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淮西之乱:三易战将都没扭转战局,李愬只4步,帮唐宪宗奠定胜局

淮西之乱:三易战将都没扭转战局,李愬只4步,帮唐宪宗奠定胜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棠棣说史 访问量:3918 更新时间:2023/12/22 6:21:09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元和十年(815年)九月,讨伐淮西的战争已进行了近一年,可是战场形势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宪宗所倚重的严绶自二月慈丘兵败以后,坐拥襄、邓、唐、随、均、房、郢、复八州之众,闭垒自守,八个月中无尺寸之功。五月,裴度视察宣慰前线归来,即曾向宪宗谈到严绶不是将帅之才。

宪宗当时还想再给严绶一些时间以观后效。

然而,四个月又过去了,严绶却仍然按兵不动。看来,指望严绶指挥战争取得胜利已不可能,于是宪宗下决心易帅。

1、为何统帅是韩弘?

经反复考虑,宪宗决定起用宣武节度使韩弘为统帅。

韩弘,颍川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少年失去父母,依母舅汴宋节度使刘玄佐长大,刘玄佐去世后,汴州出现兵乱,韩弘被推举为节度留后,韩弘曾将骄兵悍将三百余人一次全部杀死,此后二十余年,汴宋军众十万,没有人敢作乱,韩弘因此大为知名。

韩弘所镇汴、宋、毫三州,处于河北藩镇与淮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十几年来,韩弘不曾入朝,有时还暗中允许李师道经其防区以食盐等接济吴元济。

对于韩弘的为人,据《旧唐书·韩弘传》载,属于“有忌志”者,宪宗“虑其忌志,欲以兵权授之,而令李光颜、乌重胤实当旗鼓,仍授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

对于这种看法,宋代司马光已提出异议,认为韩弘“承宣武积乱之后,镇定一方,居强寇之间,威望甚著。若有忌者,与诸镇连衡跋扈,如反掌耳。然观其始末,未尝失臣节。朝廷若疑其有忌而更用为都统,则光颜、重胤更受其节制,非所以防之也”。

司马光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宪宗任韩弘为诸军行营都统,一是由于他“威望甚著”,二是诸将之中,韩弘资历最高,三是韩弘所辖三州,户殷兵众,力量最强,在征淮西时可以更好地利用。

除更换诸军都统以外,宪宗认为如果由严绶继续在山南东道前线任职,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十月三日,宪宗免去严绶的职务,同时将山南东道一分为二,设立两个节度使:

由户部侍郎李逊任襄、复、郢、均、房五州(今湖北襄樊、京山、沔阳以西,郧西、竹溪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节度使,主要负责以五州赋税供给前方。

以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隋、邓三州(今湖北随县、泌阳、桐柏以西,西峡、邓县以东)节度使,专事于进讨淮西。

元和十年(815年)十月,韩弘担任统军都统以后,曾于十一月二十五日请求宪宗批准,令众军从四面合围淮西。

当进攻开始以后,淮西军队集中力量攻击西北方向的乌重胤阵垒。乌重胤率军拼死奋战,身中数枪,血染征袍。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乌重胤派人请李光颜火速派人救援。李光颜在来不及请示韩弘的情况下,立即派部将田颖、宋朝隐率军紧急救援。

救援行动虽获成功,韩弘事后却认为李光颜违反军令,应予以处罚,他命令李光颜将田颖、宋朝隐押至都统行营,准备按军法从事。

多亏中使景忠信援救,诏令才释免田、宋二人。韩弘闻诏极为不满,派使者赴京,上表论奏,李光颜也上书说明情况。

诏令既下,韩弘不悦。此事以后,韩弘对讨伐淮西态度消极。

2、僵持淮西

宪宗之所以爱重李光颜,是因为李光颜能严格治军,身先士卒,多次击败淮西军队。

韩弘不喜欢李光颜的力战,曾以一个大梁城的美女送给李光颜,以改变其志向。

李光颜集合三军将士,对大家说:

“光颜受国家恩深,誓不与逆贼同生日月下,今战卒数万,皆背父母,陷白刃,光颜奈何以女色为乐。”

