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世宗与宋太祖的统一方略差别: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周世宗与宋太祖的统一方略差别: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故事上集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4/2/11 7:11:09

周世宗与宋太祖的统一方略差别:先北后南还是先南后北?

数百年来,因为宋王朝统一后没有收复幽云地区,并与辽、金等北方异族王朝长期和平共处,承认其帝号,赠给其岁币,并非传统汉人大一统王朝那样君主华夷、天下独尊。

因此被后世许多人当做了一大缺憾、甚至屈辱。而宋朝的建立,又恰恰是以后周世宗皇帝郭荣的英年早逝为前提的。

是以有关「周世宗若不早逝、该当带领华夏王朝取得何等成就」,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假想话题,甚至无数史上大家,也都对此给出过自己的相关见解。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和周世宗郭荣这年纪相仿的二人,原皆为华夏民族不世出人杰,本不用褒此贬彼。能在同时代星空下共同书写历史,前赴后继承继志向,已是不朽的英雄传奇。如周世宗延命二十年,他的帝业成就,与宋太祖亦并不会有本质差别。

周(宋)与北汉之争,正是晚唐以来持续了百余年宣武军与河东军争霸的延续。

后梁太祖朱温对唐皇室和朝官赶尽杀绝,对盟友坑蒙拐骗,对部属冷酷暴虐,个人私德方面更出了名的糟糕,信义廉耻皆与之无缘;

但同时他兴农桑、轻赋役、安定生产,对治下百姓的定乱恤民之功,远不是李克用为首的河东沙陀集团能比的。

后者是尚未脱胎换骨的异族武人集团,到李嗣源、石敬瑭时代才略有治平之像。

从李克用父子生平种种作为看,说此酋竟“忠于唐室”是天大笑话,即使当时也无人相信。

朱温死后,其子无能灭国,随后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一直是沙陀武人集团掌权,称霸北中国数十年。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孟知祥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一时多少乱世枭雄皆出于此。传承到北汉政权,依然结连契丹,为中原汉人政权的头号大敌。

河东军与河南军的争霸,河东据形胜之地、表里山河之势,输掉十次仍能凭地利坚城苟延残喘,而河南惨败一次便是万劫不复之势。五代史中多次王朝更迭皆证明了这点。

朱温举四战之地,连横合纵整军安民,其军政才干被后人称为可比曹孟德,但就因围太原不克留下遗患,其死后,朱梁帝国终被李亚子一鼓而下。之后还有石敬瑭、刘知远,皆是举河东军破汴梁而成一朝帝业。

因此对汴梁政权来说,占据了地势优势的河东军阀就是其长久噩梦、催命无常,关乎政权生死存亡。而诸如南唐后蜀那种据地自守的政权,在攻击日程表上则相对次要。

虽然到北汉刘崇父子时代,这个河东政权已经到了兵不精将不强的末期,但架不住人家认了个好干爹,便是统一漠南和辽东,又得燕云之地,拥兵数十万的契丹辽国。

在都城汴梁就在契丹辽国及其附属北汉政权的直接威胁下,谈什么“先南后北”或者“先北后南”的统一大战略,空泛而不切实际。

对每个政权来说,先保证生存,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当前噩梦不除,而先去经略江南荆湖,难道便不担心重蹈朱温覆辙,徒然为人作嫁么?

郭荣继位初的后周帝国,本质上还是个刚刚建立没几年的藩镇军阀政权,难以类比恩义已立、民心已附的正式王朝。

即使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靖康之耻时的宋朝,论合法性和统治巩固程度也远胜之。

因此当北汉和契丹合计十万联军袭来时,如果此战输了,那么汴梁不守,后周一战亡国就是必然,郭荣就只能在同时代的朱友贞李从厚、李从珂等悲剧名字中再添一笔。

非河东军出身的赵匡胤兄弟难以出头,北中国乱世还要延续下去,不知几何方休。

所幸天佑华夏,当周军先锋骑兵先遁、步兵解甲,皇帝郭荣率禁军亲冒矢石,禁卫大将赵匡胤振臂高呼「为了陛下,国家兴亡在此一战!诸君誓死效忠!」(【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君臣同心,誓死拼杀,顿挫敌锋,终于令士气大振,将士奋勇争先,阵斩北汉军主将,一举破敌。北汉皇帝刘崇溃退,次年忧愤而死。

高平一战,堪称后周真正立国之战,郭荣趁势杀到太原城下耀武,使北汉数年不敢南犯,之后才能从容经略,分兵攻取后蜀秦凤,亲征南唐夺取淮南,既取得两块战略要地,亦令这两个对手元气大伤。后周从此成为无可争议中原至强。

同样亦是这一战,赵匡胤真正崭露头角,立下殊功,才得郭荣信重,在禁军中缓步经营势力,终能在其逝后,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即位后,先征北汉不利,骁将荆罕儒汾州战没,觉得这块硬骨头不好啃,方决定所谓“先南后北”战略,但执行得并不坚决。而其平定南方诸国,都是遣大将与精兵前往,除继位初平潞州与淮南起兵外,赵匡胤在位期间唯一亲征,便是在后蜀灭亡后,以倾国之兵攻太原。只是辽军急援,坚城难克,才收兵回朝。遣将转向江南去灭南唐李煜。

然则此战已将北汉打得奄奄一息,大半人口都被强迁到宋境,所剩十一州只剩三万兵,所谓「虽巢穴尚存而危困已甚,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

而在基本统一南方后,赵匡胤又发动第三次北征,五路大军势不可挡歼敌数千直抵太原城下,若非其暴病身亡,又怎会不果而终?

