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和贾母的格局差别有多大?再出个老祖宗,贾家能否安全着陆
红楼梦贾家明显存在“阴盛阳衰”,家族女子的德才明显高过男子无数倍。
话虽如此说,贾家发展到贾赦、贾政这一代,实力一代不如一代已成定数,尤其荣国府,到王夫人管家后,经济已经十分紧张,王夫人的管家能力显得十分力不从心。
面对入不敷出的形势,王夫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不比贾母差,也为了让大房刑夫人说不出话来,不顾家族日益走下坡路的情况,一直延续贾家鼎盛时的旧例行事。
为了维持家族的运转,荣国府的几个管家人昏招频出,最终把贾家玩了进去,导致抄家灭族的大祸。
因此,贾家最后被抄家,王夫人作为内宅第一掌家人难辞其咎。
说到王夫人,自然想到上一代管家人贾母。这个现在的老祖宗,昔日却是一个比王熙凤还来得的内宅当家人,而且根据种种迹象,贾母当家时,应该是贾家最鼎盛的时候。
佛语有云:因果不虚,凡事有果必有因。贾母、王夫人当家时家族情况的优劣,侧片映衬出他们能力的大小。
通过贾母和王夫人的对比,“源易缘”觉得,王夫人在格局和能力上,较贾母相差还是很多的,尽管这一点王夫人不愿承认,但事实胜于雄辩。
见识格局:贵族千金王夫人没文化害惨贾府
红楼的时代对女子的要求不是有多少文凭,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钟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女子灵魂的禁锢让当时大部分女子逐渐变得木讷,失去灵性。
不幸的是,属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女儿却是一个大老粗,没有文化更谈不上格局。
不论哪个年代,有知识、有情趣的女子的都是可爱的,像荣国府这样的大家族,后宅的管家人管理的是成百上千的人口,身处的是接近全国首脑的阶层,如果没有大局观,很难不出错。
反观贾母对音乐、戏曲独到的见解,贾母年轻时不仅有王熙凤的管理才干,更有诗书女性的见识情趣。
王熙凤就曾经评论过探春,“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他又比我知书识字,又厉害一层……”
可见,即便有脂粉英雄之称的王熙凤,对有文化有知识也是很看重的。
而贾母年轻时恰恰是王熙凤和探春的结合体,结合贾母慈善的性格和让人如沐春风的雅趣,作为管理者的贾母,一定不会像王熙凤一样采取狠辣手段管理下人,更加不会像王夫人一样凡事以自我利益为第一参考。
一个大家族的管理者,如果格局太低,仅靠人天生出来的自私自利行事,整个家族就没有凝聚力。
贾母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人,而王夫人,始终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贾宝玉是自己的命根子,因此要安插自己人薛宝钗作儿媳妇,以便日后自己能有话语权,为了不让自己的能力落人口舌,宁肯拖垮整个荣国府,也要强撑面子。
而所有这些,都源于王夫人没有家族格局,只是一个平凡妇人,其能力不但比不上贾母,连王熙凤都比不上。
秦可卿:王夫人不值得对话
从整个宁荣两府看,死去的秦可卿是唯一一个对家族定位有清晰认知的人,可惜,因特殊原因年纪轻轻就死了。
秦可卿临死前,曾托梦给王熙凤这个荣国府后宅的执行人,而不是给王夫人这个掌家人,“源易缘”认为秦可卿是有选择的,更有可能认为,王夫人根本不值得托付。
王熙凤虽然爱财,但却能够为整个家族考虑,尽管她放高利贷、干预官场渔利,但她的出发点是为整个荣国府,单从这一点看,她的格局就比王夫人高出不少。
而纵观王夫人所做的事,和宝钗倒很相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中国人自古就有明哲保身的传统,而王夫人作为荣国府的掌家人,这样做明显是不合适的。
王夫人的这种行为,用一句粗俗的话叫占着茅坑不拉屎,一个专业的词叫“尸位素餐”。
对于家族的事物,王夫人能推都推给王熙凤和贾琏,罕见的几次出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撵晴雯、换林黛玉的医生和中药、将宝钗安插进荣国府管家者行列等,哪次都透露出王夫人利用权力为己所用的自私。
这样一个只为自己谋划的管家者,让她从本就捉襟见肘的银钱里拨出钱修家塾,根本是不可能的。
大势已去 :贾母也难摆脱被抄家的厄运
就像荣宁二公对警幻仙姑说的“奈吾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结合秦可卿对王熙凤的临终遗言,贾家重新焕发鼎盛时的景象已是绝无可能,最好的结局,就是认清事实,缩小规模,慢慢从国公府过度到小富之家,实现安全着陆。
贾母固然是一把当家的好手,但发展到贾家第四、五代,家族日渐走下坡路已经成为必然。
如果贾母当家,应该不会像王夫人一样没有家族观念,只为自己谋求,但是长期身居高位,让贾母不可避免地幻想通过手段开源,因为贾母身边是有有能力的人的,“源易缘”猜测这个贾母背后的人就是宫中的老太妃。
正是这个老太妃,让贾母对家族的前途出现误判,不能正确认识家族所处的现状,那就是贾家已经大势已去,当务之急就是缩小规模,平稳过度到小福之家。
直到老太妃去世,贾母才感到无力回天,但是彼时,贾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再无能力为将来做筹划。
因此,即便是“人精”贾母也没有能力挽回贾家被抄家的厄运。秦可卿死后,唯一能救贾家的王熙凤,因为元春封妃迷惑了眼睛,最终造成贾家走到一败涂地的地步。
就此话题,您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
参与书目:《脂砚斋评石头记》《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