说罢,李光颜涕泪俱下,堂下将士数万人,都感激流涕,“自此兵众之心,弥加激励”。

从元和十年(815年)十月韩弘任都统以后,到元和十一年(816年)五月,半年多的时间里,官军在淮西不同方向的战场上都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元和十年十一月,李光颜、乌重胤在小溵桥(今河南临颖南)击败淮西军。寿州刺史李文通击败淮西军。十一月十日,李文通在固始(今安徽固始)再败淮西军。

元和十一年三月,寿州刺史李文通在固山击败淮西军,占领鏊山(今地不详)。

三月十三日,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在郎山(今河南确山)击败淮西军,斩首千余级,焚毁敌军两栅。

同年四月五日,李光颜、乌重胤败淮西军于陵云栅,斩敌首级三千级。

同年五月七日,李光颜、乌重胤在陵云栅再败淮西军队,斩首二千级。

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官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从整个战场的形势来看,淮西战争实际上处于相持阶段:

官军一时尚不能攻取淮西,而淮西也没有力量向官军发起大的反攻。就在这种形势下,朝廷对成德的第二次讨伐战争爆发。

3、二讨成德

元和十年(815年)七月,宪宗宣布断绝王承宗的朝贡以后,考虑到淮西战争尚在进行,所以没有宣布马上征讨成德。但是王承宗却不自安分,不断在与魏博交界的地区挑衅闹事,田弘正的军队屡次遭到袭击,因此,魏博节度使先后十余次上表,请求宪宗批准魏博讨伐王承宗。

元和十年十月,在田弘正的一再请求下,宪宗批准田弘正进兵贝州(今河北清河、武城、临西、故城一带)。除魏博以外,由于王承宗纵兵四处抢掠,幽州、沧州、定州三镇也深受其害。因此三镇也一再上表,请求征伐王承宗。

对于王承宗的胡作非为,宪宗一忍再忍,避免在河北产生第二战场。

现在,田弘正等方镇大臣屡屡上表请讨王承宗,如果继续拒绝下去,宪宗担心会伤害田弘正等忠臣之心。

此外,再征讨王承宗,主要由河北诸藩镇自己出兵,想来也不会对征讨淮西有太大的影响。

考虑再三,宪宗最终决定同意河北诸镇的要求,马上征讨成德。

宪宗的这一决定,遭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十七日,宪宗发布《讨镇州王承宗制》。

宪宗宣布削夺王承宗所有官爵,其祖先实封户,由王武俊之子右金吾卫将军王士平承袭。

征讨成德战争开始以后,在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至七月间,官军连续取得一系列战果,但诸道军队小有胜利以后,便开始互相观望,不肯继续力战。

元和十二年五月,讨伐成德的战争已没有获胜的希望。一年半来,六镇十余万军队,环成德数千里,既无统帅,又相距遥远,行动不一。

而每月却向朝廷索取军费十五万缗,一年多来,仅幽州一镇,便耗去朝廷钱帛一百多万缗。

在犹豫了很久以后,宪宗终于面对现实,于元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正式颁诏:

“权罢河北行营,专讨淮蔡。”

既然是“权罢”,就是说宪宗在平定淮蔡以后,还是要回头解决成德问题的。

从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开始的再讨成德之战,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草草收兵了。由于宪宗及时地停止了这一战争,才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4、再次罢将

自元和十年(815年)十月,宪宗以久战无功而免除严绶职务,任命高霞寓为唐、隋、邓节度使,专事进攻淮西西部地区以来,六个月的时间里,高霞寓在西线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进攻行动。

高霞寓,范阳人,自幼熟读《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有大志,好大言。德宗时,投身于长武城使高崇文,受到高崇文的器重。高崇文征西川,高霞寓为先锋,连战皆胜,曾攻克鹿头城,降伏李文悦、仇良辅。平蜀以后,高崇文向宪宗推荐高霞寓,宪宗任命高霞寓任彭州(今四川彭州都江堰市)刺史。元和五年(810年),高霞寓又以左威卫将军的身份随吐突承璀征讨王承宗,归京后因功任左散骑常侍、三城都团练防御使。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甲辰,高霞寓统大军从唐州(今河南泌阳)出发,进攻淮西,在萧坡(今河南泌阳东)小胜淮西军后,高霞寓下令大军进攻文城栅(今遂平县西南)。文城栅,历来号称坚固难破,因此被称为铁城。

