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圣天:遏制了伊斯兰教传播的步伐

李圣天:遏制了伊斯兰教传播的步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斯基栀子 访问量:1452 更新时间:2023/12/18 15:40:36

当阳光穿过那繁复精美的彩色玻璃时,那投射在祈祷之人身上的光影如同一个万花筒一般,将阳光拆分为善恶美丑的万般模样。

中国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年历史迭代的国家,二十余个朝代的更替带给了华夏子孙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华夏的大地上衍生出不同的民族和多样的宗教信仰的彩色。其中,伊斯兰教就因其独特的异域特色成为我国宗教信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经历了千百载峥嵘岁月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像一些东亚国家一样,成为一个信封伊斯兰教的国家呢?这一切要从唐宋时期一个名叫李圣天的人身上说起,如果没有李圣天,我国或将成为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风起云涌中的“佛性”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空前繁荣,然而天子唐玄宗却整日纵情声色,倾倒于杨贵妃的石榴裙之下,荒淫糜烂。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君子与臣民、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唐朝盛世的毁灭进程在不断被加速。

同时,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制度漏洞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一点点放大,渐渐地,地方军阀的力量发展起来,直接威胁着唐朝的统治阶层。

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朝廷,以杨贵妃红颜祸水之由发动的战争,威胁唐玄宗除去祸患,大唐盛世由盛而衰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之后,各地地方军阀势力伴随战乱的尘沙风起云涌,在华夏的土地上风云激荡,运用手中的兵权和财权争夺着只手之下的地盘,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国家分裂、百姓困苦之局难以解决。

907年,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正式形成。其中,在华夏领土的西北部有一个叫做于阗的王国在塔里木盆地的南部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辉。于阗国,是一个在塔里木盆地地区南部的古老塞人城邦。二世纪末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于阗国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乘佛教的宗教发扬中心。

于阗的人民爱好和平,喜欢带有印度、伊朗佛教风格的绘画和音乐,尤其以佛教的壁画见长。而在商业的发展上,也是以手工纺织品为主。如此不争不抢的国家在满是硝烟和争夺的时代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让人担心是否于阗国会随时面临灭国的风险。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佛性”的国家,却以一己之力抵挡住了他国以宗教为名义对自己国家、对中原、对华夏民族的不当幻想,没有了于阗国,中国或将成为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华夏忠魂于阗王

公元前二世纪,尉迟氏在吐鲁番盆地南缘建立于阗国,由于于阗国地处丝绸之路贸易要塞的先天优势,于阗国也曾经作为西域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繁荣一时。

早在汉代时期,于阗国就和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班超张骞等人出使西域与于阗国的贸易交流以外,于阗国还一直隶属于中原统治者的藩属国,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和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到了唐代,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更是达到了顶峰。

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由于儿时接受中原文化教育的影响,敬仰中原王朝的于阗王将自己自诩为“唐之宗属”。

而且在这个五代十国的战乱年代里,希望中原地区一统、并与中原继续友好往来的于阗王并没有因唐代的覆灭而不再敬仰中原,反而以唐朝的国姓李氏为己姓,而且还在战乱的年代于阗王坚持一身宽衣博带的唐代将领衣装,并以“大朝”唐朝的名字在自己的画像上落款。

这位于阗王便是西域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李圣天。自从李圣天以李氏为姓后,于阗政权也被人们称为“李氏王朝”。

而且在李圣天的领导下,尽管在五代十国的混乱割据局面下,于阗国人民还是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延续使用内地通行的年号,矢志不渝地坚持着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将自己的于阗国定义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李圣天对于中原王朝的执着成为了他在今后面对伊斯兰宗教侵略的时候最有力的基础之一,一方面让他拥有足够的动力,为自己的国家、为中原,舍身取义。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他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在对抗外界宗教侵略的时候可以请求兵马支援,击退妄想践踏我国锦绣江山的伊斯兰兵马。

和而不柔的李圣天

然而,影响李圣天最深的不仅仅有中原贸易对自己的国家的重要作用,还有于阗国一直信仰的佛教的影响。

一是要得益于在政治交往中,李圣天乐于通过僧侣加强自己与宋国的交往,极大的提升了于阗国的发展速度;二是要得益于在生活起居中,李圣天信封佛教精神,将开放和平、包容并蓄的观念融进了自己的骨血。

