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荣
编辑:钟毓
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当中,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的权力交替,而在这四百多位皇帝当中,有些凭借着优秀的政绩留下千古美名,而有些则庸庸碌碌、毫无建树,更有甚者留下了一世骂名。其实,一位皇帝的政治功绩与周围的辅佐之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影响,正所谓的“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位君主再贤明,没有得力的辅佐之臣,也难成大事,就像明朝崇祯皇帝,虽然心怀抱负,想要力挽狂澜,将明朝从水火中拯救出来,但是周围的朝臣们不给力,最终难逃明朝灭亡的命运。
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的继承人刘禅,虽然资质欠佳,但是在诸葛亮的辅政之下,蜀汉仍然可以稳步向前。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皇帝,他本身就是贤明之君,而他对人才的重视和重用,让自己的政治决策锦上添花,因此在君臣合力之下,开创了王朝的第一个盛世,这个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而帮助他开创盛世的则是唐朝宰相魏征。
魏征本来是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后来元宝藏与瓦岗寨联合,魏征也就在瓦岗寨首领李密手下效力,很快魏征的才干获得了李密的赏识。随着唐朝的建立,李密投靠了唐朝,而魏征也被太子李建成收入麾下。魏征辅佐李建成的过程中,为李建成出了不少非常受用的策略,其中包括杀死李世民。但魏征的这个建议绝对不是故意挑拨他们兄弟的感情,而是在设身处地的为太子李建成着想,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于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快,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乱刀砍死,而魏征也被李世民的手下逮捕。
魏征被李世民抓住后本以为会落得像李建成一样的下场,没想到李世民却劝说其归顺自己。其实魏征对李世民还是颇具好感的,因为无论是能力还是胆魄,李世民都十分出众,所以当李世民提出让魏征辅佐自己时,魏征也并没有拒绝。而当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魏征被封为尚书左丞一职,而且对他十分重视。李世民知道魏征直言不讳,而且提出的意见都很中肯,所以有什么心里犯嘀咕的问题都会询问一下魏征的意见。李世民是个胸怀抱负的人,他从当皇帝那天起就想着要开创盛世,这不仅是积累自己的功勋,也是为百姓们造福,因此李世民把魏征叫过来询问其利弊。如果换做其他人肯定会阿谀奉承一番,但是魏征却列举了很多不可行的地方,以及相应的对应措施,既中肯又受用。
魏征作为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谏臣,不仅直言不讳的提出意见,而且作为臣子,他也会设身处地的为皇帝着想,特别是在发生“玄武门之变”后,河北地区一片混乱,魏征奉命去河北安抚当地百姓,而在半路上遇到了两个被抓的李建成的手下,魏征直接吩咐人把这两个人放了,并诉说着自己投靠李世民的经历,以及李世民卓越的治国才干,不少曾经辅佐李建成的人听了魏征的话后都开始纷纷投靠李世民。而魏征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虚张声势或者故意说李世民的好话,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实话实说。
魏征的直言劝诫也有忠言逆耳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个明君,也是个接纳群臣意见的一国之君,但是他也是要面子的人,但是魏征在纳谏的时候经常因为太直接了,估计不到皇帝的面子问题,有时候甚至在群臣面前直接指出皇帝的不对之处,这让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的生气,甚至有几次都想给魏征治罪,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长孙皇后都会出面为魏征说情,而当李世民冷静下来之后,才幡然醒悟魏征的话言之有理。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有时候更像是朋友关系,而且还是不打不成交的关系。当初李世民与李建成互相较量的时候,魏征也把李世民当做敌人,而如今他们又成了同僚,成了统一战线上的人,他们的共同目标是把唐朝治理好,而魏征的另一个目标是帮助李世民开创盛世。果真“君臣合心,其利断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贞观之治”。
参考内容: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