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析残唐(增三)耶律德光灭后晋占汴梁,为何没在中原站稳脚跟?

浅析残唐(增三)耶律德光灭后晋占汴梁,为何没在中原站稳脚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1968 更新时间:2024/1/25 18:38:48

自南北朝之后,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军队南下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一次入侵中原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在军事上很成功,契丹军队攻破了后晋的都城东京汴梁,俘虏了后晋出帝石重贵,可以说达到了耶律德光骑兵之处的战略目标。然而当他忙着在汴梁城建立辽朝,打算成为入主中原的异族皇帝之时,在中原的契丹军队却找到藩镇军队的群起而攻之。最后契丹军队战败,耶律德光被迫带领契丹军北撤,他自己也在撤退途中病重而死。于是问题来了,立国之初的契丹军队非常强大,那为什么耶律德光却无法在中原站稳脚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得从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说起。由于我国北方历来是苦寒之地,北疆的少数民族生活困难,所以富饶的中原成为他们所向往的地方。然而中原王朝的强大使这些外族军队难以进入,再加上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这些少数民族便被隔绝在中原王朝之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时便有南下的野心,只是因为中原藩镇军队的强大而作罢。当时中原虽然已经是残唐时期了,但藩镇军队对契丹军仍旧有很大的优势。不论是朱温的后梁,还是李存勖、李嗣源的后唐时代,契丹军都不是中原军队的对手。

直到后唐末年发生动乱,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太原节度使石敬瑭发生战争,这才让契丹人找到机会。在这场战争中,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献出了幽云十六州,祈求契丹军南下,夹击李从珂的后唐军队。最终后唐军战败,石敬瑭在契丹军队的支持下当了后晋的开国皇帝。由于石敬瑭向契丹人求援时不但称臣,还称子,于是被历史上称为"儿皇帝"。由于石敬瑭建立后晋全靠契丹人的支持,所以契丹人开始插手中原的政治,而耶律德光也暗中做南下入侵中原的准备。此时契丹军队虽然并未进入中原腹地,但其威慑力已经对各藩镇形成军事压力。

在石敬瑭当皇帝的时代,后晋的政治是完全被契丹人操纵的,后晋的藩镇将领和军事贵族在契丹人面前根本抬不起头来。实际上这却并不是中原与契丹的实力对比,而是石敬瑭借用契丹军队压制内部反对势力的结果。当时中原的各藩镇军队并不弱,甚至有不少精兵强将多次击败契丹军队。最初石敬瑭向耶律德光借兵,只是为了应对李从珂的后唐大军。然而他出卖幽云十六州的行为引起了中原各藩镇的公愤,使得后晋朝廷中充满了反抗势力。因此后晋初年,石敬瑭实际上是借用契丹军队来压制中原藩镇,才坐稳了皇帝的位置。

石敬瑭去世后,宰相冯道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改立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为帝,这便是后晋出帝。石重贵上台后改变了与契丹的政策,从卑躬屈膝变成了独立自主。掌权的景延广本身也是态度比较强硬的藩镇,对耶律德光派到中原的契丹使者不假辞色,于是后晋和契丹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爆发。耶律德光便借着这个理由率军南侵,三次南征中原,最终攻破了后晋都城东京汴梁,俘虏了石重贵。从教科书上来看,似乎这场战争的过程都是契丹军队的强大,中原藩镇的弱小和混乱,而实际上事情并非如此。

当时的中原军队并不比契丹军队弱,只是因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才被南下的契丹军队找到机会,逐个击破。耶律德光前两次南下攻打后晋都没占到什么便宜,被景延广和石重贵组织的藩镇军打了回去。耶律德光第三次南侵之所以能攻破东京汴梁城也不是因为契丹军队的强大,而是后晋军队的临阵倒戈。可以说后晋之所以被灭,不是因为耶律德光军事上的杰出,而是后晋内部藩镇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所致。攻破东京汴梁的是杜重威、赵延寿李守贞,张彦泽等投降契丹的中原藩镇军队,而不是耶律德光的契丹人军队。

