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祸盛唐(十八)杨国忠提醒安禄山会造反,为何李隆基始终不信?

福祸盛唐(十八)杨国忠提醒安禄山会造反,为何李隆基始终不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2992 更新时间:2024/2/9 7:00:26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与唐朝朝廷错误的决策密不可分。这场战乱打得沉迷于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以至于丢掉了首都长安,跑到蜀中躲避战乱。实际上从史书来看,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早有先兆,而宰相杨国忠也多次提醒李隆基对安禄山保持警惕。然而李隆基并不听劝告,反而更加纵容安禄山独揽边镇军政大权,以至于叛乱发生时唐军毫无准备,一溃千里。可对这段历史复盘的时候,很多人提出疑惑,为何李隆基如此信任安禄山,对杨国忠的提醒置若罔闻呢?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是不可思议的,完全不符合汉人一贯以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政治传统。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也重用外族将领,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会对外族将领的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那时候在边境领兵打仗的外族名将很多,但在权力上都有汉族将领掣肘,所以朝廷对其控制很容易,也没有引发大的叛乱。可是到了安禄山这里,李隆基却一次次地突破了底线。他不仅授予安禄山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得军政大权,而且让安禄山在朝廷中代理御史中丞,这个安排从政治上看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作为边境的重要将领,以节度使掌管军政大权是唐朝时代的特色。然而安禄山作为胡人,却能掌控三个节度使军镇,这已经突破了唐朝对胡人控制的制度了。从李隆基时代的军事布置来看,除了当过四镇节度使得王忠嗣,还没有如此大权力的节度使。而且让安禄山代理御史中丞,这等于是把朝廷监督边镇军将的权力送到安禄山手中。如此一来安禄山在边境的军队缺乏监督,这就为他发动叛乱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可以说李隆基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安禄山的安排是不设防的,这也是为什么叛军能势如破竹的攻陷长安的原因之一。

对于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朝中大臣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告发安禄山的不法行径。除了杨国忠的警告被忽视以外,其他上告的大臣都受到安禄山的打击报复。李隆基甚至把告发安禄山的大臣交给安禄山处置,这就使得安禄山气焰更加嚣张,势力的膨胀也彻底失去控制。

对于李隆基如此宠信安禄山的原因,课本上都说是安禄山善于溜须拍马,通过奉迎得到了李隆基的认可,所以才被宠信的。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却与真相距离太远。实际上李隆基作为皇帝,每天奉迎和溜须拍马的大臣不少,赠送各种奢华礼物的数不胜数,为什么他只宠信安禄山呢?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信,不是安禄山对其个人喜好和奢华生活方面的满足,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虑。而这个考虑让他将安禄山引为心腹,作为他控制朝廷的重要工具。安禄山对李隆基的奉迎和奢华生活的满足,那只是拉近关系的手段。而李隆基作为皇帝并不缺乏这些东西,所以他更看重的是这些东西之外的政治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安禄山的崛起是天宝年间政治局势变化的结果,也是李隆基用帝王权术操纵朝政的体现。朝廷中所有反对安禄山的大臣,包括杨国忠在内,都站到了李隆基的对立面,所以李隆基才不惜一切代价纵容安禄山。

安禄山在朝中的崛起,最早是始于李林甫出任宰相时期。当时李隆基延续之前的政治传统,从边境选拔优秀的文臣武将进入中枢,以制衡李林甫的宰相权力。李林甫不愿意边境的人才进入中枢,又不想因此而让李隆基猜忌,于是提出提拔边境的胡人和寒门将领。李林甫的理由是,“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李隆基本来就担心这些人结党,于是就同意了李林甫的方案。于是很多边境的胡人得到提拔,成为天宝年间的名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人。

这件事对朝廷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李隆基越发地倾向于胡人,从而加深了对汉族大臣的猜忌。李隆基这么操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担心在朝廷具有跟脚的汉族大臣结党,形成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在安禄山之前的,李林甫、太子李亨、张九龄、废太子李瑛武惠妃等人都是自己的党羽,这是李隆基最为担心的。李隆基听从李林甫的建议,改变了这种用人策略,使得朝中风气大变,胡人反而比汉人更加吃香。安禄山便借机抱上李林甫的大腿,很快平步青云,成为边境重镇上独揽军政大权的节度使。

