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太宗在朝堂上连放几个屁,其余大臣都忍着,魏征:这是病,得治

唐太宗在朝堂上连放几个屁,其余大臣都忍着,魏征:这是病,得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明史官 访问量:1626 更新时间:2024/1/21 2:25:30

628年,唐太宗匆匆来到长孙皇后寝宫,进门便急着让皇后帮他更衣,皇后羞红了脸,娇嗔道:皇上,这才几更?急什么!太宗连连摆手:唉,朕被鹰抓伤了!

01 魏征故意拖延时间,唐太宗被鹰抓伤

唐太宗喜欢养鸟,还专门整了个养鸟的机构——五坊。他最喜欢一只性情温顺的瑶鹰,个头比苍鹰小,能站在他的胳膊上,挥动双翅为他扇风,还会在手掌上不停地旋转,可讨人喜欢了。

太宗每天散朝后,都会去逗会儿瑶鹰,魏征知道后,却直言进谏,劝他不可玩物丧志,太宗嘴上答应,心里却万分不舍。

这天散朝后,他正兴致勃勃逗着手中的瑶鹰,一抬头,看见魏征从远处走来,心里一惊:这小子,又来干啥?慌忙中,一把将瑶鹰塞进怀里。

魏征近前施礼,发现太宗胸前不对劲儿,龙袍里什么东西正在蠢蠢欲动。魏征明白了,眼珠一转,不紧不慢开始了长篇大论。

瑶鹰在太宗怀里憋得受不了,又抓又挠,太宗怕露出马脚,只得硬挺着,好不容易等到魏征退下后,才舒了口气,忙把瑶鹰掏了出来,可怜的小东西早就憋死了,而太宗的胸脯净是抓痕,火烧火燎的疼。

太宗气得咬牙切齿,起身想更衣,又怕丢了自己的面子,一阵风来到长孙皇后宫中,于是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长孙皇后帮太宗脱下龙袍,看到他胸膛的抓伤,吓了一跳,赶紧为他清理敷药。太宗气哼哼将刚才的事说了一遍,哪知皇后听完,不禁笑出了声。太宗回过味儿来了:“朕上当了!魏征是故意的!”

唐太宗乃一国之君,为何对魏征如此惧怕?这事说来话长。

魏征最初乃瓦岗寨李密手下,曾献良策,可李密没听,瓦岗军大败,魏征归降李唐,后来又成了窦建德的俘虏,并为其效力。

窦建德战败后,魏征又成了李建成的谋士,可惜李建成死在玄武门事变中。而李世民却看中了魏征的才华,觉得他性情耿直,有胆有识,便留为己用。

哪知魏征在大堂之上,屡屡不管不顾,直抒胸臆,进谏二百多次,太宗虽全部采纳,却对他又爱又恨。爱的是,这个乡巴佬不畏王权,处处为大唐着想;恨的是此人太较真,好几次令他颜面扫地。

02 唐太宗放响屁,魏征为他找医生

一次,太宗肠胃不适,在朝堂上一连放了好几个响屁。开始,文武百官都忍着,怎奈皇上这屁放个没完,而且味儿太大了,大家面面相觑,皇上这是咋了?

突然,魏征上前跪下,说道:“万岁,您这是病,得治。”可把众人吓坏了,傻瓜!竟敢这么说皇上,这不是找死吗?众人都替他捏着把汗。

太宗真想一巴掌拍死魏征,竟当着这么多人而让他下不来台。哪知还没等他开口,魏征一拱手,又说:“万岁,早早治病,龙体要紧。”

太宗沉着脸,挥手退朝。想想自己肠胃确实不舒服,忙召太医,结果吃了几天药也不没效果,每日上朝依然响屁不止。关键是一看到魏征,太宗心里就打鼓,这个乡巴佬,可别揪住朕不放,再弄出啥幺蛾子来。

这天,太宗又把太医们骂了一顿,正生闷气呢,魏征来了。太宗一见他头就疼,这个乡巴佬又来气人了。

哪知魏征献上一张方子,上写:治气痢久不愈,牛奶半斤,荜茇末三钱,同煎减半,空心服。

原来,魏征得知太医们束手无策,便四处派人找方子,还谎称是自己得了病。正巧宫中有位叫张宝藏的长史与他私交甚好,送来这个方子。

张宝藏坦言自己以前也得过此病,就是用此方治好的。这病叫气痢,乃寒热不调而起,牛奶和荜茇可调和阴阳。

果然,太宗服了此药,神清气爽,啥事没有了,大手一挥,张宝藏官升五品!哪知,魏征惦量来惦量去,不行啊!让张宝藏升官违背朝中规矩,便赏了些银两与他。

不久太宗又犯病了,赶紧照方子熬药喝,这才想起一直没看到张宝藏升官的文书,立马询问魏征。魏征禀报,因为之前皇上没说让他当文官还是武官,这事就拖了下来。

太宗一听窃喜,这回可抓住魏征的小辫子了,立马训斥道:“你想抗旨吗?以前有人治好宰相的病,当了三品官员,怎么?朕说话不好使了?你有几个脑袋?马上给张宝藏个三品文官当!”

“遵旨。”魏征识趣地退下。太宗冲着他的背影得意地笑道:“乡巴佬儿,咋不跟我得得了?有本事别走啊!看我怎么收拾你!”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冤家又是知音!历代帝王有不少明君,但像太宗这样能虚心听取大臣谏言的君王却少之又少。同样,历代大臣中有很多忠臣,而像魏征这么耿直的却很少见。

得遇明主才有魏征!唐太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不愧为一代仁君!