汉代以来,于阗国坚持佛教中的“俗喜鬼神而好佛”,李圣天本人也是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所以,李圣天的衣食住行也是不同于鼎盛王朝的帝君,而食米蔬、饮美酒、着布帛。在李圣天的家中,也常常召来五十余位紫衣的僧人,位列居所两侧,以示肃穆尊重。

然而,身处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哪怕是素来讲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家子弟也必须用血肉和战火来捍卫自己的家园。公元915年,在西域,发生了一件改变西域地区政治格局的事情。

彼时正值西域的深夜夜色正浓,喀喇汗国的将领索图克趁着夜色带领着自己的穆斯林亲军摸进了自己不信仰穆斯林教的叔叔大汗奥古勒恰克的阵营中,杀死了喀喇汗国可汗,成为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信仰穆斯林教的地方政权首领。

公元955年,索图克的十六岁长子巴依塔什继位,崇尚着武力的喀喇汗国也在索图克父子两人的暴力压迫下继续推行穆斯林宗教文化,并将其定为喀喇汗国的国教。从此,喀喇汗国依靠着武力的方式不断对本境和邻近地区的人民穆斯林化。

在推行穆斯林教的过程中,临近喀喇汗国,而且信封佛教的于阗国自然也成为了巴依塔什攻击的目标,他们本以为一直信奉和平的商业强国是不堪一击的,但是他们错了。

自从公元910年,十六岁的索图克两次分别对信封佛教的于阗国和回鹘国击败之后,这场持续了百年的喀喇汗-于阗之战被拉开了序幕。962年,喀拉汗王朝再一次向于阗国发动宗教战争,李氏王朝的使者随即赶往中原,请求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权的支持。

回鹘国遗址

然而此时的宋朝早已今非昔比,安史之乱之后宋朝名存实亡,所以也无法在军事上给予于阗国帮助。于是宋朝派遣了一支157名佛教僧侣行勤等组成的使团,在政治上为李圣天提供了支持。但是,此时各地的忠义之士开始向于阗国涌来。

最终,于阗国的人民依靠民族对佛教虔诚的信仰和高昌军、归义军的支援,不断击退祈求弃考宗教的战争践踏我中原锦绣河山的喀喇汗王朝。

公元998年,十四万喀喇汗王朝的星月军向仅仅只有两万汉人及各族军队的于阗国发起攻势,最终在李圣天“游击战”的战略下击毙阿里.阿尔斯兰汗,占领喀喇汗王朝东部都城喀什噶尔。实现了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逆转战局的佳话。

1006年,侵略者卡德尔再发强军向李氏王朝发起攻势。最终由于力量过于悬殊,于阗王李圣天战败身亡。

平和刚强的英雄国家

虽然在最后一场战争中,李圣天的李氏王朝战败了,但是于阗国用他们的血肉迟滞了喀喇汗国在新疆的扩张达半个世纪之久。

如果没有李圣天的这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以彼时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原王朝的受抗击能力来说,中原将会成为伊斯兰教徒的领土,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在这宝贵的半个世纪里,于阗国的人民还为此后草原巨人契丹国的崛起以及未来一中国北方的女真大金等帝国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历史发展的车轮转到了今天,我国之所以能够用短短的几十年就实现了其他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进程,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和”与“善”。

这份“和”与“善”其一在于华夏子孙团结一心,就像于阗国和支援的联军们一样,用民族的力量串联成巨大的威力。其二在于厚积薄发,虽然于阗国军事实力悬殊,但是我们可以在困境中不断找寻解决的办法,并成为赶超强敌的大国,这就是华夏儿女甘于成长的毅力。

李圣天用他的坚毅、忠诚和果敢为中国历史添上了一笔可歌可泣的佳话,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到在巍峨的城墙之下,那个满身傲气的男子的铁血气概,不畏强敌、坚守理想。

更多文章

  • 权臣徐温堪称南吴版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徐温,曹操,权臣,丞相,朱温,高祖

    作者:许云辉“曹将军:我任用您为征讨吴越国副将,却不能满足贵部需求,这完全是我的过错!曹将军因此弃明投暗,我完全理解!您但放宽心,我会厚待您的妻儿老小,绝不会罪及他们!”南吴叛将曹筠阅信后泣不成声,悔恨交加。半年后,吴越反攻南吴,曹筠为报答权臣徐温的宽容之恩,临战前率所部阵前起义重归南吴,反戈一击,