再次交战,淮西敌军伪败退却,高霞寓认为敌军败局已定,下令全军追击。然而,当官军进一步深入以后,敌军伏兵齐出,官军大败,高霞寓仅得只身逃回,退保唐州。

对于铁城之败,宪宗的态度极为镇定,他对大臣们说:“胜负乃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

七月十八日,宣武军奏报击败郾城淮西军两万余人,杀二千人,俘虏一千余人。魏博田弘正也报来击败成德军队的佳绩。

宪宗因此下令将高霞寓贬为归州(今湖北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地)刺史,将李逊贬为恩王傅。同时,调河南尹郑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调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彰义节度,申、光、蔡、唐、随、邓观察使,以唐州作为治所。

袁滋上任以后,下令撤去边境上的巡逻斥候,规定官军不可越入吴元济的淮西境界。

当淮西军队进攻唐州东北的新兴栅时,袁滋竟以十分卑微的言辞劝说淮西军队不要进攻。

吴元济因此不再将袁滋的官军当做一回事情。袁滋任职半年,不仅毫无建树,而且又上疏请求宪宗罢兵。袁滋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了宪宗的初衷。

5、李愬上任

宪宗于是决定,再次改易淮西西部战场上的唐军首领,十二月二十三日,宪宗宣布以太子詹事李愬出任唐、随、邓节度使。稍后,贬袁滋为抚州刺史。

自李愬来唐州以后,淮西西部战场上的形势才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

当高霞寓在淮西西部战场上严重失利之际,唐军在淮西北部战场上却接连获胜,继元和十一年(816年)七月宣武军在郾城败敌二万人以后,九月二十三日,李光颜、乌重胤攻取陵云栅(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二十五日,李、乌二军又拔除淮西军的石栅、越栅(今河南郾城县境)。元和十一年九月间,寿州李文通也奏报拔取淮西六栅。

但是,宪宗对整个淮西战场的形势显然并不满意,他认为讨伐淮西的官军九万余人,两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取得带有战略转折性的胜利,淮西各战场上的局部胜利并未能使淮西瓦解,有必要加强对诸军的督察。

元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宪宗派宦官枢密使梁守谦宣慰前方,并留在前线担任监军。同时带去空名的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五百张以及大量的金帛,以奖励死战有功之士。

十一月二十九日,宪宗任命李光颜等人为检校官(在原职上的加官),同时也下诏书严厉训诫李光颜等人;如若在战事上仍不能取得大的进展,朝廷将对有关将领予以严厉的惩罚。

6、名将之风

元和十二年初春,讨伐淮西的战争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战场上的形势仍无明显好转。二月二十四日,从包围淮西的南线战场上传来消息:岳鄂团练使李道古军队进攻淮西申州失利。

申州是淮西镇的三州之一,辖罗山(今河南罗山)、钟山、义阳(今河南信阳)三县。

州治是申州(今河南信阳市)。李道古督军首先攻取了申州外城,随后进逼中城。入夜以后,城中淮西士卒及城中妇女登上城墙大声呼喊,同时大开四面城门,从城内猛然杀出。李道古猝不及防,军队大败,仓皇而逃。此战,官军损失惨重。

申州之败,使宪宗对淮西南线的战事难以再抱大的期望。

北线战场上,进入三月以后,在宪宗诏令的督促下,李光颜率军奋战,使形势有了转机,终于取得了郾城(今河南郾城)大捷。

在淮西战场的西线,李愬自元和十一年十二月任唐、随、邓节度使以后,一直在进行作战的准备,并取得一定进展。

李愬,德宗时名将李晟第十一子。

李愬作为名将之后,有谋略,善骑射。

当宪宗为淮西西线战场用人不当屡遭失利而烦恼之际,李愬主动上表,愿意赴唐、邓等州统军征淮西,宰相李逢吉也从中推荐。

看到名将之后主动为国分忧,宪宗十分高兴,随即任命李愬出任随、唐、邓节度使,负责西线战场。

7、李愬的4大制胜策略

李愬初至唐、邓前线以后,并不急于马上征讨淮西,他重点先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示敌以弱,懈怠敌军。

