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唐的衰败到灭国的过程中,不少南唐大臣都在为着国家的兴亡而做着最后的努力。无论是奋斗到最后的卢绛,还是被冤杀的林仁肇,他们都是南唐武将的代表。而在文臣方面,除了变法失败的潘佑,不得重用的韩熙载外,钟谟的忍辱负重也非常令人敬佩。他作为南唐派往后周的使者,借助后周世宗柴荣的威慑力,扶持国内欲复兴南唐的政治派系,为国家尽了自己的全力。由于操作手段上受人诟病,他在两国都不讨好,可谓是忍辱负重。尽管如此,他仍旧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算被人误解也没有放弃。
钟谟南唐中宗李璟时期的翰林学士,后来进礼部侍郎,判尚书省。在后周世宗柴荣三次率领大军南征南唐的过程中,他和工部侍郎被李璟派往南后周大营求和。当时南唐军队被后周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失去了淮北淮南的大片土地,李璟派出钟谟向柴荣奉表求和,是看重了钟谟能言善辩的能力。然而柴荣并没有给钟谟辩论的机会,而是一见面就以兵甲相威胁,痛斥李璟,吓得所有使者瑟瑟发抖。实际上当时南唐根本没有和后周谈判的资本,尤其是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劣势。正所谓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更不可能得到。
随后李璟又派司空孙晟等人为使,提出割让淮南的寿、濠、泗、楚、光、海六州土地求和,并愿意去掉帝号向后周称臣。而柴荣则坚持索要南唐在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才肯罢兵,钟谟与李德明没办法,只能答应割让江北十四州土地,并由李德明回南唐取表奉献。李德明还朝后,朝议认为割让江北土地是卖国行为,他被李璟下令处死。于是两国和谈失败,战争继续,钟谟与孙晟则被柴荣带回了东京汴梁城。到了敌国的首都,钟谟等人并没有放弃为国出力,不但通过秘密渠道与南唐联系,还暗中策反后周大将李重进。
李重进是后周大将,也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郭威通过政变上台,杀死后汉隐帝刘承祐,改朝换代建立了后周。在政变过程中,郭威的几个儿子都被杀死,所以国家的继承人便成了难题。当时有三个候选人,分别是郭威老婆柴皇后的侄子柴荣,外甥李重进和女婿张永德。最终郭威选择让柴荣继承皇帝位,并让李重进和张永德向柴荣磕头效忠。柴荣上位后给李重进和张永德加官进爵,其中李重进地位最高,被授予"使相"地位,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柴荣执政期间,对你重进和张永德都有防范的,毕竟这两人趁机和他竞争皇帝位。而李重进向来桀骜不驯,是出了名的不好管束。他其实是遵守郭威的临终遗言才效忠柴荣,本人对柴荣的忠诚度并不太高。出于这种考虑,李重进成为了南唐重要的策反目标。
当时李重进是后周进攻南唐的前线总指挥,驻扎在扬州,直接威胁到南唐首都金陵。钟谟等人作为南唐使者,秘密用蜡丸与李重进联系,希望策反李重进,瓦解后周的进攻。如果这个策略奏效,后周必然陷入内乱,南唐不但逃过以此危机,甚至有了趁乱夺回淮北的机会。
可惜李重进不吃这套,对南唐方面的利诱免疫,并且把蜡丸密信交给了柴荣。柴荣拿到此信后质问钟谟和孙晟,而孙晟则与柴荣发生口角,还破口大骂。柴进大怒,处死了孙晟,将钟谟贬为耀州司马。然后后周加紧了逼迫南唐的攻势,南唐节节败退,最终答应了柴荣割让土地的条件。柴荣于是把钟谟召回汴梁,赏赐其五百金,并授其为卫尉少卿,让他回南唐办理割让土地的事情。于是钟谟成了南唐和后周双向使节,往返于汴梁和金陵之间。他利用这种便利开始插手南唐政务,借着柴荣的威势,扶持南唐国内的势力。
钟谟这种操作好说不好听,有点后来"挟洋自重"的意思。他借助柴荣的干涉南唐内政,打着后周的招牌行事,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感。南唐兵败后无力抗争,就连皇帝李璟都不得不忍受,其他的大臣也只能听之任之。但钟谟的操作并不是削弱和打击南唐,而是趁机扶持南唐国内的复兴势力。
