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源 | 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

董源 | 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开创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艺天下 访问量:819 更新时间:2023/12/12 18:30:17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局部 画心 绢本 50X141

一千余年前,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王朝,拥有大片的御用茶场和园林,掌管园场的竟是一位饮誉当时的画家——董源。他官至北苑副使,字叔达,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世称“董北苑”,他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此后,有关史籍皆没有载录董源在南唐末年的活动,极可能逝于南唐末年,享年约七十岁左右。

五代 董源-溪岸图 局部 绢本221.5x110

不知是江南层层丘陵上碧绿茂盛的茶树和水气迷蒙的烟云滋养了这位山水画家,还是他发现了这独秀于江南的质朴之美。但可以确信,用水墨专写江南真山的董源开创了被今人称之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北宋米芾呼之为“江南画”)。可见在董源擅长的诸多画科中,山水画是他最富成就的画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至南朝宋时,宗炳的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局部 绢本156x160台北故宫

隋、唐两朝顺沿着六朝山水画的发展,使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将滥觞于六朝的大、小青绿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艺术达到完善。盛唐至唐末,画家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山水画表现语言,力求开拓新的艺术语言——水墨。杰出的工匠大师吴道子以墨笔挥写出疏体山水。诗人王维以“水墨渲淡”表现出“画中有诗”的辋川山水,开始出现了破墨山水。随后,涌现了毕宏、张璪、郑虔,至王默,创制出泼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艺术语言,确立了注重发展个性的趋向。这些大师的水墨佳作无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画上看到民间匠师的水墨画风,足见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时尚。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局部 画心 绢本 50X141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也促成了他的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保大年间(943—947)初,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干等,他们都长于或兼擅山水画。如王齐翰的《勘书图》轴(一作《挑耳图》,南京大学历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轴(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人物画中绘有山水。卫贤的《高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赵朴的《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是两帧有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风虽各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风貌。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道释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董源一生作画极其勤奋,仅北宋的《宣和画谱》就著录了内府度藏的他的七十八件名作,今鲜有存世者。观其图名,可知董源喜画夏山和雪景寒林,人物活动如渔舟、隐士、牧牛、渔归、荡桨等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五代画家作画,和前人一样,一般不落名款,董源也不例外。今作为董源的山水画有十幅左右,其依据主要是后世可靠的题跋论证和收藏印、画史著录等,虽不能都确定为是董源的真迹,有些可能是后人仿作,但可以确信,这些都属于富有董源画风特色的山水佳作,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古往今来,大凡山水画的开派画家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诸如皴法、造型、构图和意境等。董源在这几方面均有前无古人、后来者的新创,兹细述如下: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 局部 绢本156x160台北故宫

(一)皴法。

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二)造型。

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五代 董源-溪岸图 局部 绢本221.5x110

(三)构图。

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四)植被。

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

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董源才艺广博,还兼工人物、龙水、牛虎等画科,当时有不少权贵之家请董源绘龙水屏风,享誉颇久。可惜他在这些画科方面的造诣已无画迹可寻,我们只能把焦点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上。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局部 画心 绢本 50X141

今传为董源山水画佳作者近十幅,其鉴定结论多出自明人。对这几件山水画进行综合比较后,可分为三个层次:(1)《潇湘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和《夏山图》卷的造型程式、表现手法颇为相近,与画史中记载的董源山水画风完全一致,且流传有绪,代表了董源山水画的艺术特征。(2)《龙宿郊民图》轴、《秋山行旅图》轴、《溪山行旅图》轴及《寒林重汀图》轴是接近董源山水画风的精品,可资探讨董源画法的丰富性。(3)《溪岸图》轴、《洞天山堂图》轴等等,是后世画家仿制品中的精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董源的一些艺术手法。这类作品留存最多,有的是出于造假的目的,有的是由于后人误鉴所致,但从侧面反映了董源山水画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景山口待渡图》五代 董源 绢本淡设色 纵50厘米 横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 局部 画芯 绢本181x50

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顶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溪岸图》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221.5厘米 横110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水滨的隐居环境,上端绘崇山峻岭,耸立的山口间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涧又有流泉飞瀑。在山脚下汇聚,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中高士闲坐。此画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溪水波纹以细笔画出,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此画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画”款识,钤有“天水赵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张大千、张善孖诸藏印。

《寒林重汀图》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179.9厘米 横115.6厘米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出芦荻,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风景。画幅右上钤有“宣文阁宝”大印,可知在元代曾为内府收藏,诗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其昌鉴定”题识。

董源款 《青绿山水》 立轴四屏

材质、形制:设色纸本

尺寸:105×80.5cm×4

董源《江堤晚景图轴》絹本設色 179 x 116.5 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這幅畫據張大千先生的考證,訂為董源的作品。史載董源「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北宋時,也是以青綠得名,且 山石作披麻皴,都是董源風格的特徵。畫中綠波粼粼青山高,酒帘靜處馬蹄輕,一片春意駘蕩。本幅為張大千先生遺贈。