初到唐州,李愬即向三军宣告:“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

由于唐、邓将士刚经铁城惨败之后,气势伤沮,不敢马上再战,听到李愬这一番话,放下心来。

有的将领批评李愬军纪不严,李愬暗暗回答:我不是不知道。袁尚书(指袁滋)在这儿专以恩惠怀柔敌人,被敌所轻视。我初到这儿,敌军必增加防备。现在,我示敌以懦弱、军纪不整,待敌军懈怠,然后方可用兵。

吴元济听说李愬出任唐、邓刺史,认为李愬名望职位不高,骤掌大权,定会邀功,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李愬统军纪律涣散,并无与淮西军作战之意。

又听说李愬公开宣称“战非吾事”,于是吴元济对西线放下心来,“遂不为备”。专将精兵调至洄曲方向,对付勇冠官军之首的李光颜军。

其次,李愬善抚将士,养精蓄锐。

初至唐、邓,李愬之所以“不言战”,目的是要麻痹淮西吴元济。另外也是为了使铁城之败以后的将士得以休息。李愬亲自巡视慰问军营中的每一位士卒,对伤病员更是抚恤有加。

对于家中生计困难者,则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救济。在“丰于待士”的同时,李想却“俭于奉己”,与士卒同甘苦。他遣散军营中专为将领们配设的伎女乐人,取消官员的宴饮活动。

由于李愬耐心细致的工作,渐渐取得了将士们的信任和拥护。“于是唐、邓军气复振,人有欲战之志。”

再次,李愬招纳敌将,了解敌情,知贤不疑,为我所用。

李愬深知了解敌情的重要性,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李愬俘获淮西捉生候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的骁将之一,作战勇猛,多次击败官军。听说俘虏了丁士良,不少将士都请求将其剖心挖肝、凌迟处死。

李愬经过与丁士良交谈以后,却认为丁士良并非死心塌地为吴元济效力,而且丁士良对淮西的情况十分熟悉,争取过来,可以为官军服务。

于是李愬决定释免丁士良,任其为捉生将。丁士良本以为必死无疑,看到李愬这样真诚对待自己,十分感动,表示愿意投降官军,为朝廷效力。

通过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等一批淮西将领先后降归李愬。

通过他们,李愬对淮西诸军防务的虚实、险易的远近,都了如指掌。

按旧时制度,捉获敌方间谍放免者,屠其全家。李愬废除此令,获取敌方间谍,善加款待。如此一来,间谍反将淮西军情告知李愬。对于有才华的降将,李愬用而不疑,皆委以重任。

第四,李愬组织精兵,严加训练,形成一支突袭力量。

自铁城之败以来,唐、邓兵员已严重不足。为取得进攻蔡州的胜利,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李愬即向宪宗请求增兵。

宪宗对李愬抱有很大期望,对于李愬的请求给予大力支持,诏谕昭义、河中、鄜坊拨精兵两千人支援唐、邓。

李愬在此前已有精兵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了一支由唐、邓牙兵,号称“六院兵马”组成的三千敢死队,作为精锐的突袭部队。李愬亲自加以教习训练,使之成为后来袭击吴元济的主力。在元和十二年年初至七月的半年里,李愬在淮西战场上虽未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却取得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小胜利。

8、迎接决战的到来

元和十二年三月五日,李愬率军自唐州迁至宜阳栅(今泌阳以东,遂平西南)。

三月二十八日,李愬引兵至淮西境内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西五里,招降了文城栅守将吴秀琳,收服其兵众3000人。三月二十九日,李愬遣山河十将董少玢等分兵攻淮西沿边诸山栅。占领马鞍山(今河南遂平西南)、路口栅(今河南喳岈山西南)。四月,攻占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擒淮西将领柳子野。

五月十八日,李愬派柳子野、李忠义袭击朗山(今河南确山),擒获其守将梁希果,五月十八日,李愬攻占青台城(今地不详)。

自三月文城栅吴秀琳降服李愬以来,吴秀琳推荐了淮西骁将李祐。

吴秀琳认为“欲取蔡,非李祐不可”。

于是李愬设计在一次伏击战中活捉了李祐,随后任其以心腹之任。虽然不少将士对于曾杀害无数官军的李祐恨之入骨,李想却依然信任不变,常与其讨论军机至深夜。

经过数月的努力,李愬在西线战场基本扫清蔡州外围,割断了蔡与申、光二州的联系,为下一步的袭击做好了准备。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更多文章

