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昭宗刚要去上早朝,太监:太子已登基,你还是老实待着吧

唐昭宗刚要去上早朝,太监:太子已登基,你还是老实待着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月末 访问量:1741 更新时间:2024/1/20 13:34:14

唐朝是一个为人传诵的朝代,很多君王的故事都为人熟知,尤其在唐玄宗即位后,唐朝的盛世之风达到了顶峰。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亿昔二首》中描述过开元盛世之时家家户户粮仓丰实,国家昌盛至极的景象。

正所谓盛极必衰,后人们会称颂缔造唐朝盛世的帝王将相,而大多数亡国皇帝会被人诟病,当我们细细去研究唐朝灭亡前的唐昭宗,他真的那么不堪入耳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位在位仅仅16年的皇帝都做了什么吧。

李晔崎岖称帝路

唐昭宗初名李杰,即位时改名为李敏,后又改名为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咸通八年(867年)生于长安宫,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相传唐昭宗攻文好书,十分注重儒学之术。

在唐僖宗即位之后,对唐昭宗十分疼爱,广明元年(880年)因为黄巢起义军直逼长安城,无奈唐僖宗只能偕弟逃往南方成都,李晔也是非常争气,无论唐僖宗去哪儿,都是密切随侍左右,唐僖宗非常信任他,也让他参与处理一些军机要务,众人也都十分赞赏他。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危在旦夕,文武百官都觉得唐僖宗的皇子太过年幼,尚不能即位,遂力荐唐僖宗另外一个弟弟李保为皇帝,只有当时的大宦官杨复恭请立当时名字还叫李杰的唐昭宗为帝。

众臣自是不服,但是唐朝晚期已是宦官当道,杨复恭手握兵权,当天就派中尉刘季述,率禁兵迎入李杰,安置在少阳院,说是迎入,实则是将其控制住。随后由宰相孔纬杜让能带人去观察,群臣也见其体态端正,样貌明朗,英气逼人,都觉得有正龙天子之兆。

加上杨复恭巧舌如簧,又手握重兵,群臣再也没有理由反对,杨复恭很快便笼络了一伙大臣偏向自己。

唐僖宗弥留之际已无法说话,稍一示意,便被解读成了皇帝遗诏,就这样李杰在唐僖宗的灵柩前即位,随即改名为李敏,几日后又改名为李晔,至此唐昭宗开始了君王之路。

可杨复恭为什么要执意立李晔为皇帝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吗?断非如此,吉王李保的贤能重臣有目共睹,倘若一个杨复恭不了解不好控制的君王称帝,那么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会受到威胁?但是李晔就相对容易控制得多,且李晔向来儒雅,与杨复恭的相处还算和谐,杨复恭选择了对自己威胁最小的李晔。

李杰、李敏、李晔,唐昭宗名字经三次更改,昭示着他地位的变化,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唐昭宗的改名经历,可能觉得有点难以接受,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能代表那么多吗,这个过程,看到了唐昭宗在即位之前就是面临被众人控制的一个局面,从他的改名经历中就会看到接下来事情发展的影子,他的一生注定是要过得束手束脚,内忧外患的。

宦官当道险丧命

据史料记载,在有一天早上,唐昭宗照例起来上早朝,吩咐身边奴婢洗漱更衣,正等他要出门时,被当朝手握兵权的大宦官对他说:“太子已经登基继位了,您还是回去呆着吧。”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晚唐时期宦官拥兵自重,尤其是扶持唐昭宗上位的杨复恭。唐昭宗即位之前,唐僖宗一直依赖宦官田令孜,但是一直跟随在唐僖宗身旁的李晔深知这样做的后患,故其上位后要处理的第一件事便是收回中央的权力,夺回宦官手中兵权。