因此从军事上看,耶律德光的契丹军队对中原的藩镇军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实际上他们进入中原腹地后,所有的行军和后勤保障都由投降的藩镇军队提供。一旦这些投降的军队再次反水,契丹军队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也是契丹皇太后速律平强烈反对耶律德光南下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耶律德光出尔反尔,也成为他无法驾驭中原藩镇军队的重要原因。由于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在契丹军队的支持下当了后晋皇帝,于是这也给中原藩镇做了反面的典型案例。赵延寿、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率领数十万军队投降契丹,给耶律德光当带路党,目的便是当第二个石敬瑭。

然而占领东京汴梁城后,耶律德光却出尔反尔,打定主意不走了。他要在汴梁建立辽国,把契丹人的都城迁到汴梁。更奇葩的是,耶律德光还搞出一大堆龙袍忽悠投降的藩镇军队,诱使这些藩镇统帅们为契丹人效力。然而中原反正也不是傻子,在政治利益无法获得时,只能密谋其他的办法。

而同时耶律德光也得意忘形,过高的估计契丹军队的实力,竟然让契丹军队在中原劫掠百姓,过上了以前在北疆时"打草谷"的日子。而这些契丹军队不但洗劫汴梁城中普通百姓,就连投降的藩镇军也不放过,于是引发了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最终演变成中原藩镇集体围攻契丹军的战争,耶律德光也被迫撤出汴梁城。

在对后晋的整体战略上,耶律德光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忽视了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刘知远是石敬瑭手下第一大将,也是当时中原藩镇中最强的存在。由于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的做法,刘知远对此非常不满,使得河东军在后晋成为半独立的存在。石敬瑭能坐稳皇帝位置,除了契丹军的支持外,还有刘知远的很大助力。耶律德光三次南下攻打中原的战争中,刘知远实际上打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意。除了击退耶律德光派往河东的契丹军外,刘知远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后晋与契丹的战争,而是集中精力经营整个河东。

刘知远一面在河东厉兵秣马的备战,一面派人暗中打探东京汴梁方面的消息。他知道耶律德光进城后,便派人以请降的名义觐见耶律德光,实际上是对契丹军在汴梁的情况进行侦察。当得知契丹军和中原藩镇的冲突后,他认为时机来了,便打起了攻打契丹的大旗,并拉拢一大批藩镇军形成联盟,最终驱逐了契丹人。

作为皇帝和契丹的最高军事统帅,耶律德光本不该犯如此大的错误。刘知远是后晋最强藩镇,屡次击败契丹军队出击河东路的精锐部队。只要河东军存在,契丹就不可能全盘掌控中原局势。而耶律德光却把刘知远当杜重威、赵延寿之流来看待,这简直就是利令智昏了。

除了上述几个比较大的错误,耶律德光也忽视了桑维翰的亲近契丹的后晋大臣的作用。他也没有及时用桑维翰等人,让这些人在动乱中被契丹军队或藩镇军队杀死。于是在中原缺少根基的契丹军队根本控制不住动乱的局势,只能陷入刘知远掀起的战争漩涡之中。在这样的态势下,很多原本投降契丹的藩镇军队纷纷临阵倒戈,契丹军队也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围攻中,差点全军覆灭。从中我们看到,五代十国虽然是乱世,但中原军队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这与稳定繁荣的北宋,却没有一只靠得住的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多文章

  • 耶律德光虽然不算好皇帝,可是他说过两句话,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耶律德光,德光,皇帝,阿保机,契丹人,辽太宗

    辽太宗耶律德光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一直推行野蛮政策,甚至还对占领的区域实施残暴统治,遭到了历史的诟病。可是他曾经说过两句话,使得后人不禁为此进行深思。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

  • 耶律德光: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做成木乃伊皇帝,被戏称“帝耙”

    历史解密编辑:资深人士说文史标签:耶律德光,皇帝,耶律倍,石敬瑭,木乃伊,述律平

    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有着这样一个习惯,为了储存肉类,牧民们会把鲜肉沥干水分后,撒上咸盐做成腊肉。腊肉,又被称为“耙”。吃了几十年腊肉的耶律德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变成“耙”。耶律德光是辽朝开国皇帝的次子。老皇帝驾崩后,述律平太后并没有扶立太子耶律倍登基。耶律倍向来痴迷汉文化,这让述

