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德二年,朝堂初立,各项典章制度、礼仪乐章提上日程,整个大唐欣欣向荣,一派祥和之景。就在此时,天降霹雳,镇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告急,刘武周、宋金刚联合突厥突然进犯太原。
刘武周接受突厥人的援助,装备大量的精锐骑兵,而且他的手里还有宋金刚、尉迟敬德两员大将,可谓兵精将猛,来势汹汹。
宋金刚是易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大浪潮中的一员。起先和魏刀儿联手,拥兵数万,后来被窦建德击败,投奔刘武周,因为懂兵法,深受刘武周器重,分给他一半家产,还将自己的妹妹嫁与宋金刚。
另一员猛将尉迟敬德自不必说,人们口口相传的隋唐猛将,传说中的门神,演义中一条铁鞭打遍天下。正史中尉迟敬德是鲜卑人,曾祖和祖父分别是北魏和北齐的大将,尉迟敬德继承了鲜卑人的勇猛善战和家传的武功,乃是刘武周手中的秘密武器。
猛将尉迟敬德
仗着猛将精兵,太原一度告急。
武德二年四月,刘武周率军在榆次县以北的黄蛇岭摆下阵势,兵锋甚盛。齐王李元吉派车骑将军张达领步兵出战。
刘武周进攻路线
唐高祖李渊的四子李元吉为窦氏所生。据说李元吉刚生下来时相貌丑陋,窦氏被惊吓住,故而不愿养育,交给身边的侍女陈善意喂养。李元吉从小顽劣,不喜诗书,尤爱打猎,骁勇善战,善用马槊。而且这人生性残忍,玩打仗游戏时用的都是真刀真枪,让仆人穿上盔甲手持利刃,往来冲杀,以致多人伤亡。养育他的乳母陈氏也在李元吉酒后被杀死。
李元吉勇武过人,但军事指挥能力对比太宗李世民,可就差远了。
刘武周进逼太原,军队大部分还是全副武装的骑兵,张达和麾下的步兵在太原城外与之鏖战,太原周边一马平川,结果可想而知。
张达向齐王提出增兵,但遭到李元吉的拒绝,感受到屈辱的张达一怒之下投降刘武周,并担任向导,带着刘武周攻陷榆次县,攻掠太原周边。
与此同时,刘武周的副手宋金刚对西河展开猛烈的攻势,策应刘武周攻击太原。
七月,刘武周攻浩州,然后退兵。
九月,梁师都联合突厥进犯延州,被段德操击退。
这些行动,可以看出来,刘、宋、梁四面出击,而且一击即退,从不恋战。这是刘武周和宋金刚战前制定的大方向,牵制唐军各地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弱唐军的进攻军力,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着急占据太原,而是围点打援,断绝太原城外部的援助。
太原是李唐龙兴之地,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东可进逼中原,西可攻占关中,南下北上都是必经之地,自古就是兵家重地。
李渊非常了解自己儿子的本事,即便太原留下窦诞、宇文歆辅佐,刘武周宋金刚兵锋太盛,李渊急忙派遣太常卿李仲文带兵救援。
李仲文被刘武周击溃,逃回长安。
重臣裴寂主动请缨,带兵救援太原,李渊封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一切便宜行事。
太原援军和宋金刚的军队在介休遭遇,决战一触即发。
论政治和外交技巧与经验,整个唐朝少于人出裴寂之右,可领军作战并非他之所长。
军队远征在外,水比粮食更加珍贵。唐军驻扎的地方,饮水全靠山涧水。宋金刚悄悄派人阻断上游水源。唐军缺水,无奈裴寂下令全军迁移营寨。宋金刚等的就是这个时机,大军拔营,阵型无法全部展开,而且警惕性降低。
当唐军乱哄哄一派开始拔营,宋金刚率领骑兵主力突然发难,数千铁骑钢刀一般插入唐军阵中,瞬间撕开一道口子。唐军大败,几乎被宋军全歼,裴寂仅率少数人逃回晋州。
[图片11]
外援被击溃,太原城的希望如同泡沫般破灭。翘首以盼援军的齐王被刘宋大军吓破了胆子,他意识到太原已经成了一座孤城。逃命成了齐王李元吉心中唯一的生路,但他又害怕他的出逃会引起全城恐慌,干扰他逃跑。尤其是身边的宇文歆,一定会向父亲李渊告密。
李元吉谎称率精锐出城迎敌,实际上带着亲兵家眷一路狂奔,逃向长安。
主将未战先逃,太原士气低落,群龙无首。刘武周第二天兵临城下,太原城的豪强氏族里应外合,将太原城献给刘。
同时,宋金刚猛攻晋州六日,攻下城池,俘虏大将刘弘基,并乘胜进逼绛州,攻陷龙门,河东大部分落入刘武周手中,严重威胁关中。
[图片13]
宋金刚
太原失守,龙兴之地丢失,不仅仅让李唐遭受严重的军事失败,而且在舆论政治上也蒙受极大的打击。刘武周的威胁,让李渊不得不放缓东进河南的部署,全力经营河东。
究其原因,齐王李元吉要为此战负主要责任。太原城沟深垒高,内有精兵数万,城内蓄积的粮草足够数万大军吃喝数年。但李元吉未能承担皇子应当承担的责任,临阵之际放弃太原军民逃跑,导致刘武周兵不血刃攻下重镇太原,继而威胁关中。
对于这个罪魁祸首,李渊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图片15]
刘武周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善于隐忍,极富政治头脑和手段,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城,结交豪强士族,稳住突厥,一路上有勇有谋。直到攻下长安城,他依旧能按捺住心中的野心,扶持傀儡皇帝继位,掌控大权。最后隋炀帝被弑杀,唐朝建立,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中徐徐展开。但他也有一项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护短。太原丢失后,李渊第一时间不是处理齐王,而是为他推卸责任,将兵败之责推给了窦诞、宇文歆。一度要斩了忠诚正直的宇文歆,若不是大臣李纲直言进谏,宇文歆早已人头落地。
虽然在李纲的劝谏下。李渊并未让宇文歆做替罪羊,但也没有真正的处置李元吉,几万士兵的损失,河东之地的丧失,就这么轻飘飘的揭过不提。
李渊的护短,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新生王朝,皇室的荣誉、皇帝的脸面,李渊要维持。可如此一来,唐朝却遭遇更大的危机。
假如李渊进一步处置齐王之过,非但不会引起朝堂的不稳,反而会给臣民留下一个皇帝大公无私,赏罚分明的形象。同时,也许会帮助齐王李元吉完善自己骄横跋扈的性格。
再者,太原城如此重要的城镇交给一个十六岁性格不成熟而且跋扈的亲王,本身李渊也要为太原之失负重要责任。
[图片17]
唐朝初建,人心不稳,野心勃勃的政治家觊觎江山,李渊不放心将重任交给外姓,基本上亲王、一道总管、行军元帅都是李氏族人。像平定荆襄、扫平萧铣,李靖足以可真正拿主意把持军权的从来都是李孝恭。
方方面面反应李渊宽厚仁慈的性格下隐藏着一颗猜忌的心,不仅对大臣,即便是亲生儿子他也防着。李建成和李世民之争,可不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只不过李渊没想到,李世民敢起兵发动政变。
虽然刘武周和宋金刚最后被李世民击败,河东之地重归大唐,但唐朝内部还是出现了隐患。李渊的性格就是一颗隐藏的炸弹,不久的一天,在玄武门轰然爆炸。
[图片19]
玄武门
参考史料
《新唐书》《旧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