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男人最爱的女人,不是林黛玉而是尤二姐,不是潘金莲而是李瓶儿!
文/姜子说书
《金瓶梅》故事里,最家喻户晓的女人自然是潘金莲,因为潘金莲长得最是好看,与武大郎武植、武二郎武松、西门大官人西门庆等多位男子都有纠葛,故事情节多,而且几个相关的男性人物差距极其大,极具戏剧性,使人一目了然,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看官听说,孟玉楼前后也嫁了三个男人,也是个有故事的女人,但是,书外之人,谁认识卖布起家的商贩小杨呀?谁又记得孟玉楼后来再嫁的衙内呢?
《金瓶梅》故事里,李瓶儿也和无数个男人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但是,区区一个被李逵杀死的梁中书,怎么能跟武松的名头比呢?花太监也好,太监的侄子花子虚也好,也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人物!蒋竹山更是无名之辈了,而且这太医虽然懦弱,却没有像武大郎那样没用到遗臭万年。
只是潘金莲虽然出名,却不是西门庆最爱的女人,那西门大官人的心头肉是六娘李瓶儿,这一点,无论是西门庆最相契的兄弟应伯爵,还是西门庆最贴身的小厮玳安,都可以作证。
为啥在西门庆的心目中,李瓶儿胜过潘金莲呢?并不是因为李大姐是个有钱的富姐儿,更不是因为六娘的肚子争气,生了个儿子官哥儿,而是因为李瓶儿的言行举止最符合西门庆的利益。
《金瓶梅》故事里,李瓶儿在嫁给西门庆之前,非常放荡,无论是和西门庆约会的第一次还是第N次,都是她主动的,单从这一点来看,无论对方是西门庆,还是任何一个男人,都会心花怒放,再高兴不过。毕竟,哪有猫儿不想偷腥?哪有男人不想占女人的便宜?
想当年李瓶儿面对花子虚,是如何硬气乃至于冷酷无情,那才是当家女主人的做派。而李瓶儿自从嫁给了西门庆之后,整一个案板上的鱼,非但在吴月娘跟前做小伏低,讨好示弱,还任凭潘金莲欺负,一声不吭,生怕为难了西门庆,让他夹在中间不好过,那是怎样一个温柔和顺呀?西门庆如何能够不爱李瓶儿呢?
比《金瓶梅》里的李瓶儿更加典型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红楼梦》里的尤二姐。这尤物婚前放荡,婚后温顺,把经历过无数女人的贾琏都哄得心花怒放,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她。
《红楼梦》故事里,尤二姐结婚之前,一丁点都不矜持,面对男人的非分要求,她是一丁点拒绝的勇气都没有,生就的任人宰割的脾性。
贾珍垂涎尤二姐,她不敢拒绝,生怕得罪了宁国府,贾蓉调戏她,她还按部就班温声细语地跟人家讲道理,只是不咸不淡地说贾蓉失了体统,不是每日念书学礼的大家公子哥儿。
尤二姐嘴上说着批评的话,脸上一点愠色都没有,那贾蓉自然是一丁点不带怕的,而且还顺杆子往上爬,更加为所欲为起来。
《红楼梦》故事里,贾琏听说了尤二姐和贾珍、贾蓉父子的故事,晓得这女人生性太过厚道,不敢与命运抗争,便是被调戏了,乃至于被始乱终弃,也不敢拿自己怎么样,就如尤三姐自杀,贾琏要柳湘莲偿命,尤二姐这个当姐姐的人却以己度人,直说这事与人家无关,半丁点怪不到柳湘莲头上。
看官听说,贾琏独自与尤二姐见面,本是不妥,却见尤二姐含笑让坐,毫无怪罪之意。贾琏说了几句客套的情面话,就忍不住拿眼瞟着二姐,你看尤二姐见贾琏造次,是如何反应?二姐低了头,只含笑不理。
贾琏便胆色愈壮,找尤二姐要槟榔吃,还特意拣了半块尤二姐吃剩下的撂在口中吃了,尤二姐也晓得她的槟榔是私人物品,不该给异性男子吃,却不好意思拒绝,任凭贾琏做出和她同吃一块槟榔的无礼举动。
于是乎,贾琏便拿出汉玉九龙珮,作为定情信物,尤二姐刚开始只装看不见,亦不去拿,后来见有人来了,贾琏甚是着急,到底还是收了,默认接受了贾琏。你看尤二姐多善解人意?生怕贾琏在人前丢了面子。
很多人觉得,尤二姐的行为放荡,轻易就答应了男人,肯定不讨好。其实,归根结底,尤二姐这类女性,本质上是天真好骗,过度为他人着想,连拒绝的勇气都没有,只得习惯性自我牺牲。
男人固然希望女人嫁了他之后,便就跟贞洁烈妇一般,一心一意跟他过日子,眼里再无其他人,宁死也不给其他男人机会,尤二姐便是这样痴心的女人,把贾琏当作自己后半生唯一的依靠,给了他绝对的面子。
然而,男人在追求女人的时候,又多半怨恨女人的矜持,加大了自己的追求成本,男人们一个个方才付出了九牛一毛,就已经恨不得女人立刻全身心交付,如若让男人多费了几天心思,都急得想破口大骂女人是骗子,假清高,最可厌。
没错,这世上的男人,从始至终都希望女人如尤二姐一般,婚前放荡,轻易就让他得手,毫无成本与风险可言,婚后则要恪守从一而终的规则,还要温顺听话,毫无怨言,让他坐享其成。
至于林黛玉和潘金莲那般的美貌亦或是才情,那不过是第一条门槛罢了!毕竟,在男人看来,女人长得漂亮,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才情则只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再者,潘金莲若是个贞洁烈妇,任凭西门庆如何得貌若潘安、富比石崇,都丝毫不动摇,只怕在大多数男人心里,她不过是个无趣的蠢物,就如陈敬济丝毫不待见陈大姐一般。
女人若是无缝的鸡蛋,便是再漂亮,大多数男人也占不到便宜,自然不合他们的心意。女人若是才貌双全却不好哄,如同林黛玉一样不伺候男人的情绪,反而要男人看她的脸色行事,大多数男人早就骂骂咧咧地望风而逃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金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