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晴雯弥留之际为何不叫宝玉只是叫娘?生命尽头,她终于明白

晴雯弥留之际为何不叫宝玉只是叫娘?生命尽头,她终于明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陈想书语 访问量:1504 更新时间:2024/2/29 23:51:12

‍‍‍‍‍‍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悲惨死去了。

消息传到怡红院时,宝玉登时流下泪来,打问有关细节,一个小丫头说前去探视晴雯的宋妈妈说晴雯死前“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宝玉对此非常敏感,追问“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不甘心,拭着眼泪问“还叫谁”,那小丫头说“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却还说“你糊涂,想必没有听真”。

这时,另有一个“最伶俐不过”的小丫头,一听宝玉这么说,就知道宝二爷是希望听到晴雯死前是惦记着他的,于是赶紧表示,她不仅亲耳听到,而且亲眼看到晴雯临死的过程,说晴雯问她“宝玉那去了”,还说晴雯不是死了,而是去顶缺做花神去了。

果然怡红院里的丫头们个个都是人精,这故事编的,跟刘姥姥讲“雪中抽柴”故事有一比。

不过这实在也就是哄哄宝玉,给他一点心理安慰罢了;尽管到底有没有叫宝玉,其实是不明确的,因为“叫了一夜”本身是种夸张的修辞,而即便是叫了一夜,又何尝会有人在旁边听上一夜?如果真有这样的关心陪伴,晴雯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

但如果说晴雯在弥留之际一直在叫娘,而并没有叫到宝玉,我觉得是符合情理的。

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讨论。

一:生命只剩下本能。

我并没有查考过相关的科学知识,但确实知道,人在紧急状态下,或者极度无助、危险的时候,本能反应往往是母亲。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受到突然惊吓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叫“我的妈呀”。

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像“召唤神龙”一样召唤母亲的救助,但它显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那种突然惊吓的强度。

毕竟母亲的子宫是有生命以来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吧,哪怕已经离开她太久,仍然会在潜意识中不断回头。

晴雯此时,已只剩下生物意义上的“活着”而已,已不再是堪称荣国府模样最漂亮、针线最出色、言谈最伶俐的丫鬟,而只是一个担了“狐狸精”虚名被逐,奄奄一息的孤女。

所谓“饱暖思淫欲”,与宝玉一起在大观园谈笑斗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嬉笑怒骂也好,“终在一处”也罢,都已成了泡影,尽管实际上近在眼前,却又已无比遥远了。

现在只余悲苦,只余孤独。所有的情感都被剥离了,只有母亲的身影,也许她早已淡忘(十岁时被赖家买下,后服侍贾母,父母、籍贯无考),但母爱情感的召唤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她本能地用母亲来抵御这笼罩了她身心的最后的寒冷。

二:宝玉有用吗?

我想,在晴雯被逐时,她已经想到了宝玉是最不可靠的。

不错,作为一个公子哥,宝玉算是极好的了。在岁月静好时,他可以是很好的玩伴,绝不会端起主子的架子来;身体或心情不好时,他可以提供尽其所能的照顾和安慰,他可以做小伏低,为她煮药,让她撕扇,只为她红颜一笑;但遭遇去留危险时,他却并不能提供庇护和保障。

我们一直说,在晴雯的下意识里,她和宝玉是属于一种感情关系的,她的未来,是会“和他在一起的”——在她心里,宝玉就是那个“他”(甚至不自觉地宣之于口)。

我不想把他们的关系庸俗化,但是仍不得不说,再纯粹的感情,也必定有感情之外的依托。

宝玉曾是晴雯可以依托的人,因为他是荣国府下一代继承人,就算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却仍然有偌大的家业做支撑,他仍然是可以依靠的。

实际上,这样的宝玉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不要认为这是不是破坏了晴雯和宝玉那种感情的氛围,放到现在,我想是没有谁会真的认为存在不需要任何物质基础的感情的。

而如今,倒不是宝玉出问题了,而是晴雯被迫与宝玉切断联系了,不可能再有她预想的未来了。就算叫上一夜的宝玉,又能产生什么意义呢?

她的心早已灰了。

回到第一部分,留给她的就只有本能了。

反过来,晴雯没有叫宝玉,宝玉又能为她做什么呢?