为此,唐昭宗一开始采取敌不动我不动的策略,表面维持和杨复恭的关系,朝堂上的政事都与大臣们商议,尽量回避杨复恭等人,以此来慢慢地限制宦官。

唐昭宗性格一向儒雅,不愿与谁撕破脸皮,但经过一件事之后,唐昭宗下定了要坚决铲除宦官的决心。

昭宗的舅舅王瓌一心想出任节度使,唐昭宗作为一国之君这点权力定是有的,又何况是自己的亲舅舅提出的请求。怎料杨复恭从中阻挠,王瓌没有成功出任。后来杨复恭又怕王瓌与自己争权夺利,又赞同王瓌出任节度使,后在其出任节度使的途中派自己的党羽让王瓌乘坐的船只沉入河底,致使王瓌一家无一人生还。

后来,唐昭宗得知舅舅的死竟是因为杨复恭,这次他再也忍无可忍,唐昭宗无论是因为杀亲之仇还是权力争夺,都要将杨复恭铲除。

宦官杨复恭在各地都有亲信,收养上百个义子,唐昭宗收复了杨复恭的干儿子杨守立,昭宗使用离间计破坏其父子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

至此,唐昭宗和杨复恭的对立关系从冷战变成热战,杨复恭写信给他各地的儿子,告诉他们:不必忌惮唐昭宗的势力,我在各地都布置了兵力。让他们占山为王,不要向朝廷进贡,经过各方势力的牵制,唐昭宗也于大顺二年夺回了杨复恭的兵权。杨复恭隐居深山时仍在积极联系各地的干儿子,让其中一个杨守信要屯粮练兵,随时准备对抗唐昭宗。

昭宗时刻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早已将这些年来搜集到的杨复恭的罪证备好了,正值此杨复恭佣兵谋反之际,把消息一并公布天下,使之臭名远扬。随后派杨守立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杨复恭让其家眷拒不从捕,杨守信带兵前来助战,双方大战一天一夜,杨复恭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见胜算不大,便开始逃命,直奔兴元。

杨复恭到兴元后,纠集党羽,向朝廷开战,昭宗这时借助了各地节度使的力量,来和杨复恭对抗,此次清除宦官之战持续了一年之久,到了最后宦官杨复恭的军队被陇右节度使李茂贞打败,在垂危之际仍然选择了逃亡,很快即被捉,当即被斩首。

在铲除杨复恭之后,杨守立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也被斩杀,经过多年的战斗,唐昭宗终于铲除了原本在宫中的内忧,拿回了权力。

但是好景不长,大宦官杨复恭被铲除之后,还有一大宦官刘季述。

光华三年,有一日,唐昭宗到皇家禁苑打猎,打完之后,遂去休息,宦官刘季述趁唐昭宗睡着之后将其软禁,这时便有了开头的那一段对话。随后又同当朝宰相说,皇帝陛下整日这样不顾朝政,奢靡至极,独身尚不能修,又谈何治理国家呀,我觉得啊,就应该立太子为帝,这样才能重回往日盛世啊!

此时刘季述早已挟持太子李裕,威胁文武百官签下了让位诏书,这时唐昭宗已被囚禁在寝宫中,所有人都无法接近。

当时的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决心要把唐昭宗救出来,因为宦官当道大家都不想再看到,孙德昭在一日刘季述准备上朝时将其直接斩杀。遂唐昭宗恢复帝位,但是经过这些事情,唐昭宗刚建立起来的威严,又在这次事变中消失殆尽。

唐昭宗的内忧外患16年

只是铲除宦官便动用了唐昭宗的大部分兵力,但是在铲除宦官之外,更有强大的外患等着他,唐昭宗在讨伐西川和晋藩中都接连失败。

其中的利害关系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唐昭宗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情况的复杂都是导致削藩失败的原因。

李茂贞自觉在铲除宦官中劳苦功高,在一方势力中拥兵自重,动不动就向唐昭宗讨赏,并且开始关心起朝政。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增加扩大,失势的唐昭宗也是力不从心,地方势力朱温也成为外患的重要一方。李茂贞和朱温更是朋党之争不断。

此时的唐昭宗被各方势力当成可以挟制的棋子,李茂贞欺辱唐昭宗,朱温将其控制在自己眼下,最后朱温怕昭宗又沦为对手的棋子,遂趁其歇息之时将其杀害。

他,到底是好是坏?

