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林仁肇给李煜提了一个建议,李煜没有采纳,如果采纳,宋朝的历史将会改变。那么林仁肇给李煜提了一个什么建议呢?我们先来看李煜继位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李煜是在他25岁这一年登上帝位的。作为皇帝老子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说这个皇帝的宝座怎么也不会轮到他这个老六来坐。
当时李璟把有军功的皇长子李弘冀立为了太子。李弘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说没有人给他抢这个皇位的。不出意外的话,只等皇帝老子李璟翘辫子那天,李弘冀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了。
可是,李弘冀有两个心病:一个是他的六弟李从嘉,就是后来被称为李煜的弟弟;另一个是他的叔叔李景遂。害怕这两个人以后抢夺他的皇位。
为什么会忌惮自己的弟弟李从嘉呢?这个李从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据陆游《南唐书 后主本纪》说李从嘉: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
“广颡、丰颊、骈齿”指的是这个人长得是天庭饱满,脸颊圆润,是个富贵相。李煜作为一个皇子,有富贵相也正常。问题是“一目重瞳子”,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在这之前历史上有两个帝和王都是“一目重瞳子”:一个是舜,一个是项羽,这两个人就不用多说了吧。
既然前两个有重瞳子的人都做了皇和王,保不准自己的这个弟弟也会。所以李弘冀虽然已经在太子位上了,但还是害怕自己的这个六弟。
一 意外登上皇帝的宝座
李从嘉感觉到了自己大哥的猜忌,就一头扎进诗词里,扎进自己的知音娥皇的温柔乡里,喝酒唱歌跳舞,不亦乐乎。用行动告诉哥哥,自己不会去抢这个皇位的。
李弘冀倒是对弟弟放心了,可叔叔也是个隐患,为什么这样说呢?
李璟对这个大儿子实在是看不上,李璟心慈手软,而这个大儿子是心狠手辣,刚愎自用。父子两个经常为国事吵架。
一次李弘冀又顶撞了父亲李璟,李璟气得大骂道:我迟早要把你叔叔景遂叫回来继承皇位。
这可不是李璟的气话,而是有这个可能的。在李璟的父亲李昪死的时候,李璟就在父亲的灵位前说自己死之后不会把皇位传给儿子,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这个弟弟。是李景遂坚决不干,不与侄子们争抢这个皇位,李璟才作罢。
所以当李璟说这话的时候,李弘冀真的害怕的,害怕有一天自己惹恼了父亲,父亲真的把叔叔景遂叫回来继承皇位。
李弘冀为了一劳永逸就派人把自己的叔叔毒杀了。毒死了叔叔后,李弘冀就害了心病了,经常做梦梦到叔叔变成各种各样的厉鬼来找他索命。心病难犯,李弘冀整日里就变得是疯疯癫癫的,不久就死翘翘了。
大哥死了,因为前边几个哥哥先后也都夭折了,所以这个太子之位就落到了李从嘉的头上了。
真的是越害怕什么就越要应验什么,太子李弘冀天天担心自己的这个六弟给自己争抢皇位,结果皇位还是落到了这个六弟的头上。
李煜登基时,南唐已经风雨飘摇,一片调零。爷爷和父亲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让不谙政治权术的李从嘉来收拾确实勉为其难。
在父亲李璟的时候,北方的后周对南唐发动战争,不善打仗的李璟没几个回合就被柴荣给打败了,李璟为了让后周柴荣放过自己,就把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了后周,还主动削去了帝号,不称皇帝了,称“南唐国主”。
李煜当的这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能够叫帝了,只能称为主。
在李煜登基的前一年,北方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北周称帝,当上皇帝后的赵匡胤这头雄狮虎视眈眈,开始吞并诸雄、一统江山的霸业。
李煜在登基的第一天,就被赵匡胤吓得差点破了胆。
据《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登基时要在宫门前竖一根高高的长杆,在杆上再立一只金鸡。这个在仪式上称为金鸡消息。
结果麻烦了,赵匡胤在首都汴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听到李煜这么干后,大发雷霆:你李煜不是口口声声遵从我的领导么,现在居然敢用天子的礼仪。
这时多亏南唐的一个大使急中生智辩解说:陛下别生气,我们南唐是大宋的附属国,这个指导思想不会变的,我们把这叫做“怪鸟”,是“怪鸟消息”,不是“金鸡消息”。
赵匡胤一听,开心大笑:算了,我就不追究这只怪鸟了。不知是赵匡胤觉得不想与一个弱国小国计较,还是觉李煜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没有再计较这件事情了。