  • 南汉殇帝刘玢:杀机四伏,诡谲难测,步步惊心,这皇帝谁当谁倒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刘玢,皇帝,晋王,高祖,五代十国,南汉殇帝

    (月夜)光天二年,公元943年,入夜。月圆,雾浓。月光在浓雾中散发着幽静的光芒,使原本就昏暗的夜色,变得更加凄迷。月色划过精致的角楼,使南汉王朝的长春宫在长夜中平添了几分肃穆。长春宫畔,池水环绕,浮萍满地,宫殿的飞檐上,雕梁画栋,金鳞金甲,虽然是夜里,但仍然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大殿之上,歌姬漫舞,一

  • 赏画 | 文嘉《仿董源山水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文嘉,山石,明朝,诗人,画家,文徵明,书法家,书法作品,仿董源山水图

    文嘉《仿董源山水图》纸本 立轴 水墨 155x71.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继承家学,又以多见古人名迹,故其画作能脱去习俗。著《和州诗》。“甲戌”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作者时年74岁。作者在题记中

  • 『海外馆藏』董源《溪岸图》,被誉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历史解密编辑:艺坛时讯标签:董源,溪岸图,山水画,画家,范宽,蒙娜丽莎

    董源(生卒年不详),字叔达,江西进贤人,在南唐朝担任北苑副使的官职,他擅长山水画,常用披麻皴和点苔法,用平远法,绘画江南一喧的山色风光,他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与另一位画家巨然和尚并称“董巨”。 又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溪岸图》,传为五代董源所作,绢本设色,纵220.3厘米,横109.

  • 赏画 | 董源《江堤晚景图》(传)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董源,绢本,画家,张大千,书法作品,江堤晚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董源《江堤晚景图》(传) 绢本 立轴 小青绿 179x11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绘绿意盎然的春日里,行人游春赏景,一侧的酒馆挂旗开门营业;松树高大苍翠,群山巍峨,山脚下河面波光粼粼,一片春日好时光!此幅《江堤晚景图》为张大千先生遗赠,这幅画据张大千先生的考证,订为董源的作品。非也,很典型的元代

  • 『名画记』董其昌《葑泾访古图轴》,仿董源笔意,境界高逸

    历史解密编辑:艺坛时讯标签:董源,水墨,画派,王维,画家,董其昌,名画记,书法家,书法作品,葑泾访古图轴

    董其昌《葑泾访古图轴》,水墨,纸本,纵80.0厘米,横29.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西元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年),字玄宰。精鉴赏,富收藏,为晚明重要书画家及理论家。《中国古代画派大图范本·松江画派·董其昌》一书,是用《葑泾访古图》画来作封面,可见这幅画的份量和所具代表性。此轴作于16

  • 董源 | 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董源,山水画,水墨,人物画,李思训,米芾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局部 画心 绢本 50X141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王朝,拥有大片的御用茶场和园林,掌管园场的竟是一位饮誉当时的画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称“董北苑”,他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

  • 董源《江堤晚景图》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董源,江堤晚景图,山水画,米芾,张大千,水墨

    董源 (943-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

  • 荆浩谈与宋丹丹演话剧,手足无措太害羞,宋丹丹主动帮其入戏

    历史解密编辑:会火标签:宋丹丹,话剧,蓝天野,演员,冯远征

    近日,随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人艺的一众实力派戏骨,也纷纷重新站在台前,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与人艺的不解之缘。其中,演员荆浩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进入人艺表演以来,第一回与宋丹丹的合作。当时二人合作了著名话剧《白鹿原》,分别饰演田小娥与白孝文。这部话剧自从公开表演以来,也成为了人艺经典

  • 荆浩:画山水赋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荆浩,水墨,画家,山石,匡庐图,书法作品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五代 荆浩 雪景山水图 画山水赋 五代梁·荆浩 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 有山峦柯木水石云烟泉崖溪岸之类,皆天地自然造化。势有形,格有骨,格亦无定质。五代 荆浩 渔乐图卷 所以学者初入艰难,必要先知体用之理,方有规矩。其体者,乃描写形势骨格之法也。运于胸次,意在笔先。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