李林甫去世后,李隆基任命杨国忠接替宰相职位。杨国忠当上宰相后独揽朝廷大权,最多兼任四十多个职位,可谓是权倾朝野。除此之外,杨国忠还在地方和边境有着很多党羽。比如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便是杨国忠的好友,名将哥舒翰就是杨国忠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李隆基感到担忧,他需要在朝廷中安插新的势力,以掣肘杨国忠的权力,分化瓦解其党羽势力。而安禄山在此时却成为了最好的对象,他符合李隆基的想法。一方面安禄山是胡人的血统,在朝中没有根基和党羽。另一方面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正好站在杨国忠的对立面。

为了加强安禄山在朝廷的分量,李隆基任命其为代理御史中丞,这就突破了政治底线。御史中丞虽然不是宰相,却是主管御史台和谏院的主官,直接向皇帝负责,相当于副宰相的地位。这个官职主要是监督朝廷和地方大臣,也包括军队系统,可谓是位高权重。有了这个身份的保护,杨国忠便没办法构陷罪名来调查安禄山,这使他的地位更加的稳固。而安禄山又通过贿赂收买等手段拉拢了不少官员,这使他在边镇上的密谋被完全屏蔽。这样的情况让他在叛乱之初占尽先手,唐朝军队根本反应不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杨国忠多次向李隆基发出叛乱的警告时,李隆基把这种警告当成了杨国忠和安禄山互相斗争的信号。在他看来,这种斗争是乐见其成的,也是平衡朝廷政局的手段之一。只有这两个掌权的大人物斗得不亦乐乎,才能体现他的皇帝权威。从朝廷角度上看,安禄山在朝中没有根基,必须抱紧皇帝的大腿,才能得到政治上的支持。而在军事方面名将哥舒翰站在杨国忠一方,这就形成了军事上的掣肘,所以李隆基天真地认为安禄山不敢造反。在李隆基的心里,这两人都是他操弄政治的玩物,丝毫没有想到安禄山叛乱的可能。

可是李隆基忽略了一点重要的因素,安禄山虽然在朝廷没有根基,但在边境的根基却很深。他本身就是胡人,是突厥人和粟特人的混血儿。由于他出身在北方边境,在这里成长起来,所以这里是他起家之处。当时很多北方边境的重要将领在军镇是没有根基的,比如王忠嗣、高仙芝等人。他们要么是汉人,要么家族和朋友都在内地,受到朝廷的控制;要么是外族,家乡在远方,驻扎的军队是外来者,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然而安禄山是本地成长起来的军镇,这就给他造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李隆基擅于玩弄权术,以此来挑动朝廷内斗,进而控制朝廷的主导权。可是对安禄山的控制,李隆基忽略了其中的关键因素,也忘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最终走到了玩火自焚的结局。当他沉迷于这种帝王权术之中时,对于外界的信息都给出了错误的判断。尤其是对于杨国忠的警告,他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丝毫没有想到其中的所隐藏的危机。错误的判断让他做出错误的决策,一味的支持安禄山和杨国忠斗,反而让其在北方边境的势力失控,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大灾难。

更多文章

  • 唐代大名鼎鼎的宰相杨国忠,被老婆“绿”了,竟不自知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杨国忠,宰相,安禄山,杨玉环,安史之乱

    杨国忠是唐代著名的奸相,权臣。在他任宰相期间,他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杨国忠任宰相期间,他曾两次派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损兵折将。杨国忠和安禄山为了争权夺利,一度水火不容,互相倾压,两人的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杨国忠安禄山杨国忠早年品行不端,喜欢喝酒赌博,曾被家族中的耻笑

  • 导致安史之乱的主因是什么?安禄山、杨国忠等人真是幕后推手吗?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安禄山,杨国忠,安史之乱,唐玄宗,李唐,史思明

    听过很多人说,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因素,是安禄山、杨国忠、李隆基等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安禄山和杨国忠等人还是整个叛乱的幕后推手。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藩镇强权或者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确实会对封建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还达不到主宰历史的地

  • 杨国忠怎么就成了唐朝版的“晁错”?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杨国忠,晁错,安禄山,唐玄宗,刘启,宰相

    一、安禄山:我可没造反西汉汉景帝在位期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减诸侯国的地盘和权势。汉景帝的行为触怒了诸侯王,于是诸侯们宣布要起兵,不过不是造反,而是要帮助汉景帝,诛杀汉景帝身边的坏人——晁错。汉景帝被这个情况吓破了胆,只好杀晁错谢罪。而唐代,也发生过类似的一幕。唐玄宗在位后期,继续了一定实