当时南唐的本土派和武将集团在战争中受到打击,包括皇太弟李景遂,李景达在内的政治势力都受到严重削弱。而以太子李弘冀为首的复兴派兴起,希望通过加强内政和励精图治,重新让南唐复兴。钟谟就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插手中枢事务,向李弘冀推荐自己的门客,希望借此改变南唐国内的困局。
李弘冀是李璟的长子,但性格与李璟截然不同,不受皇帝的喜爱,所以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他性格孤僻,但喜欢军事,与军中将领交往颇多。而且他才华横溢,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能力极强。在后周攻打南唐的战争中,李弘冀负责带兵防守润州战线,击败了配合后周军作战的吴越国军队。后来他又带兵支援常州作战,解了常州之围。可以说在后周入侵中,南唐正面战线几乎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处于弱势的侧面战场却让李弘冀打得有声有色,就连柴荣听说战报后都感到惊诧不已。
与后周战败后,李弘冀呼声高涨,很多朝中大臣上书立其为太子。李璟没办法,只能改立李弘冀为太子,让原来的皇太弟李景遂退位。然而李景遂退位却不放权,与李弘冀在权力上产生争斗。钟谟在这方面是站在李弘冀一边的,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和加强军备建设,才能遏制后周南侵的势头,从而挽救南唐。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给李弘冀开路,得罪了不少本土派的大臣。可惜的是这些派系斗争还没分出结果,出现了李弘冀派人暗杀李景遂的事件。李璟趁机废了李弘冀的太子位,不久李弘冀便莫名其妙的死了。
李弘冀死后,南唐本土派重新掌权,原来的强国策略全部搁置,南唐复兴之路便终止了。更让钟谟备受打击的是,不久之后柴荣病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上台,让他失去了后周方面的支持。如此一来,之前干涉南唐朝政的副作用就凸显出来,不少本土派大臣借机攻讦钟谟,罗织各种罪名。再加上他有反对李璟立李煜为太子,说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书支持立纪王李从善为太子。于是李璟大怒,将钟谟流放至饶州。不久之后,李璟又派人到饶州以孙晟之死为罪名,将钟谟赐死。
钟谟在南唐救国大臣中是比较奇特的一位,他走的不是内部政治路线,而是借后周的力量与南唐本土派贵族争斗。这种手段让人诟病,所以名声也不太好,甚至还出现不少黑材料。然而从效果来看,至少在他奔走的那几年,南唐国力是处于大幅度恢复的状态。尤其是他支持太子李弘冀,进行内政和军事改革,强化国防建设,让南唐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国家环境。可惜的是南唐本土派势力太大,又有昏君李璟的支持,在李弘冀失败后便终止了强国计划。后来韩熙载、潘佑等人虽然也进行了努力,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史书来看,柴荣对钟谟的打算还是有所察觉的。他让钟谟担任联系两国的使者本身就有离间计的成分,意图借此挑起南唐内部政治斗争。而钟谟也需要借力压制南唐国内的本土派,支持李弘冀上台。双方可以说是达成了一种政治默契,暂时性的双赢。柴荣可以借机拖住南唐国内,让南唐无法对其北伐北汉和契丹的计划产生牵制作用。而钟谟也打算利用这个战略窗口期恢复南唐军力,防止后周卷土重来。本来柴荣的死和赵匡胤政变对南唐是利好的机会,可惜昏君李璟只顾小集团利益,而不顾国家安危,让钟谟的谋划没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