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公元978年农历七夕,南唐皇帝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虞美人》,传到了宋太宗耳里,他再也不能容忍,赐毒酒毒死李煜。因为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千古名篇。所以说李煜一生成也此词,败也此词。一个艺术家从政,对自己对社会,可能都不太适合。
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众所周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书法方面,他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要事先练笔,卷开锦缎当场书写,都能如意,世称“撮襟书”。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一个人一生在书法四个方面做到创新与出类拔萃,况且还是个帝王,每日要忙于处理政务,实属不易。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
《入国知教帖》长卷,共29行,帖后有米友仁跋语,1975年香港《书谱》杂志曾刊发。后人对此帖墨迹为李煜所书多有怀疑。内容录自《礼记· 经解》。按内容看,是关于治国的,从各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与李煜的皇帝身份相符。此帖信手拈来,不求工整。从书体看属行草,连笔不多,看得出李后主掌握了章草的遗韵,精于大令的笔法,同时也有颜体“筋书”的影子,苍劲老辣,气息圆融畅达,浑厚朴拙,一反唐代尚法的风气,很见个人风格。唐代书法之结体,是很讲“法”的,故结体多属严整秀丽一路,而李煜书法比较随便,结体宽博,取向上或向下的斜势,以向下为多,不断造险境,但却不倒,整体来看,还是完整的一件书法作品,这是书法家的功力体现。第5行第一字“教”结体严重夸张变形,右边向右下方倾斜取势。18行第一字“而”字,则是低头取势,整个字像楼房要倒下的感觉。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让人怀疑,书者在创作时,是不是公务太忙,有时眼花了,还是身体歪着一边写,或者纸摆歪了,种种猜测都有可能。第四行最后两字“远书”两字通过连笔形成一个整体,“远”字左倾,“书”字则右倾,达到平衡状态,很是精彩。在全帖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或连或断,还有不少。用笔方圆兼施,线条硬朗劲健,而强调了神采,不严整,不合规矩,甚至有些“丑”的影子,但充分体现了他的书艺思想和审美意趣,显现出唐法的式微,宋尚意书法初露端倪,是唐向宋过渡期间的代表书法作品。通篇相同的字多,写法似乎多有雷同,与《兰亭序》无一字写法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帖间有明代龚鼎孳题引首“墨海精美”4字。
作者:支荣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李煜《入国知教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