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女巫阿史德氏为求子,便在神山祷告,然后很快就有孕了。不仅如此,孩子生下来时,他所在的帐篷有神光照射,周围的野兽齐声鸣叫,见到的人都说这孩子是位贵人。阿史德氏根据神山的名字将孩子命名为安禄山,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将来会让大唐生灵涂炭。当然,《新唐书》里的故事肯定是杜撰的。其实安禄山的生父根本不是所谓的“神山”,而是一位来自西域康国的人,历史上称之为粟特人。与众多粟特人一样,安禄山精明能干,这也使他早早地成为了封疆大吏。早年的安禄山是根本没有造反的野心的。从奴隶到幽州节度张守珪的义子和手下,他畏惧得连饭都不敢吃饱(因为他的义父张守珪嫌他太胖)。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他出任平卢兵马使,开始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也是从此时起,史书中对安禄山的记载不是军功多少,而是对他如何讨好上级和朝中要员颇多记录。由此可见,安禄山已经意识到要往上爬必须讨好这些他得罪不起的权贵们,尤其是那个圣明的皇帝!从此以后,安禄山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正式进入十镇节度行列,获得面见皇帝的资格。天宝三载(744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年),兼任河东节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镇节度他一人兼任三个。整个唐朝东北方面的军队都归其一人节制。这还只是军队方面,这三镇下辖的今天辽宁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县的官吏考核任用、财税调拨都是他的权力管辖范围。综上,安禄山的野心就是在这短短十数年的不断晋升中慢慢滋长。自身权力的不断膨胀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安禄山有造反的勇气也就不难理解了。安禄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实力强大,手握十八万大军,约占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是他敢造反的基础;二是唐廷内部的宦官、文官、武将各种不和,犹如一盘散沙,安禄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导致安禄山产生了唐玄宗会干掉自己的认知。
安禄山于是,安禄山就在这种自以为很强,自以为对方很弱,自以为一定会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安禄山自认为很强安禄山起兵之前,唐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其中安禄山的关东军十八万;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河西军二十二万;中央军九万;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万。剩下的就是一些散布在各地的藩镇部队了。当时,安禄山的部队虽然只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实际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人,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单个来看,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确实老糊涂了,他居然给了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如果说,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跟着他造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安禄山只管一个藩镇,当安禄山想造反时,周围另外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只有吃瘪的分了。可惜的是,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三镇节度使,就相当于河北、辽东、山西的兵马都掌握在了安禄山一个人的手上。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霸业时,他能掌控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刘秀既然有光武帝占据山西、河北、辽东成就帝王霸业的先例,那么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安禄山认为唐军很弱安禄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当时唐军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将领,一个都没有。比如说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前,还没当上节度使。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压根就瞧不上郭子仪这种低阶人物。还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仪当上节度使,并且坐稳了之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才当上的节度使。这种比郭子仪更低阶人物,安禄山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至于其他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通过攻打安史叛军,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唐军将领,安禄山就更瞧不起他们了。因此,安禄山起兵之前,郭子仪、李光弼这一些人,都还没什么名将光环,根本不在“自认名将的安禄山”眼中。即使是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这些当时的名将,安禄山也瞧不上。
安禄山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禄山大十三岁,但是晋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乱事发前两年才做上节度使的位置。在安禄山看来,封常清就是个碌碌无为之辈。并且,安禄山也不认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么很强的敌人。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位,他们两位都不是汉人,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后来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并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节度使,他们两人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别说他们回援不带自己的部队,就算他们带了,区区五万人而已,安禄山也不怕。
哥舒翰而哥舒翰虽然是河西军的老大,可惜他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已经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了。后来灵宝之战,哥舒翰的临场指挥确实是不太理想。因此,在安禄山的眼中,自己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唐朝方面的将领都是无能之辈,能用的将帅要么是无根基的藩人,要么是老迈之身的残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安禄山认为自己肯定会杀他其实安禄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辈子搞政治平衡,让大臣斗来斗去的报应。唐玄宗是靠政变上台,他一辈子都怕别人也篡他的权。因此他十分热终于平衡政治,一辈子都在让大臣内斗。李林甫没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禄山被李林甫压制得死死的)。可是当李林甫死后,新上台的宰相杨国忠完全就是个只会敛财的废柴玩意。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对付安禄山。玄宗认为这会破坏平衡(既要压制武将,又不能让宰相坐大),就拉拢安禄山,甚至还让他认了杨贵妃当干儿子,借以拉拢。
杨国忠结果杨国忠还是不依不饶。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因为只有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证明他是对的,玄宗才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虽然当时玄宗并没有表示不信任安禄山,但站在安禄山的立场来看,杨国忠这么不依不饶地整他,他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的。首先,当年掌管四镇兵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关系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边反复说王忠嗣会造反。结果玄宗就信了,将王忠嗣贬官,导致其抑郁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态在安禄山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信用保证。或者说,唐玄宗在安禄山看来,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杨国忠,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可能会救自己一次两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自己,跟杨国忠撕破脸皮。第三,当初为了求宠于唐玄宗,安禄山已经和太子李亨闹翻了。就算玄宗不杀自己,太子一旦继位,他也肯定会杀自己。
李隆基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干妈也靠不住,太子还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敌。那么安禄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总是一死,还不如搏一把。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给了他太大的节度权力。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全然无视唐军的实力。并且,唐玄宗和安禄山君臣之间又缺乏默契,导致安禄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最终也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