可是李煜却吓得要命,赶紧手书一份《即位上宋太祖表》:
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表表忠心还可以理解,但这个“实当受谴于神明。”就是说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抬出了神明就严重了,可见李煜恐慌极了。
随同这封报告,李煜还送上了一份大礼:两千两金器、两万两银器、三万匹绫罗绸缎。一个只有三千里地小国来说这可是一份非常厚的礼了。
后来李煜几乎是时时贡,事事贡。
二 穿紫袍,诏书不名,从“南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
每次宋朝派代表来到南唐,李煜事先都要脱掉天子才能穿的黄袍,改穿紫袍。把皇宫正中央的屋脊两头象征皇权的鸱(chi)吻拆掉,等宋朝的使者走了后再装上。
为了让赵匡胤彻底放心,李煜除了时时贡,事事贡。政治待遇上,李煜也接受了比他父亲再低一级的待遇。李璟虽然削去了帝号,但是在各种政治礼仪方面还是保持了一个皇帝的待遇。
到了李煜就不同了,《宋史》上面记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说登基那天当李煜送了那份报告给宋太祖以后:
太祖诏答焉,自景画江内附,周世宗贻书于景,至是,因煜之立,始下诏而不名。
就是说赵匡胤对李煜是“下诏”。在父亲李璟时周世宗还是 “贻书”,就是赠送书信,表示的是平等关系。虽然南唐是北周的附属国,但周世宗给李璟的待遇还是一个皇帝的待遇。
到李煜这里,赵匡胤给他的指示就不是“贻书”了,而是“诏书”。诏,是皇帝对臣下的旨意,不再是平等的关系了,而是上下级的关系。 “不名”其实就是一块"遮羞布”。在诏书上不直接称呼李煜的名字。这是古代皇帝对下属大臣表示尊重的一种做法。
而在公元971年,北宋灭掉南汉后,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了。李煜就非常恐惧,让弟弟李从善带着他的报告去北宋,请求赵匡胤把他的“南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诏书不名”的特殊待遇也取消了。赵匡胤都一一同意了。
李煜就赶紧响应起来,把皇宫屋脊上象征帝王威严的鸱吻拆了,不再装上了。把向大臣们下的诏书改为“教”,封了王的弟弟们改封了‘’公。
史书上记载,在公元973年的夏天,赵匡胤派了一个叫卢多逊的大臣到南唐来给李煜祝贺生日。在卢多逊走的时候,问李煜要一份南唐的地图,这就是明着把南唐纳入自己的版图了。李煜毫无办法,只能忍气吞声让大臣连夜赶制一份地图送了过去。
《新五代十国史》卷二十六这么记载,后主:
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李煜在现实世界被逼得是走投无路,只好在喝酒唱歌中消愁解闷。
三 中计毒杀武将林仁肇
那么,李煜对赵匡胤俯首帖耳的态度,南唐的大臣们会接受吗?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忠勇之士,南唐也不例外,有一个叫林仁肇的大将,曾对李煜说:把我的家人都绑起来,我愿以我全家的性命为质,给我几万大军我打过长江去,成功了咱们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失败了就说是我自己的主意,可以杀光我的全族人。
这样一个赤胆忠心的建议放在任何一个有胆识的皇帝来看都是一个血气之举。但李煜却被这个建议吓坏了,生怕打不赢惹来赵匡胤的雷霆之怒。赶紧找了理由把林仁肇调到了后方。
这么一头猛狮楞是让李煜给闲置了,可北宋却害怕这样的一个武将,针对林仁肇,赵匡胤打了一套组合拳,制定了一套反间计,李煜中计给林仁肇赐了一杯毒酒,亲手结束了自己一员大将的生命。
这也成为日后赵匡胤讨伐李煜的一桩罪过。
赵匡胤虽然做好以武力来取得南唐和吴越,但打仗毕竟要消耗国力,能不打仗就不要打。所以叫人在汴京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豪宅,特意设计成江南园林式的风格。山水楼台、奇花异石,应有尽有,美仑美奂。华丽的程度跟南唐和吴越的皇宫差不多。赵匡胤把这所宅子命名为“礼贤宅”,并且放出风去说,李煜和钱俶谁先来京城给我磕头,我就把这个宅子赏给谁。说白了,就是叫李煜和钱俶自动投降。
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曾经前后几次或明或暗地让李煜北上来当这个贤人。第一次他打的是亲情牌,让留在汴京的李煜的弟弟从善给李煜写信,让他来做这个“礼贤宅”的主人。李煜就装聋作哑。
第二次赵匡胤就派了梁迥到南唐去请。梁迥到了南唐后,以祭天为理由让李煜进京,李煜心里是心知肚明,这是要让自己去投降。他的态度还是装傻,不说去,也不说不去,顾左右而言他。
梁迥立功心切,他见软的不行,就想来硬的。据说他跟手下商量了一个办法,临走的那天,如果李煜到船上来送的话,就把李煜挟持上船,开船就跑。可他这个绑票计划不知怎么就走漏了风声,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最后梁迥走的时候李煜没有到船上来送,算是躲过了一劫。
