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积蓄。
最早的,不是从嫁妆算起。嫁妆想必丰厚,但从时间上算,肯定不是最早。因为宝琴进京,托词把自己收藏的、外国女诗人的诗作留在了南京,黛玉就说:“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了来的”。
为什么黛玉不相信?因为这东西是宝琴的私人收藏。而宝琴进京是为待嫁,肯定会带着心爱的私藏,不会留在南京。一旦丢下,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外国女诗人的诗作墨宝,是有纪念意义的新鲜东西。那么,其他珍贵的东西有没有?肯定会有的。像迎春乳母偷当的攒丝累金凤,像南安太妃、北静王妃送给贾府姑娘们的见面礼,像黛玉的玻璃绣球灯。更不用说探春的米襄阳《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对联,那是数百年的文物,有价无市。将来出嫁,多半也是要带走的。
然后才是嫁妆。按照王熙凤的预算,三春出嫁,婚费是一万两银子,除了婚宴、礼仪,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办嫁妆的。只要经济上过得去,嫁妆一定要新办,不可能用姑娘们的私蓄充数。而贾母结婚之时,史、贾两家都在上升期,她的嫁妆一定不菲。
结婚之后,每月有月例,年底有分红,丈夫会给一些体己,管家也难免落点好处。贾母结婚五十四年,这些细水长流的收入,也足够攒成一个大数字了。
还有呢,亲戚们应酬的礼物,当然有来有去,但在盛世之时,正常情况,应该是收入比支出更多。因为支出是公费,贾琏不是为“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而发愁吗?他是荣国府的管家人,当然是为公中的开销发愁,可见这些礼物并不是走私账的。
但是收下的礼物呢?贾母生日,王熙凤报告收到的礼物中有十六家围屏,其中两架比较好,贾母就吩咐“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还有一个外路和尚孝敬的“蜡油冻的佛手”,贾母摆了几天,送给了王熙凤。这些全权处置礼物的细节,可以表明收到的礼物,至少有一部分是要归到贾母私蓄中去的。
贾母有一大包“手指头粗细的”人参,竟然“年代太陈”“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了”。为什么贾母竟不自知?多半因为这些上好的人参是别人送来的礼物,在来到贾母手之前,已经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了。
穷人难以想象富人的快乐。今人无法理解古人的生活。原来古人没有工资,没有奖金,却也有这样多的经济来源,能够打造贾母这样深藏不露的女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