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磨练女儿,就是放任别人欺负甚至侮辱她?难道小红是林之孝夫妻充话费送的?超市购物的赠品?加油站的新年小礼物?
另一方面,即使林之孝夫妻不主动“打招呼”,别人能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女儿?最起码李纨就知道吧?怡红院的同事能不知道?欺负人家,隔绝人家升迁之路,甚至“兜脸啐了一口”,你当人家爹妈是摆设?“寿怡红”时林之孝家的敢于“唠三叨四的”“排场”袭人晴雯,你以为他们夫妻就不敢报复欺负女儿的大丫头?
就算退一万步,林之孝夫妻“磨炼”女儿,难道晴雯众人也在“磨炼”小红?大家齐心协力地认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于是不约而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要培养一个丫头呢,还是要历练出一位圣贤?
在怡红院受到晴雯、秋纹、碧痕等人侮辱性的欺负,说明小红绝对没有什么背景,更不可能是二管家林之孝夫妻的女儿。
但是作品中又明白交代,小红是林之孝之女,而且是李纨说的,而且小红自己也承认,而且林之孝家的还是王熙凤的干女儿。这是怎么回事?
这显然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情节改动留下来的“漏笔”。
《红楼梦》的写作,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作者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来叙述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写一遍、改改错别字那么简单。在人物性格、情节设置、甚至重要人物的结局方面,都有过重大调整。
就以宝玉为例,就有与宝钗结婚后弃妻出家、宝钗难产而死后贫困潦倒、中年邂逅同样落魄的湘云结为夫妻这几种不同的结局。
回到小红这里。在蜂腰桥那一回,佳蕙替小红抱不平:“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宝玉疼他们,这句有的版本中有,有的版本没有)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
小儿女的私房小话,却传递出重要的信息。绮霰不算,晴雯是“不记得家乡父母”的孤儿,怎么会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林红玉是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怎么反而没有“老子娘的脸面”可仗?
那么,会不会是佳蕙弄错了?唉,就你们两个人在一起,说点私心话,替对方抱不平,你会把这样重要的信息弄错?而且指斥“老子娘的脸面”是不公平的根源之一,二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居然毫无反感?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在《红楼梦》较早的版本中,小红没有什么家世背景,晴雯的父母却是地位较高的管家。
那么,为什么要调整小红与晴雯的家世背景呢?
可能是为了“宝玉探晴”更具悲剧感染力,作者剥夺了晴雯的父母,把她改成“不记得父母家乡”的孤儿。这样一来,被逐后的晴雯没有亲人照顾,宝玉的探望才会特别惊心动魄。
可能是为了“狱神庙慰宝玉”(脂批中出现了这句话,是重要的线索)时小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作者把二管家林之孝夫妻安排给小红做父母。我曾著文推测,林之孝向贾琏建议把老仆“放几家出去”,贾琏却置之不理。而赖大不被“放出去”,林之孝就没有升迁的空间。他可能借口为主子节省开支,给自己一家子赎身,避过贾家被抄之祸,女儿小红还有能力探望故主。
但是作者“增删五次”,一改再改,最终却没有定稿,就溘然而逝。以至于修改留下的漏洞,没来得及弥补。在这个地方,已经交代小红是林之孝之女;在那个地方,却还保留着小红卑下的地位。
这才是小红受晴雯等人欺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