纵观唐昭宗的一生,先是随兄逃亡流离,后被宦官扶持上位,上位后满怀壮志,想要恢复盛唐之势,除宦官削藩镇。他是有所为的,但又不能说有所作为。

当时的唐朝已是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纷争不断,不可否认唐昭宗即位之后也是有过一些功绩的。

面对当时唐朝的现状,唐昭宗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他是不甘于被宦官操纵,被藩镇欺辱的,所以才有了他在众多事件中表现的不够有勇有谋的状况,他并不想这样,可是太多的事情是他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昭宗在位的十六年间,一直致力于解决晚唐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宦官专权,另一个是藩镇割据。即位初期,唐昭宗是握有权力的,对于铲除宦官算是道阻但成功了,但是耗费了不少军事力量。

在藩镇割据问题上,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与各方势力抗衡,但这正是唐昭宗所缺失的,当时唐朝的现状,各方势力常年佣兵作战,战火时有,青年壮丁被分散在各地,根本无法集中到昭宗手里。

无奈唐昭宗只能利用权衡之术来避免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壮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评价一个皇帝的一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唐昭宗的一生是为国奋斗过的,纵然失败了,结果虽然重要,单凭唐昭宗一人也无法拯救濒危的唐朝于危难之中,一个朝代发展至此应该只能通过改革来拯救了,或者是改朝换代!

结语

朝堂之上,各方关系盘根错节,相互牵制,当一个朝代发展超过几百年后,这种关系更是微妙,当身处一种环境中时,便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都要被时代洪流所沾染,或多或少,有人用尽自己的一生,有人改朝换代。

面对唐昭宗的故事,不禁反思自己身处的时代,纵使有很多困难,阻碍前进,但是仍要破冰前行,勇于闯荡,努力过后定会有结果。

唐昭宗的一生被太多东西所限制住了,倘若他是一位生于安定年代的皇帝,说不定也会创造大唐盛世,但他也有可能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这些都是猜想。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唐昭宗已经用尽了自己能想到的办法,让大唐这个为人称颂的朝代多延续了几年。

对唐昭宗的一生,你是否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更多文章

  • 8年安史之乱后,为何唐朝还能延续150年左右?唐昭宗:我是败家子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唐昭宗,唐朝,安史之乱,节度使,安禄山,朱温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将国祚289年的唐朝拦腰切成了两半,前137年的唐朝,灿烂辉煌。后152年的唐朝,惨、烂、毁、慌。令人奇怪的是,8年的安史之乱,都快把唐朝给折腾完了,洛阳和长安都被叛军攻克了。这么个局面之下,为啥唐朝还能坚持150多年时间呢?是割据的藩镇们太废?还是唐朝的皇帝们命太好?其实事

  • 唐昭宗:比崇祯更悲惨,在位16年,流亡4次,被杀害时年仅38岁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唐昭宗,朱温,宦官,崔胤,宰相,太监

    唐昭宗刚登基时,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那一年,他才22岁,正是雄心壮志的时候,但他从哥哥唐僖宗手中接过的江山是一个烫手山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如三个毒瘤,蚕食了唐朝。黄巢发动的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敲响了大唐王朝的丧钟,军阀混战,绵延不断。上位后的唐昭宗,一心想要解决为祸唐

  • 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太后求其放过其母子,朱温依然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朱温,唐哀帝,唐昭宗,太后,唐僖宗,黄巢

    朱温本来是砀山的一个老百姓,大哥朱全昱,二哥朱存,朱温排行老三,故称“朱老三”。由于朱温的父亲很早就死了,家中没了顶梁柱,因此,非常贫困,其母王氏没办法,带着朱温兄弟给人当佣工,生活非常艰苦。朱温长大后,明知道家里困难,还不务正业,常以豪雄英勇自许,自以为是,一副大爷做派,乡里人都很反感他,看到他就