更多文章

  • 她是李世民疼爱的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为何皇帝要让她死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李世民,房玄龄,皇帝,高阳公主,李治,辩机

    高阳公主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主要原因是他父亲是李世民,另外她还嫁给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的儿子,不过她的结局并不好,被李治一杯毒酒而赐死,那么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皇帝要让她死哪?李世民对高阳公主十分宠爱,这就养成了她专横跋扈的性格,因生于帝王家,虽为女儿身,但也是想啥就能得到啥,得不到的就要抢过来或毁掉,

  • 唐太宗以毒酒逼迫卢氏,接受房玄龄纳妾,卢氏拿起酒坛就喝光了

    历史解密编辑:咫尺的梦想载标签:房玄龄,李世民,长孙皇后,欧阳修,宰相

    唐太宗年间,群臣在酒宴上调侃宰相房玄龄怕老婆不敢纳妾,太宗赏他美人一探究竟,谁知亲测后,直言“朕也惧之”。说起房玄龄的老婆卢氏,那是出了名的“悍妇”。欧阳修曾在书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早年,房玄龄得了一场重病,每况愈下,以为自己很快要挂了。善良的小房看着抽泣的卢氏年纪尚轻,实在不忍心耽误她青春,握着她

  • 成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祖籍安徽和县

    历史解密编辑:言雾由终标签:成龙,宰相,和县,编剧,房玄龄,李世民,杜如晦,安徽省

    #大有学问#香港功夫巨星成龙原名房仕龙,是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后代。房玄龄在渭北投靠秦王李世民,后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之功。后又参加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有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任中书令,即宰相之位。他与杜如晦史称“房谋杜断”,是唐太宗的重臣。房玄龄因善出谋划策,被誉为“房谋”

  • 邓攸“丢儿子留侄子”感天动地,房玄龄评价说他活该断子绝孙

    历史解密编辑:竟无语凝嘢标签:邓攸,石勒,太守,邓绥,房玄龄,司马睿,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

    “赵氏孤儿”的感人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程婴“害死”自己儿子保全忠烈血脉的美名也是流芳千秋。在我国两晋时期,也有一个“弃子保侄”的感人故事,但主人公却被有些史家骂为“活该”断子绝孙......《赵氏孤儿》影视剧照西晋末年,平阳有个人叫邓攸,字伯道,从小就孝顺父母,闻名周边。邓攸七八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好

  • 唐太宗拥有至上皇权,却还要亲自为此人赎罪,房玄龄等人都劝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寄寄流年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李渊,皇权,唐太宗,唐朝,历史学家,艺术家

    唐太宗时期,广州都督党仁弘素有才略,所任之处,皆有名声,唯一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喜欢贪污。贞观十六年(642年),党仁弘终因贪赃百余万,被人告发下狱,其官职被免,依法被判处死刑,还未执行。这个党仁弘是唐朝功臣,他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将,李渊起兵反隋后,他率二千多人投唐,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为秦

  • 房玄龄编纂史书,将东晋4人放一列传,千年后网友:这也太巧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房玄龄,史书,列传,晋书,曹操,刘备

    房玄龄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再不济,也应该听过“房谋杜断”这个词语,其中的“房谋”,说的就是房玄龄这个人。话说,房玄龄曾经主导参与了一部史书的编纂,这部史书,就是大名鼎鼎的《晋书》。在这本史书里,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小细节。既然说是小细节,就不太容易被发现,那么,这个小细节究竟藏在《晋书》的哪里呢

  • 房玄龄的成功,除了因为自己很有能力,也因为遇上了明主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房玄龄,李世民,秦王,皇位,皇帝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有好的发展,也需要有很多好的官员共同努力,在古代也是如此,一个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把国家管理好,也需要有一些好的大臣。比如在唐朝时候的房玄龄就是一个特别敬业的大臣,唐太宗更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在了解到了他的个人能力以外,也特别的赏识他,也对他进行了提拔。一、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房玄

  • 房玄龄大儿子继承爵位,二儿媳向皇帝诬告他不轨,反葬送自己性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房玄龄,长孙无忌,高阳公主,李世民,李恪,李治

    李世民设立过一个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命苦,但是运气很好,而且自己也十分好学,“性通悟,有筹略”。他的妹妹嫁给了当时还在潜邸的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也很好,在《旧唐书》中的记载是,“少与太宗友善。”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好兄弟,在李世民跟随李渊反隋的时

  • 房玄龄怕老婆 房夫人豪饮毒酒却不知是醋

    历史解密编辑:丹青史迹闲话标签:房玄龄,皇上,李世民,宰相,太宗

    宰相房玄龄的老婆可不是好惹的主,就连圣上唐太宗也拿她没有办法。有一天皇上太宗闲来无事,忽然想起老搭档房玄龄,这么多年来治理朝政也是尽心尽力的很辛苦,于是便想送几个美女给老房。可房玄龄是个怕老婆出了名的主,听了太宗要给自己纳妾,慌忙跪地不起,不敢答应。皇上也闻听老房是个怕老婆的主,送美女给他不敢要一定

  • 房玄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太宗,国史,皇上,宰相,隋朝,房玄龄,李世民,科学家,历史学家

    本文选自《盛唐密码》一部大唐王朝盛世启示录。本书用详尽的史料解读了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意见、成见、预见中如何左右王朝的重大决策、影响时代的走向,深刻剖析大唐盛世运行背后的深层逻辑。李世民为秦王时,常年征战在外,有事一般都派房玄龄入朝报告,李渊曾感叹:“玄龄为吾儿陈事,虽隔千里,皆如面谈。”可见房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