他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在我读来是文采极好,也饱含深情;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林黛玉听到他念诵此文后,两人开始讨论起了文章本身,推敲起了里面的语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成功地把作文的伤感转移到了美文的欣赏。

她留在他心里的,也不过是一时的悲伤罢了。而就算是宝玉很长情,尽管他曾想挽留晴雯,他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在荣国府的自主权,只限定在家长们认为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范围里。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更多文章

  • 《红楼梦》|“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是的,晴雯会跟着

    历史解密编辑:应作如是观标签:晴雯,贾政,袭人,宝玉,黛玉

    “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罢”,这是袭人对宝玉说过的一句话。宝玉心心念念想跟袭人一辈子相依相守,袭人却总是朝他泼冷水,明确表示:如果你不走正道,偏要去做贼,那我就不跟着你了。但是,如果是晴雯,她会毫不犹豫地说:无论你去做什么,哪怕是去做强盗做贼,我也跟着你。这就是晴雯和袭人最大的不同,也是很多读者喜

  • 《红楼梦》的内卷之王晴雯,病重也不忘加班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晴雯,贾宝玉,袭人,坠儿,贾府

    作者:阿赖耶识(一)晴雯其人晴雯本是贾府赖嬷嬷从外面买来的丫鬟,因为长相灵巧,所以才被贾母看中,成了贾母的丫鬟。晴雯因为针线活好,所以在贾母身边,一直做些针线活,直到宝玉大了,需要人伺候,贾母才把手艺极好的晴雯给了贾宝玉,让晴雯成了贾宝玉的大丫鬟。在书中前半段,只是说了晴雯手艺好,却没有别的体现,毕

  • 从被训斥到被撵走,晴雯为何不自救?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晴雯,宝玉,袭人,贾母,林黛玉,王熙凤

    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先“召见”了晴雯。虽然没抓到把柄,但仅仅是因为其长相气质“妖精似的”,王夫人就发话:“我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当晚的抄检过程,一来没抓到晴雯“罪证”,二来王熙凤忽然发病,“撵”晴雯的事情就被耽搁下来。按照王夫人的脾气,这一耽搁,很可能就没有下文了(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向她进言

  • 红楼梦:晴雯撕扇,不是张狂,而是初心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晴雯,张狂,袭人,扇子,宝玉,麝月

    晴雯撕扇,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情,也成了晴雯张狂的证据。这和纵使与宝玉袭人哭闹,黛玉进来,便出去了的晴雯,似乎表里不一。晴雯撕扇,那么,晴雯到底撕了几把扇子?第三十一回: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

  • 抄检大观园后,袭人为什么骂晴雯不是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乐言悦读标签:晴雯,袭人,宝玉,黛玉,宝钗,真真,大观园

    其实袭人骂晴雯不是东西,我还能理解。此时宝玉一心觉得晴雯被撵出去后必死,心里十分难过。用怡红院里的海棠花比喻晴雯。同时用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和对应树木之间的荣枯关系。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

  • 晴雯,心比天高命似纸薄,你看不惯肮脏却最终死于太过纯粹!

    历史解密编辑:深林之歌标签:晴雯,扇子,陈晓旭,宝玉,怡红院

    晴雯是雨眠比较喜欢的角色,她的性格也是我总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种。是的,有很多像晴雯一样看不惯阴暗的人,他们想要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不论是否会因此而得罪了其他人;他们见有人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时,总是会第一时间出来制止甚至为此气坏了自己。这样的人傻,但这样的人很可贵!晴雯受王夫人的盘问第一次看红楼

  • 晴雯死的当晚,林黛玉为何不去怡红院安慰宝玉,而是去了宝钗家里

    历史解密编辑:爱写作的老于标签:林黛玉,宝玉,晴雯,薛宝钗,贾宝玉

    查抄大观园给荣国府带来一场风暴。王熙凤当天晚上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王夫人撵走了晴雯、芳官、四儿和贾兰的奶妈;薛宝钗不听劝阻,坚持搬离大观园。晴雯被撵走之后很快病死,宝玉得知消息后偷偷前往送别,没想到去得太晚,晴雯的哥嫂早已将她身体火化。宝玉退堂垂头丧气回到房间后,心中不安,于是前去找林黛玉。林黛玉不

  • 在大观园里,在贾宝玉手下,美貌惊人的晴雯为什么能够保住清白?

    历史解密编辑:纵哼四海标签:晴雯,闺阁,贾宝玉,红楼梦,中国古文献

    在题主的眼中,贾宝玉是什么样的色中魔王,漂亮女孩子在他这里就难保清白?在《红楼梦》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妃仙子就告诉宝玉:“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但是宝玉不同于这些“皮肤淫滥之蠢物”。他是“天分中生成一段

  • 晴雯自己睡熏笼, 为什么安排麝月挨着宝玉睡!

    历史解密编辑:蒙里日记标签:晴雯,麝月,袭人,黛玉,紫鹃,熏笼,贾宝玉,中国古文献

    别胡说,晴雯没有安排麝月挨着宝玉睡觉,麝月也没有挨着宝玉睡觉。原文是:“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宝玉的卧室里有暖阁,这是最暖和的地方。后来“外国美人”一回,“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紫鹃倒坐在暖阁里”,这个“倒”字就说明暖阁里更暖和、更高档。所以宝玉睡暖阁,毫无争议。除了暖阁之外,熏笼也

  • “大观园”记|晴雯列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晴雯,探春,许仙,贾赦,贾宝玉,大观园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杨树晴雯者,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史记》为老子作传时面临同样的困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在哪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都有充分证据证明自己就是老子的故乡。太史公接下来勉强为老子凑了一篇传记,但皆属姑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