  • 后晋末代皇帝石重贵为什么惹怒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搞得国破人亡?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需要我们标签:皇帝,契丹,后唐,冯道,后晋,石重贵,石敬瑭,耶律德光,五代十国

    作者:晋客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石重贵(914年-974年),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942年-946年)。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

  • 四个原因使得一直希望“混一天下”的耶律德光无法主政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耶律德光,中原,刘知远,节度使,赵延寿,契丹

    公元947年元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占领后晋,实现他“混一天下”的理想,可只在中原待了三个月,就被赶回了北方,有四个主要原因使得耶律德光无法真正建立王朝,主政中原。第一是辽国接手的后晋并没有能臣干吏。契丹是落后的游牧民族,辽太宗耶律德光建立大辽后,延续后晋的治国方式。可中原王朝运行方式需要大量能力很强的

  • 耶律德光:已经在中原称帝,为何又灰溜溜离开?只因犯了三大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晴朗文史阁标签:后唐,石敬瑭,李从珂,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国最厉害的一位皇帝,他称帝后,带领契丹军队征战南北,扩展疆土,使契丹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国家。最巅峰的时刻,他甚至直接灭掉后晋,在开封举行即位仪式,实现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梦想。但是,这样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仅仅在中原待了四个月,耶律德光就不得不灰溜溜地选择了逃离。耶律德光究

  • 辽太宗耶律德光:生的伟大,死的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德光,石敬瑭,阿保机,耶律倍,耶律,契丹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516期)公元926年,一代强人耶律阿保机在征伐渤海时去世,然后在契丹内部展开了一系列兄慈弟恭的皇位之争。次年,25岁的耶律德光在皇太后月里朵的支持下,成功继承了耶律家的丰厚家业。耶律德光继位后,立马就对渤海国用兵,最终渤海国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到了南唐,从此契丹完成

  • 马希声,你以为我没有发现你在先帝的葬礼上偷偷喝鸡汤吗?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先帝,世子,皇帝,朱温,马殷,鸡汤,鸡肉,肉汤,马希声,禽肉食品

    (楚武穆王马殷 形象)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这一年,五代十国里,十国中南楚政权开国国君楚武穆王马殷龙驭上宾,大行而去,领了便当。作为开国皇帝,马殷的一生是非比寻常的。他少年时当过大头兵,结果没两天,他的顶头上司就死了,他摇身一变,成了队伍中的中层领导。当了中层领导没多久,军队中的主帅不巧又死了,他

  • 昭宗搞李茂贞翻车,官军一触即溃。宰相被杀,群臣离心离德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李茂贞,昭宗,宰相,节度使,凤翔,崔胤

    接上篇唐朝的最后岁月:乱臣当道,皇帝倍感屈辱,一个大胆决定惊呆群臣宫里的事,对李茂贞来说,没什么秘密。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朝廷早晚得完,因此中央大员都积极结交地方上比较有前途的帮派,给自己留条后路。比如崔昭纬,在中央当着大官,却一直和邠州、岐州眉来眼去,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派人汇报,典型的吃里扒外。

  • 唐朝西北王李茂贞,控制45州 ,加封秦王,唐朝灭亡却仍奉其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娱不可耐标签:秦王,唐朝,后唐,凤翔,李茂贞,李存勖,欧阳修,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

    唐朝西北王李茂贞, 控制45州 ,加封秦王, 唐朝灭亡却依然奉其正统李茂贞唐末至五代时期的军阀,他从普通军卒到雄居一方的统帅,也可谓之传奇。他和其他的藩镇一样,在势力坐大后都不把中央的命令放在眼里,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他虽然跋扈,但是却一直算是一个唐朝的忠臣。可以说虽然李茂贞是一个唐朝的割据势力,但

  • 英雄生逢乱世,自当勇立潮头,李茂贞从一介武夫化身一代枭雄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李茂贞,黄巢,节度使,唐僖宗,凤翔,一代枭雄

    世人常说,乱世出英雄,但是英雄并不渴望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如能肩挑千斤担,谁拿青春换那一身才华?但是人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出身,如果你生逢乱世,就只能一往无前,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本文的主人公李茂贞无疑就是一个敢于向命运发起冲锋的人,他生于晚唐这个急剧动荡,群雄纷争的时代,但是却从一介武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