  • 杨国忠家中都有哪些奇特的发明创造?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杨国忠,李林甫,杨玉环,唐玄宗,宰相,甘露,郑平,唐朝

    李林甫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户部员外郎郑平,郑平是少白头,年纪轻轻就两鬓斑白,李林甫看着不忍心,就对郑平说:“陛下明天应当会赐下甘露羹,你把他喝了,就能生出黑发来。”郑平将信将疑,第二天,唐玄宗果然赐下了甘露羹,郑平将御制甘露羹都喝了,结果第二天起床一看,头发果然都变黑了。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御制甘露羹很感兴

  • 杨国忠离家1年,回家发现妻子怀有身孕,妻子解释4字他喜上眉梢

    历史解密编辑:李布朗标签:丞相,唐朝,杨国忠,杨玉环,唐玄宗,安禄山,安史之乱,万春公主,女皇武则天

    中国有24个朝代。高度发达,政治清晰,国力强大,长安城至今仍是世界的中心。能穿越到本朝,就别想回来了。唐朝虽然盛世,但只持续了289年,在历朝历代中都不算太长。唐朝过早衰落的幕后黑手很多,汉奸杨国忠就是其中之一。杨国忠是个没文化的人,却因为他的表弟杨贵妃当上了总理。他做了丞相才知道为自己着想,不断陷

  • 隋唐史丨不要小看一个草包:杨国忠亲手断送十多万唐军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萌宠动态标签:杨国忠,唐军,南诏,李林甫,宰相,玄宗

    一、盛唐的隐患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做了“四纪天子”,在这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里,玄宗皇帝换了多名宰相。而在玄宗皇帝在位后期,有这么三位宰相: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张九龄这位宰相,治国理政能力很强,不过,因为多次顶撞玄宗皇帝,这让已经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的玄宗皇帝很不满,因此张九龄和玄宗皇帝,有了裂痕。

  • 李靖去世后,为何家族迅速衰落,连家庙都成杨国忠家的马厩?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李靖,杨国忠,李世民,韩擒虎,突厥,李承乾

    在中国传统神话封神榜当中,李靖是哪吒的父亲,是商朝时陈塘关的总兵,后来扶保武王姬发灭商,最后被封为托塔李天王。而在真正的历史上,真实的李靖,和神话当中却是截然不同,两者甚至连朝代都差了上千年。历史上真实的李靖,是隋末唐初时候的人。曾率兵北征突厥,被后世誉为是贞观年间第一名将!但是,这位贞观第一名将,

  • 安史之乱讨伐的是杨国忠,马嵬坡首先被杀的也是他,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阿千千万万标签:杨国忠,安禄山,李林甫,安史之乱,哥舒翰,高力士

    “国忠忌翰,促令陷贼,潼关不守,亟议幸蜀,陷翰犹可,陷天子可乎?惟国忠之意,以为都可弃,君可辱,而私怨不可不复,身命不可不保,兄弟姊妹,不可不安……陈玄礼等之加刃其后耶?”——《唐史演义》唐玄宗晚年,安禄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发动了安史之乱。眼看两京无法固守,玄宗只好仓皇逃走,行至马嵬坡,兵士哗变

  • 虢国夫人:搞定杨国忠,觊觎李隆基,害死杨贵妃,这个女人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杨国忠,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

    提起杨贵妃,一生完全配得上一个“贵”字,不光锦衣玉食,杨氏家族也一跃成了贵族。因为杨贵妃得宠,她的表兄杨国忠官至宰相,杨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是唐朝当时最显赫的家族没有之一。虽然兄妹4人都是借杨玉环的光攀上了高枝儿,但他们却成了杨玉环后来最大的敌人——杨氏兄妹以德报怨,杨玉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死”在

  • 杨国忠从穷困潦倒到富贵有余仅用五年时间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杨国忠,李林甫,张易之,唐玄宗,杨玉环,宰相

    导语:人的一生总是用目标或者理想禁锢,人生路最终是好是坏,全靠自己如何对待,在别人眼里只是饭后谈资。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英雄,有很多脱离了人们所谓的完美人生的历史人物。今天就说一说唐朝人物杨国忠。人物简介杨国忠,原名杨钊,祖籍陕西华阴市,唐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弄臣。说起他的身世,其实他还是官宦子弟,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