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妇联联合手工编织协会,牵手手工龙头企业,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推手,大力培养农村妇女手艺人,使她们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致富。
请输入图片描述 綦涛(左一)带领专业团队在马培清家庭工坊拍摄宣传视频
前不久,由重庆市妇联、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指导的“非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壹秋堂非遗工坊培育新农村手艺人”项目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重庆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副部长张耀介绍说:“我们采取‘妇联组织+公益服务+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巴渝巧姐’,使妇女可以‘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收入的提高不仅改善了‘巧姐’的生活,也提升了妇女的职业价值感。”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会长、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綦涛备受鼓舞,她说:“这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可复制的,我们会把这些经验带给更多的乡村,帮助更多的妇女。”
土家妹子走出大山
2023年元旦,綦涛发了条短视频:“新年第一天,千里之外的广西巴马非遗工坊的姐妹们完成了首批订单……”巴马刚刚进入壹秋堂的“帮扶圈”7个月,半年多就见到了成效。
时间倒推至2019年4月,人们发现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出现了一间“特殊课堂”,课堂上没有朗朗读书声,只有“飞针走线”——这里的“学生”是乡里的留守妇女,“老师”是綦涛和她的壹秋堂员工。
这是重庆市妇联与文旅委牵手壹秋堂共同实施的“巴渝巧姐进乡村”培训项目。綦涛是重庆夏布的非遗传承人,夏布主要对外出口,公司握有海外订单,綦涛决定就做订单式培训,培训合格就能接单。能在家门口挣钱,妇女们都很踊跃,公司在当地成立了夏布非遗手工坊。中益乡是土家族聚居地,有独特的土家文化,以此为灵感,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有土家族文化特点的夏布产品。因为做的是家乡文化产品,妇女们既熟悉又亲切,不但挣了钱,还增强了文化自信。
壹秋堂中益乡非遗工坊的土家新手艺人
土家妹子张玉芳是学习中最刻苦的一位。她儿时因意外致残,干不了农活,只能在家带孩子,非遗手工让她看到了自己的新价值。她家离培训地远,女儿只有2岁,她就每天背着女儿来上课。中午她也不回家,先把女儿哄睡,自己再接着学。培训结束,她被公司聘为仓库管理员,成为夏布工坊选出的四个班长之一,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挣到了钱,她整个人都变得自信开朗了。
2019年9月,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重庆文化旅游周”活动,其间展示重庆的各种非遗产品,张玉芳幸运地成了夏布“代言人”。出国前她去重庆市办护照,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住在山里的她过去从未进过城,没想到一步就跨出了国门。
展会上,身着民族盛装的张玉芳热情地向游客展示带有民族特色的夏布手工艺品:结合扎染、刺绣与剪纸工艺的手工夏布包;土家吉祥物故宫色系布艺老虎;时尚典雅的手工夏布胸花……人们被吸引驻足,赞叹中国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大山里有着一脸灿烂笑容的土家妹子。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重庆市妇联发展部副部长张耀总结道:“订单培训、基地送岗,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摸索到成功经验后,市妇联继续发挥桥梁作用,牵线重庆市手工编织协会与四川、宁夏、甘肃、贵州等地组建了手工编织“5S+”联盟,“做大‘朋友圈’,做大市场‘蛋糕’”。
綦涛设计的非遗工坊美学手工作品
一只布老虎的“蜕变”
就在大家信心满满想大干一场时,疫情来了,订单少了,市场萎缩了。綦涛首先想到了“变”:“不能因循守旧,要想激活市场,必须提升作品的设计感与应用功能,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及实用的非遗产品。”她的想法得到了重庆市妇联的支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邀请高校加盟,师生进驻农村,开展非遗研学和艺术设计,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每所院校下村时都有一个创作主题,像四川师范大学的设计主题就是虎。”綦涛说,虎是土家族的图腾,也是十二生肖之一,是中国的文化元素。围绕着“虎”之于土家文化的意义,师生们做出了50多种文创设计,其中有包、抱枕、围巾及各种虎IP。设计中,土家族的布老虎变成了卡通形象,生动又可爱。还有同学将虎做成手绘年画,既可做“门神”,还可印在围裙上。一只布老虎变成虎系列衍生品。
养生捶是师生们设计的另一款产品。重庆石柱县是中药之乡,养生捶包裹中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养生捶看似简单,加工环节却颇为复杂,包、镶、缠、嵌、盘、钉、扎……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了解了养生捶的制作工艺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师生将养生与健康、非遗、土家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实用又美观的卡通养生捶,一推出便成了“抢手货”。
壹秋堂非遗工坊研发的卡通养生锤
非遗手工坊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基地工坊转为家庭工坊。中益乡华溪村有一个“初心小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曾到小院看望女主人马培清婆婆,小院因此有了知名度。谭明兰是马婆婆的儿媳,因家有老人和生病的丈夫,不能外出工作,公司就在她家开设了一间家庭非遗手工坊,不但培训技能,还派发订单和材料,很快谭明兰就成了合格的新手艺人,还带动同村妇女一起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庆市妇联牵手企业,通过普及非遗技艺把“软资源”变成了“硬实力”,为群众打造了一个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的增收渠道。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在打造手工编织产业链的过程中,“市场”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拓展市场,重庆市妇联多点发力:设立300平方米的手工编织协会交流展示中心;举办重庆市“巴渝巧姐”手工作品展;开设“巾帼好品直播间”,线上线下同时推出非遗产品等,努力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代工合作”是打开市场的另一种方式。2021年4月,壹秋堂非遗手工坊与山东烟台一家外贸公司联手建立了“乡村振兴,渝鲁共建”外贸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国外订单,让非遗产品走出国门。与此同时,又携手妇联、文旅委,将非遗手工坊打造成集研学、旅游为一体的产研学基地,在綦涛看来,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成长模式。非遗手工坊不是孤立的存在,把它作为旅游景点,不仅可以传播非遗文化,还能展示产品,带动销售。而研学也是为了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实际上年轻人是非遗手工艺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有了年轻人的加入,市场才能延续并扩大,所以研学也是在抢占潜在的市场”。
布依族妇女杨郁深感研学给她带来的改变。她是从贵州嫁到重庆石柱县的,刚来时她发现重庆的婆家比贵州的娘家还穷,但她有三个孩子,无法出去打工。有了非遗工坊,她觉得自己一下就找到了方向。原本她就会刺绣,而且手艺很好,如今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新产品打样、指导新人等都由她负责。非遗手工坊成为产研学基地后,能歌善舞的她又有了另一个舞台,游客们欣赏她的手艺,也赞赏她的才艺,她阳光自信的形象感染了很多人,也带动了工坊产品销售的提升。
綦涛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目前我们已建和在建的非遗手工坊有13个,未来计划在全国建设30个乡村振兴非遗手工坊,年产值力争突破5000万。”重庆市妇联通过持续培育“巴渝巧姐”,使6795名“巧姐”成了致富能人,并以能人帮带、技能提升等方式,带动13.56万名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张耀表示:“今后重庆市妇联会继续为协会牵线搭桥,找资源、找市场、找销路,帮助更多‘巴渝巧姐’走上幸福致富路。”
来源:中国妇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