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珠村明德堂,75岁的“巧哥”潘志强在制作乞巧作品,今年新加入了珠村村民抗疫场景。南都记者 高永佳 摄
广州天河珠村被称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从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举办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具有海内外影响力。2010年,以珠村乞巧为代表的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村高悬乞巧灯笼,节日气氛浓
7月28日,珠村明德堂里,一众“巧姐”“巧哥”有的在拼装摆放七夕贡台,并在台面铺上红绸布,有的在修饰乞巧作品,还有的拿起吸尘器清洁博物馆内供案……经过一番“装扮”,明德堂里张灯结彩,浓浓的七夕佳节氛围萦绕四周。
今年的乞巧作品加入了抗疫元素
“鹊桥相会”是七夕节永恒的主题,今年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还将展示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社会主题的作品,如红棉树、玉兰春、梅花和鸟儿以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村民验核酸的场景等。
天河区级乞巧传承人潘尧珊介绍, “贡台布置好后,将以为牛郎织女搭建的一座鹊桥为中心,按照‘前低后高’的顺序摆放上‘巧姐巧哥’的作品,并在明德堂牌匾下悬挂‘七娘盘’,七娘盘’上贴有‘七娘衣’、7套梳妆用具,包括剪刀,金手镯、玉镯等。”
珠村百余件丰富多彩的乞巧作品,不仅体现出“巧哥”“巧姐”的心灵手巧,也表达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月29日,珠村明德堂挂起一串串乞巧灯笼,乞巧节节日氛围浓厚。南都拍客 唐谭敏 摄
7月29日,“巧哥”“巧姐”挂灯笼、贴对联。南都拍客 董伟跃 摄
7月29日,“巧姐”们纷纷拿着自己做好的乞巧作品来到祠堂。南都拍客 董伟跃 摄
7月30日,珠村的乞巧供案。供案台上,不仅有珠村牌坊、七娘盘等必不可少的手工艺品外,还有用稻谷、米粒做成的谷花、米花和诸多瓜果、七仙女等手工艺品。南都拍客 陈晓红 摄
7月28日,明德堂里的“七娘盘”,“巧姐”在做准备工作。南都拍客 唐谭敏 摄
75岁“巧哥”潘志强的乞巧作品十分精致,还原村民扫码及验核酸场景,人物栩栩如生。南都拍客 李海星 摄
《南都拍客》投稿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 hemoon7772 备注:南都拍客。
2、微信扫码《南都图库小程序》,联系编辑申请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