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原名李嗣升,后又改名李浚、与、绍、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这太子的尊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上李亨的。其中也有一番争宠夺嫡与阴差阳错,挟私陷害的宫廷内幕更是难以避免。
史载,唐玄宗共有30个儿子,他在位当皇帝的时间长,多欲浪漫,内宠众多,即使被立为太子,也很难熬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唐玄宗最早立的太子是李瑛,其母是张丽妃,原是娼妓出身。后来武惠妃宠冠后宫,生子寿王李瑁,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便唆使自己的女婿驸马都尉杨洄进谗诽谤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欲谋反。唐玄宗居然听信谗言,一日中接连诛杀三子。然而,武惠妃害人却不利己,不久也病死了。其子寿王李瑁的储君梦也随之化为泡影。
在余下的诸子中,李亨年纪最长,遂于公元738年被玄宗立为太子,他很幸运,也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了。然而,他被立为太子也并非好事,马上就成为激烈宫廷夺嫡之争的众矢之的。宰相李林甫素喜攀龙附凤,他曾为谄媚权倾后宫的武惠妃,极力建议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今见李亨被立太子,害怕将来不利于己,于是千方百计陷害李亨,虽未得逞,但不断袭来的明枪暗箭却使李亨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又有杨贵妃、杨国忠擅权为患。李亨就这样胆战心惊地在储位上苦苦煎熬了18年之久,随着“安史之乱”的陡然爆发,他总算脱离玄宗自立,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段提心吊胆、不堪回首的日子。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安史之乱及马嵬兵变、明皇幸蜀,唐肃宗李亨有没有机会登基称帝还很不好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唐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备废弛,百姓亦是数代不识兵革。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官军望风披靡,迅速崩溃瓦解。唐军大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大唐潼关以东的半壁江山已经被叛军攻占,唐玄宗惊恐万状,率亲信大臣自长安出逃,准备翻越秦巴山脉到蜀地(今四川)避难。一行人栖栖遑遑逃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突然聒噪不前,请杀引发叛乱的祸首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否则不再护驾前行。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丞相杨国忠亦死于禁军将士的乱刀之下。史称“马嵬驿兵变” 。
此前,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及处置善后事宜 。“马嵬事变” 后,唐玄宗一行继续仓惶往巴蜀方向逃去。奉命暂时留守的李亨,突然被推向前台,在其率领的队伍中,一场有关大唐社稷安危的决策正在酝酿发酵中。
父老百姓及留守将士叩马进谏太子李亨道:“吾等愿率子弟随殿下东进破贼,取长安。若殿下赴蜀,谁为中原百姓之主”?李亨之子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及宦官李辅国等均持此议。在众人的拥戴下,本欲随父西去的太子李亨终于决定留下率众平定叛乱,收复失地,遂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玄宗则继续西逃,途中分拨后军2000人马给太子统辖。史载,公元756年7月甲子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年号“至德” ,遥尊逃至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后,任杜鸿渐、崔漪为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事起仓猝,制度草创,文武官员不到30人,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陇右、顺化、天水、扶风等区区数地。这个流亡小朝廷规模虽然有限,但总算撑起了唐朝廷的招牌不倒,使各地仍在坚持抵御安史叛军的唐军势力望有所归,战有所为,并给了他们一线光复大唐的希望。
在常山率子弟抗击叛军的颜真卿听说肃宗即位,大为感奋,以蜡丸奉表送往灵武,肃宗以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诸道得知肃宗即位,均觉复国有望,于是率军拼死反攻被叛军攻陷的长安。大唐百姓也日夜盼望肃宗出军收复长安。京畿豪杰亦相率偷袭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虽然一举攻克唐都长安,但由于民众反抗,此起彼伏,势力所及仅长安附近的一小片地区。
至德元年(756)五月,安史大将令狐潮率军围攻雍丘,守将张巡精血守城,屡挫叛军,使其久攻不克,损兵折将 ,不得前进一步。次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遣部将尹子奇率13万大军进攻睢阳,守将许远力战不支,求援于张巡,张巡与许远合兵仅6800人死守睢阳,二人激励将士,昼夜浴血苦战,最后粮尽援绝,官兵竟以战死者人肉为食。前后大小400余战,毙敌多达12万。睢阳陷落时,安史叛军已经丢掉了长安, 因伤亡甚大,实力迅速衰减,已无力南进了,遂使江淮地区免遭叛军的践踏。
唐肃宗即位后,开始调集各路人马,进讨安史集团。河西节度使李嗣业、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相继率部进援灵武,宿将郭子仪亦率5万大军自河北开至。肃宗还派人至西域、回鹘借兵。从此唐军军威始盛。唐肃宗以皇子广平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太原)留守,驻防河东。
然而,肃宗李亨没有经略天下的才干,又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听信宰相房琯的妄言,让毫不知兵的王琯统帅军队,结果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长安再度失守。
至德二年(757),郭子仪率军攻克河东郡,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形势出现好转。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及回鹘大军汇集凤翔,从江淮筹集的粮草军饷亦源源不断运至汉中。肃宗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准备再度收复长安。
此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庆绪自称皇帝后,史思明驻守范阳,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安史叛军起了内讧,逐渐分裂。
同年9月,回鹘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4000精骑驰往凤翔,协助唐军平定叛乱。同年,唐军集结15万精锐,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殿后,与10万叛军激战于长安以西。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双方鏖战半日,安史叛军抵挡不住,开始溃败,唐军乘势捣入长安,再次克复首都。郭子仪在关中大破15万叛军。安庆绪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河北,唐军遂一举收复洛阳。
安史叛军接连丢失两京,安庆绪退守邺郡,与驻范阳的史思明勾心斗角,矛盾愈发激烈。
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稳定内部后,再次卷土重来,洛阳及附近郡县又被其攻占。彼时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元帅。上元二年(761),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进击长安,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斩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叛军内部更加分崩离析,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向唐军发起攻击了。
肃宗一朝,虽没有彻底平定安史叛乱,但总算是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烂摊子”,并从安史手里夺回了长安、洛阳两京,基本恢复了唐王朝的统治。然而肃宗并非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相反还有些平庸,他在位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严重的过失和后患......
肃宗至德二年(757), 玄宗从蜀地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彼时擅权的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生性懦弱的唐肃宗只得听之任之。宝应(上元)二年(762),肃宗病重,张皇后为了继续专权,与李辅国反目成仇,并欲杀掉不愿配合的太子李倓。李辅国率先发难,率甲士截留太子,抓捕张皇后党羽百余人。张皇后闻变,逃入肃宗寝宫躲藏。李辅国率兵入寝宫威逼张皇后出宫。肃宗李亨受此惊吓,病势突然加重,当天即崩于长生殿。李亨共在位6年,歿年52岁。
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唐玄宗死于太极宫神龙殿,年77岁。风流一生的他仅比其子肃宗李亨早死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