  • 薛仁贵被他儿子谋害,是评书杜撰?这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唐军,高丽,大将,评书,唐朝,薛仁贵,李世民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是唐初的著名将领、军事家、政治家。他在军事、政治上都有不凡的建树,为大唐帝国贡献了毕生精力。薛仁贵在贞观末年投军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并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例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等典故。三箭定天山薛仁贵的上半生混得并不是很好,在妻子的劝说下才去

  • 薛仁贵征东时的八个火头军都是谁?都是什么时候跟随薛仁贵的?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周青,唐朝,薛仁贵,张士贵,李世民,火头军,方天画戟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夜梦青面汉子手提赤铜刀追杀。眼看丧命之际,一员白袍小将手提方天画戟前来,几回合刺死青面汉子,并留下了上面四句诗。徐茂公听闻后知道东方必然有乱,而那白袍将就是应梦贤臣,他的名字和住址就在四句诗中,正是山西绛州龙门县的薛

  • 薛仁贵为何从战神沦为常败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顾三秋标签:薛仁贵,唐军,苏定方,突厥,突厥人

    大唐战神薛仁贵,是历史上跟赵云一样的传奇猛将,只是赵云的事迹多为小说家杜撰,薛仁贵的事迹却是实打实的。不过,薛仁贵平生作战取胜多为战术性的胜利,而落败却都是战略性的失败。可以说,薛仁贵后期是导致大唐疆域和实力大幅收缩的“常败将军”。太宗远征高句丽重大战役,薛仁贵崭露头角贞观末期,唐太宗亲征盘踞辽东数

  •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薛仁贵,唐军,吐谷浑,突厥,李世民,吐蕃

    薛仁贵人生最大的一次败绩,是大非川之战,也就是所谓的薛仁贵西征。此战之前,薛仁贵是战神般的存在;但此战过后,他却瞬间跌入低谷,被贬为平民。那么,薛仁贵西征究竟是怎样的,他最远打到哪里了,又为何会战败呢?薛仁贵,最开始崭露头角,是在李世民征讨高丽之时,以作战勇猛而李世民所熟知,当时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

  • 薛仁贵征东中战力出众的五人,薛仁贵排第三,第一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北梦一标签:罗通,秦琼,唐朝,单雄信,说唐后传,薛仁贵征东

    《说唐后传》的故事分为两部分,前面一小部分是罗通扫北,后面大部分是薛仁贵征东。这两个故事虽然合在一处,实际上完全是可以独立出来的。在罗通扫北之时,前几员武将主要是罗仁、铁雷八宝、罗通、铁雷银牙、祖车轮等。到薛仁贵征东时,罗通也有出现,不过表现不算太多,几次对战盖苏文也是围攻。相对于隋唐十八好汉以及罗

  • 民间故事:薛仁贵斩妖蟒

    历史解密编辑:偃月探花标签:薛礼,罗成,周青,唐朝,薛仁贵,张士贵,城隍爷,单雄信,民间故事

    文/偃月探花大唐贞观末年,薛仁贵艺成下山,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正值宏图谋志之时。他回到家乡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做了短暂的停留和拜望之后。便打点行囊提了把长剑准备去张士贵处投军,由于自己双亲故去,家财散尽,伯父一直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出息,对他十分冷淡。这天,薛仁贵饿着肚子在郊野用飞石绝技打鸟,巧遇了同门

  • 李世民有一心病,临终前把程咬金叫到身前,保护了大唐200年国祚

    历史解密编辑:老麦美食标签:李渊,国祚,南唐,李世民,程咬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全能皇帝”,无论是军事素养、政治能力还是文化水平都很高,他用23年打造出了唐朝的贞观盛世。但是李世民却一直有个心病,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临死前将程咬金叫到自己身前嘱咐了一件事,从而才保护大唐200年国祚。那么,李世民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他又交代了程咬金什么事情?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