡说反话来试探他。明辨人心的刘晔(预测魏讽、孟达反叛)这一次没有看出曹叡的心思,继续附和。曹叡对刘晔彻底失望,从此变得疏远。刘晔最后抑郁而终。有人认为刘晔“佞谀不忠”,但刘晔有何尝不是屡次遭受拒绝,建立奇功无望,然后变得心灰意冷,随波逐流的呢?小编只能说,他是一个悲剧的、不逢其时的天才。

标签: 刘晔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金屋藏娇”是汉武帝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武帝,汉朝,野史秘闻

    公元前156年,西汉永巷中王美人诞下一子,取名刘彻。这是汉汉景帝的第九位皇子,他的出生令西汉王朝在若干年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生母王美人可以说是极其幸运的,为何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她先前并非待字闺中的豪门秀女,而是有夫之妇。在进宫前,这王美人就已经嫁人,并育有一女于膝下。只是因为其母在她小时候给她相过面

  • 薛宣是什么人?才识不高的他为何能位居宰相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在古代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人物,他们有的人擅长打仗,有的人擅长治国,有的人擅长做学问,而有的人擅长管理。不论是哪一种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能力震撼着后人,并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留下了大名,

  • 什么是红梅妆?它的产生与上官婉儿这位才女有何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户录》里叙述得比较详细:“天后(武则天)每对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儿)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对事,昭容窃窥,上(唐高宗)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

  • 揭莫斯科保卫战五大真相:领导干部带头逃跑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70多年前的12月5日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苏联军队在坚守城池2个多月之后,开始转入大规模反击,彻底击碎法西斯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关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一直流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说法。不久前,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澄清关于莫斯科战役的五大真相。真相之一:莫斯科城精心布防一些历史着作称,斯大

  • 吕布为什么最后迅速兵败身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为什么最后迅速兵败身亡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吕布这个人在三国早期名声大,武艺高强,曾经两次拥有一州,可以说是兵强地广。吕布先后拥有两州,即兖州和徐州。吕布得兖州是捡了一个便宜。当时曹操带着大部分人马去打徐州,家里留下的人马不算太多,留守的人员当中就有人动起了心思。张邈是陈留太守

  • 杨玉环两次被唐玄宗赶出宫,背后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玉环,唐朝,野史秘闻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此从小就在皇宫中长大,后来嫁给了还是皇子的唐玄宗。唐玄宗对她极为宠爱,为了立她为皇后不惜将前皇后废位,不过因为大臣们担心武氏一族篡权的历史将会重演,所以极力反对,就这样皇帝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是皇帝将她封妃之后,却下令让后宫中对她行皇后的礼节。737年,武惠妃病逝。皇帝悲

  • 早年间刘备为何能在各个诸侯间游刃有余?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风云人物

    刘备,即汉昭烈帝,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东汉末年,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与公孙瓒成为同学。不过,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刘备因为自身实力有限,所以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值得注意的是

  • 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要多少年纂修一次玉牒?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玉牒,清朝,文史百科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

  • 为何相对弱小的蜀国会北伐攻打强大的魏国呢?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

    诸葛亮五次北伐和陆逊四次北伐,谁取得的战果更大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对于夷陵之战来说,可谓蜀汉和东吴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了。虽然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元气大伤

  • 日本人想拉拢李鸿章,他却这样回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鸿章,清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清朝是离咱们年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康雍乾的盛世之后,从嘉庆皇帝开始,其实清朝的统治以及大清国的各方面的文化经济,已经走了下坡路,到了晚清的时候,清朝统治内忧外患,在慈禧的统治下,可以说岌岌可危,在慈禧执掌中国的近半个世纪中,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而这些不平等的条约都是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