五代 董源 龙宿郊民图绢本156x160台北故宫

画家在这件幅阔,近于正方形的立轴上,采用“平远”的构图:从画面右下的近景开始,将土坡由下向上层层叠架,与中景的峰峦连成一脉。而山的两侧,右为山坳谷地,有小径通往后方;左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两边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画面上方的远景,全幅展现江南一带平远旷阔的景观。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富的笔触变化,混合著古雅的设色,这一类风格,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显的影响。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画心 绢本 50X141

标签: 董源山水画水墨人物画李思训米芾

更多文章

  • 董源《江堤晚景图》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董源,江堤晚景图,山水画,米芾,张大千,水墨

    董源 (943-约 962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

  • 荆浩谈与宋丹丹演话剧,手足无措太害羞,宋丹丹主动帮其入戏

    历史解密编辑:会火标签:宋丹丹,话剧,蓝天野,演员,冯远征

    近日,随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人艺的一众实力派戏骨,也纷纷重新站在台前,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与人艺的不解之缘。其中,演员荆浩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进入人艺表演以来,第一回与宋丹丹的合作。当时二人合作了著名话剧《白鹿原》,分别饰演田小娥与白孝文。这部话剧自从公开表演以来,也成为了人艺经典

  • 荆浩:画山水赋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荆浩,水墨,画家,山石,匡庐图,书法作品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五代 荆浩 雪景山水图 画山水赋 五代梁·荆浩 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 有山峦柯木水石云烟泉崖溪岸之类,皆天地自然造化。势有形,格有骨,格亦无定质。五代 荆浩 渔乐图卷 所以学者初入艰难,必要先知体用之理,方有规矩。其体者,乃描写形势骨格之法也。运于胸次,意在笔先。远则

  • 神 品 | 重磅!来自五代的第一神品——关仝《关山行旅图》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关山行旅图,神品,真迹,关仝

    | 神 品 |万众瞩目,重磅神品!關仝《關山行旅图》限量一百件,堪比真迹点击图片即可定购

  • 钱俶修造佛塔时,召集大臣共同商议,选择了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雷峰塔,古塔,吴越国,西湖,佛像

    钱俶修造佛塔时,召集大臣共同商议,选择了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相传是为庆祝宠妃黄氏得子而建,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在

  • 狈论南唐(十六)吴越王钱俶并未被赵光义毒杀,可能是死于高血压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钱俶,李煜,南唐,诗人,宋太宗,吴越王,吴越国,赵廷美,赵光义,高血压,宋太祖赵匡胤,五代十国君主列表

    以前看中央电视台的《发现之旅》节目,里面讲到了雷峰塔和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的故事。故事里面对钱俶选择"纳土归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说到了钱俶最终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的事情。实际上中央电视台这样说很不严谨,因为关于吴越王钱俶的死亡原因,至今历史学界还存在争议。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更多历史资料被发现,目前

  • 钱俶:心系民生的亡国之君,识时务者为俊杰,赢得后世千年赞誉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钱俶,吴越国,吴越,李煜,宋太祖,宋太宗

    钱俶:日影怜窗纸,苔痕恶笋芽文革来临之际,家中原来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几乎空空如也,除了毛选和毛主席诗词外,便是些父亲建筑方面的专业书籍了,其余俱被压入从厂里买来的设备木箱之中,而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类的“大毒草”,以及《牡丹亭》这些“封资修”的所谓糟粕,也被当作锅灶的引火之物,被付之一炬。倒

  • 狈论南唐(增七)钱俶纳土归降并非赵光义逼迫,而是国内大权旁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宋太宗,吴越国,宋太祖,吴越

    吴越国的投降对于北宋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代表着北宋完成了对整个江南的统一,长江以南没有了敌人。对于这样重大的胜利,北宋的史料上大书特书,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对于钱俶纳土归降的过程,不同的史料中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引起了阴谋论者的各种猜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赵光义扣留到汴梁朝贡的钱俶,逼迫

  • 狄仁杰劝武则天戒色,武则天让他看了2样东西,狄仁杰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狄仁杰,武则天,李治,太后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谓是风光至极。她以太宗皇帝为楷模,大唐帝国在她的统治之下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气,也为后世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但历史都是两面的,武则天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世人的谩骂。儒生骂她不守妇人之道,骂她违背了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竟以女子之身登上皇位。其晚年好色,拥有众多男宠更

  • 武则天和狄仁杰什么关系?直到狄仁杰死去,武则天才亲口说出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武则天,狄仁杰,宰相

    武则天,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唐朝时期著名大臣,其名人典故数不胜数,为人正直清廉,多为百姓着想,是真正的好官。他在太宗时期入仕,没有受到太宗重用,一直到了高宗时期,才开始被重用。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