四 倡导佛教,中计小长老,樊若水投降北宋
面对着北方宋朝的步步紧逼,李煜除了不断地送钱、送物,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就一头扎进佛教里,据说,这一时期,李煜就鼓励人们剃发进入寺院,只要谁去当这个僧人,就每人发十两金子。
这待遇可是够优厚的,于是人们都纷纷放下锄头加入僧人的大军。
就是这个时候,北宋派了一个叫作小长老的人混进了僧人的队伍,各种操作后摇身一变成了李煜的御用僧人大师。李煜对这个小长老很是崇拜。大小事务都要问这个小长老,因此,小长老得到了不少南唐的军事机密,这些军事机密都统统送到了北方的宋朝。
赵匡胤在做好了各种准备后,在头疼长江这个天险该怎么办时,有一个叫樊若水的南唐人找了上来,给赵匡胤送了一份大礼。
这份大礼就是樊若水建议在采石矶造浮桥渡江。
这樊若水是一个县太爷的公子,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上书给李煜了许多建议,然而李煜哪能注意到一个小人物呢,没有搭理他。
樊若水心想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决定投奔北方的赵匡胤,投奔人家得有礼物可送才对。
他想来想去,赵国胤最想要的礼物是什么呢?那肯定就是李煜的这一亩三分地了。
那我就帮宋朝部队解决怎么样过长江的难题。于是,这个樊若水就到了离金陵只有八十多公里的军事重地采石矶,天天在江边转悠。到了晚上,他就把一团丝绳的一端系在南岸,然后驾着船,带着绳子扯到北岸,用这个方法来测量江面的宽狭程度。经过几十个来回,情报搜集得差不多了,于是他就溜到北宋,向赵匡胤献上了这份大礼,建议说在采石矶造浮桥渡江。
果然,赵国胤非常喜欢他的这份大礼。
让李煜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想要依靠的这道长江天险让一个小人物给打开了缺口。
五 被俘亡国
公元975年二月,宋朝部队开始进攻南唐,在一批投降派入皇甫继勋等人的欺骗下,李煜被蒙在鼓里,当宋朝的大军打到了金陵城下时,李煜才知道亡国已是定局了。
此时的小长老已不知所踪,李煜就下令要斩杀皇甫继勋,可怜皇甫继勋刚被推出去,就被愤怒的士兵们一刀一刀的刮了。
朱令赟也由于延误战机而战败死亡了,南唐朝中再也没有可以用得上的武将了。
在宋军和吴越军的合力攻围下,金陵城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城里粮食奇缺,饿死、病死的人到处都是。
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终于南唐的守军顶不住了,在十一月二十七号的早晨,就在金陵全线崩溃的最后时刻,绝望中的李煜作出了最后的痛苦的决定:投降。不能再让全城的百姓受自己的连累了。
于是,他亲自写好降书, 率领他的亲属官员一共四十多人,肉袒到城外投降。
北上的途中李煜写下了一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用血用泪书写而成的。可见李煜心里是多么地悲凉啊。
976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师,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把这个“违命侯”摘了,别以为这个赵光义有多好心,为他宠幸小周后作的虚伪的表面文章而已。
在北方的李煜时时还不忘自己的江南那旖旎的好风光,多少次午夜梦回啊。于是就有了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让李煜丢掉了性命。赵光义听到这首词时非常地生气,就在李煜生日这天用一杯牵机药毒杀了他。
是啊,李煜为什么就不能学学陈叔宝之类的人呢?至少还能留个性命。
史载,赵光义曾问南唐旧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个懦弱无能之辈吗?”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无能无识之辈,何以能守国十余年?”徐铉在《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也写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厌战之心,虽孔明在世,也难保社稷;既已躬行仁义,虽亡国又有何愧!
一千多年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出了对李煜的评价:"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被后人誉为"词中之帝"的李煜, 以他亡国的锥心之痛用泪用血写出了这血流传千古的诗词。今天我们才能读到这么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