说到底,赵匡胤何尝不想灭北汉拔太原,先扫除这个对汴京的头等威胁,只无奈其背后有辽国竭力撑腰,屏仗坚城地利,这才将战略方向转向南方,

同样,若非天不假年,郭荣亦未必不会在顿兵坚城之下后调整战略,听取其谋主王朴在《平边策》中谏言,执行类似赵匡胤的统一方略。

【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王朴《平边策》

毕竟是两人作为当时英豪,都明白据地自守的南方诸国只是芥癣之患,河东军及其背后撑腰的契丹辽国才是关乎帝国存亡的心腹大患。

赵光义灭北汉后,平毁太原城,就和杨坚毁邺城一样,背后都是对以此为中心的政权根深蒂固的忌惮之心。

郭威、郭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前赴后继努力,方才铲除河东沙陀军这个外联契丹、内残中土的军事集团,前赴后继平定了中原百年乱局,皆不愧英雄豪杰大丈夫。却依然留下了制约北宋国防百年的遗憾:被沙陀人出卖的燕云十六州。

更多文章

  • 赵匡胤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斩草除根,他如何处置?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宋太祖,周世宗,后周世宗,皇位,范质,赵匡义

    赵匡胤的传奇人生中,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周世宗柴荣,赵匡胤当年正是在柴荣的一步步提拔中,才能够逐渐权倾朝野,在柴荣去世之后,“黄袍加身”让其长子柴宗训禅位给自己,赵匡胤最终成为皇帝。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却在皇宫中发现了柴荣的一个年幼的儿子,对于这样棘手的事情,赵匡胤到底要如何处理是好呢?赵匡胤偶然发现

  • 五代后周第二位皇帝,周世宗柴荣如何灭佛?他为什么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热爱这个世界标签:皇帝,郭威,武帝,柴荣,后周世宗

    作者:若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曾改姓郭 。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柴荣出身邢州望族,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且为人谨慎

  • 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第一人,可惜天妒英才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郭威,五代十国,宋太祖,平定

    泱泱华夏数千年,无数英雄豪杰尽相辈出。然而,历来欺孤儿寡母得天下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两宋结局不在多说,只听闻那后宫深院的烛影斧声。今天要说的便是那存在时间虽短,但功绩却不可小觑的周世宗柴荣。相貌不凡的名门望族自小起,柴荣便和常人长得不一样——器貌英奇。柴荣从小就长得好帅气,有风度,博学多才,再加上本

  • 五代英主——周世宗 郭荣 的用兵谋略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周世宗,郭荣,郭威,节度使,寿州

    郭荣,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善于骑射,略通书史,原姓柴,为郭威内侄,后被收为养子。郭威出任后汉枢密使,授郭荣左监门卫大将军;及移镇邺都,郭荣又任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掌管亲兵。郭威称帝,拜郭荣镇宁军节度使,镇守澶州,后入朝授开封尹,封为晋王。郭威病卒,郭荣于显德元年(954年)正月称帝,史称周世宗

  • 在乱世之下,后周世宗柴荣为何要把皇位传给年仅七岁的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风尘讲历史标签:后周世宗,宋太祖,皇位,郭威,节度使,柴荣,明世宗

    历史上靠欺负孤儿寡母得江山的皇帝不少,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之一。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率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发生哗变,赵匡胤被手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无奈之下,赵匡胤带兵回京,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给自己,建立大宋,年号建隆。可惜后周世宗柴荣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么

  • 周世宗:乱世的雄才伟主,统一大业未竟先身亡,再活五年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周世宗,平定,平边策,后唐,王朴

    周世宗求贤寻"良方"后周显德二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周世宗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让大臣们必须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在现代社会的考试中,命题作文是很常见的。但是这次的出题人是皇帝,考生则是他的以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为首的二十位大臣。周世宗出的题目有两个,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当时的周世宗地位

  • 若后周世宗柴荣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能否阻止陈桥兵变的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后周世宗,宋太祖,陈桥兵变,郭威,周世宗

    若是周世宗在世时察觉了赵匡胤有反意,自然有能力阻止陈桥兵变发生。世宗柴荣在位时间虽然并不长,前后也不过是六年时间,但是,他在位期间南败南唐,西败后蜀,北方连胜北汉、大辽。可以说,周世宗柴荣一生在大战上战无不胜,其威势无论是在军界还是在朝廷,都远超五代时期的任何一位君王。换言之,柴荣对朝廷的掌控力极强

  •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两位大臣痛哭怀念周世宗,结局却完全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宋太祖,周世宗,李重进,宰相,平定,中书令

    上回说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后率兵回到后周都城开封,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都向他俯首称臣,只有周世宗柴荣留下来制约赵匡胤的韩通准备发兵抵抗,最终被王彦升所杀。可以说,在国家兴亡这种大事猝然临之的时候,只有韩通才说得上是忠臣。所以,赵匡胤下令追封韩通为中书令,并以礼安葬了他,而王彦升虽然唱了一会白

  • 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登基后的第一战,亦是使后周步入强盛的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高平,节度使,刘崇

    公元954年,建国不到3年的后周再次迎来了第二任皇帝,那就是后周世宗柴荣,这位15岁就从军替后周太祖郭威打天下的猛人,在被郭威收为义子后,就注定会迎来最为辉煌的时刻,最终在954年正月柴荣在郭威的灵柩前继任为大周朝的第二位皇帝,自此柴荣开启了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生涯。当然柴荣这位皇

  • 周世宗:纵使托孤事宜再精细,终究难逃被清算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周世宗,后周世宗,宋太祖,皇帝,范质

    "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后周世宗柴荣,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可以说是一个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修订法律,严格吏治,封疆拓土,南征北战,如果能够再多活些年,定当可以完成统一大业。造化弄人,他年仅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并且指定了自己七岁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