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了窦建德与王世充,大唐王朝进入了短暂的平静,而李世民本人,成了李唐王朝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为了奖励他的功劳,李渊想出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隆重的授予李世民。于此同时,李渊深刻的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的功劳已经太多了,这个名号也是为了把李世民的荣誉一次封死,让他的权利、欲望和政治野心都停于此,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好臣子、好儿子、好弟弟。但是天不遂人愿,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
河北战火复燃,刘黑闼攻城略地
自从窦建德兵败后,刘黑闼就潜回家乡,改头换面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小打架斗殴游手好闲的刘黑闼被家人父兄所不喜,本家家境不好,家人索性对他放任自流,幸亏了窦建德的仗义帮助才不至于饿死。隋末起义遍地开花,刘黑闼投奔便民首领郝孝德,不久后归并入瓦岗阵营。瓦岗兵败后,刘黑闼被王世充俘虏归降,但由于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最终还是投奔了窦建德。正当刘黑闼准备在夏朝大干一场时,虎牢关一役,窦建德战败被俘。
虽然命运回到了原点,身为一个农民,但是想起从前驰骋沙场,跃马扬鞭的日子,刘黑闼仍然觉得心中澎湃不已。所以,当窦建德的旧部快马来到他的家乡时,要拥立他为首领时,刘黑闼没有一丝犹疑。
刘黑闼聚众起兵,攻陷漳南。当消息传到长安,李渊觉得不过是窦建德的残兵败将不足为惧,于是安排当地的军队去对付。可是不到两个月,刘黑闼就如同一股飓风横扫河北,魏州(河北大名县)、贝州(河北清河县),历亭(山东武城县)等相继被攻破,各地刺史被刘黑闼斩首,下属人马都被俘获。
这时李唐王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忙命定州总管李神通与幽州总管罗艺围剿刘黑闼。然而造反的烽烟不止这一股,刘黑闼起兵一个月后,河南的徐圆朗逮捕了李渊派去安抚河南的大将,举兵反叛。几乎同时,山东、和河南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刚刚平定的河南河北风云四起,李世民平定中原的胜果即将付之东流。
天不佑李唐,李神通带领的唐军因为天气不利,被刘黑闼大败,随后士气高涨的部众一鼓作气击退罗艺。随后刘黑闼攻陷定州,俘虏李玄通,李玄通宁死不屈当众自杀。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任蔚州(河北怀来县)总管的高开道起兵反唐,使得河北的形势更加严峻。
短短半年时间,刘黑闼战无不胜,几乎复原了原来夏朝窦建德所有的土地,以势不可挡的锐气横扫河北,李唐王朝的大将李神通、罗艺、李玄通等人无一人是对手。随后这位创造了不败神话的刘黑闼建都洺州,建元天造,自称汉东王。
李唐政权尴尬的王牌
刘黑闼在河北如此顺风顺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李渊。因为对李世民的忌惮,所以李渊迟迟不肯派李世民出征,也因此给了刘黑闼大把的时间壮大自己。如今河南河北战火重燃,李渊才不得不任命李世民为主帅,再度出征。
武德五年正月,李世民率领大军出征。此时的刘黑闼为了避开唐军锋芒,率军北上攻击罗艺。李世民收复相州(河南安阳市),在洺水南扎营,为了压迫刘黑闼,李世民在距离洺州不远的河堤上战鼓喧天,驻守在洺州的刘黑闼部众慌忙向他告急。刘黑闼命令弟弟刘十善率领一万人继续阻击罗艺,自己则回援洺州。就在刘十善被罗艺击败时,洺水县城突然发生暴乱并投降唐军。
洺水虽然是小县城,却是刘黑闼的交通和补给必经之路,所以李世民和刘黑闼围绕着洺水,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争夺战,期间李世民分出一部分兵力绕过洺州,收复了邢州(河北邢台市)、井州(河北井陉县)。罗艺也从南边攻克了定州(河北赵县)、赵州(河北隆尧县)等地。
唐军对刘黑闼南北合围,将他压制在洺州的附近无法周转。刘黑闼必须夺回洺水,依靠洺水的补给与唐军继续对峙,而对唐军而言,压住洺水,就相当于遏制住了汉东军的咽喉。所以一场十分惨烈的洺水争夺战打响了。
刘黑闼率兵猛攻落水县城,李世民的援军三次想要增援都被击退。眼看驻守洺水的王君廓已经力竭,李世民麾下大将罗士信自告奋勇率领二百精兵冲进重围接应。王君廓成功突围,罗士信反而围困被俘,这位年仅二十岁的骁将誓死不降,最终被斩首。
不出十天,刚刚夺回的洺水就又被唐军占据,李世民一面封锁了汉东军的补给,一面坚守不出,刘黑闼陷入了绝境。就在洺州即将弹尽粮绝,李世民与刘黑闼决战,这就是历史上一场不太出名的水战——洺水之战。
水淹汉东军的是非
李世民派人在洺水上游筑坝拦河,决定想方设法吸引刘黑闼渡过洺水,以便一举歼灭他的主力。决战前李世民下令:“待我与贼战,乃决之!”
刘黑闼的命运之战就此开始,他亲率两万步兵,南渡洺水。李世民也率领自己最精锐的起兵攻击刘黑闼的骑兵,攻破后又冲入步兵阵营,左右横扫。刘黑闼深刻理解自己的处境,知道这一战决定生死,背水一战。两军苦战多时,胜负难分,直到夜色即将降临依然胜负难分。眼看唐军一点点的占据上风,刘黑闼虽然无奈,也只得和部分将领悄悄撤出了战斗,最后无力支持的汉东军开始跨过洺水,向北面逃去。
当他们全部冲入河道,洺水上游的河水轰然而下,已经声嘶力竭的士兵们根本来不及逃窜,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反应,就被滚滚的河水全部吞噬。
这一战后,汉东军数万人被斩杀,数千人死于洺水河中,主要的军事力量被消灭,刘黑闼与少数将领带着数百残兵逃向东突厥,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大获全胜。
但是,李世民战前下达的“待我与贼战,乃决之”的命令,却让人诟病不已。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这一场并没有什么名气的洺水之战,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谋杀。命令中“待我与贼战”,就是指两军混战之时,洪水无情,又岂会分清是敌是友,那么混战之中的唐军,就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成为消灭刘黑闼主力军的诱饵。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待我与贼战,乃决之!”出自《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旧唐书·刘黑闼传》中记载的李世民的命令是:“我击贼之日,候贼半渡而决堰。”而在《新唐书·刘黑闼传》中也有记载:“须贼度,亟决之!”这两条命令都是要求等敌人渡河逃亡时,而不是两军对战时再开放上游。
在看看当时的战局,李世民和罗艺,分别从南北两侧将刘黑闼团团围住,唐军已经占据主要优势。洺水之战,李世民的主要目的是引诱刘黑闼的主力来到洺水南岸决战,而上游开放洺水,目的是在战争即将结尾的时候使敌方的残兵无法渡过洺水逃亡。所以并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将士当做诱饵。
《新唐书》中记载“黑闼果率步兵二万绝水阵,与王师大战,众溃,水暴至,贼众不得还。”可见这场战争的走向与李世民的布局完全一致,并不存在让唐军与汉东军同归于尽的情况。
刘黑闼的逃亡,使得山东地区的残部群龙无首,纷纷归降。总体来说,洺水一战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刘黑闼的有生力量,稳定了当时的李唐政权;但是李世民也因为李渊的忌惮被召回了长安,所以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不久之后,刘黑闼会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再次卷土重来,当然,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