  • 唐宪宗李忱:装疯卖傻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忱,皇帝,唐朝,唐宪宗,唐武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官宦世家

    作者:不贰过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李纯,有一日见到了郭贵妃身边的一个婢女,觉得长得不错,所以春风一度后,宫女成功怀上皇子,这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李忱。如果唐宪宗缺儿子,可能会高兴,可是唐宪宗不缺儿子,并且还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生下的孩子,唐宪宗也就不怎么上心。李忱的出身不好,仅凭母亲教导,所以

  • 刘辟之乱:他要三川节度使,唐宪宗为何不给,要派无名小将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三川,韦皋,剑南,西川,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刘辟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九日,28岁的李纯在多种政治力量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1、“包袱”的化解正当宪宗为即位以后头绪繁多的政事所困扰之际,八月十七日,有使者自西川来,称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去世。

  •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唐宪宗,平定,唐玄宗,藩镇,削藩

    削藩之战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期间,唐宪宗李纯为了削平割据势力,发起战争,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削藩之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地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

  •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节度使,田承嗣,唐朝,安史之乱,魏博,藩镇将领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情况,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强悍,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务甚至可以传给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可是后来,藩镇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割据,助唐宪宗实现中兴!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 李錡之乱:养了一群干儿子,就敢叛乱,唐宪宗一封诏书平定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平定,德宗,唐朝,唐宪宗,节度使,李师道,李錡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元年(806年)三月,正当宪宗集中精力讨伐西川刘辟叛乱的时候,在关内道,发生了杨惠琳在夏绥(治所在今宁夏白城子)勒兵抗拒王命的事件,宪宗不得不在征讨刘辟的同时,组织力量讨伐杨惠琳。杨惠琳的叛乱,朝

  • 田弘正:大唐另类藩镇将领,主动要求归顺,助唐宪宗平定其他藩镇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裴度,魏博,田兴,唐朝,唐宪宗,节度使,田承嗣,田弘正,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四年(809年)至元和五年(810年)征讨成德的努力失败以后,宪宗认识到全面解决藩镇问题,特别是河北藩镇问题的时机尚不成熟,军事上、经济上包括政治上的条件有待于改善和创造。因此,在以后的几年里,宪

  • 平定平卢藩镇始末:唐宪宗选将有多牛?5大战将,包括李愬兄弟2人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李塑,淮西,李愬,唐朝,唐宪宗,节度使,李师道,平卢藩镇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初一,长安城内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人们终于盼到了淮西藩镇的平定。几年来,人们不仅为征讨淮西承担着沉重的赋役,而且更由于藩镇不断在京师制造事端,使人们心惊胆战,无法安心过正常的

  • 中晚唐诸多皇帝,解决藩镇最彻底,为何是唐宪宗?3品格直追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宰相,元和,太宗,唐朝,唐宪宗,节度使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宪宗从即位开始,到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十几年时间里,先后平服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成德、平卢等强大或较为强大的藩镇,对天下所有方镇都产生了极大震动。如果说最初他们对宪宗的能力与决心尚有怀疑、

  • 淮西之乱:12万对5万,唐宪宗本可以实力碾压,为何打成僵持战?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裴度,唐朝,唐宪宗,节度使,吴元济,王承宗,淮西之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元和九年至元和十二年(814一817年)所进行的征讨淮西之役,是宪宗元和年间(806一820年)平定藩镇割据的最重要一役,也是宪宗政治生涯中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事件。在这场耗资巨大、规模空前、困难重重、历

  • 唐宪宗是中兴之主,却死于非命,到底是被谁杀害的?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宦官,唐穆宗,皇帝,李忱,皇位,唐朝

    唐宪宗李纯统治期间,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实现了唐朝的中兴,史称“元和中兴”。可是在820年2月,唐宪宗却死于非命,终年43岁。在唐宪宗死后,藩镇再度作乱,唐朝又一次陷入动乱之中。那么,作为中兴之主的唐宪宗到底是怎么死,又是谁将他杀害的,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一、死因破朔迷离关于唐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