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弘仁:归黄山而益奇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来访书画苑 访问量:476 更新时间:2024/1/6 21:58:53

清代初年和尚画家之多,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画家还有弘智、自扃、普荷、七处、珂雪、智舷、诠修、超揆、超弘等人。在一个短时期内,涌现这么多的和尚画家正是政权鼎革时势所造成的。“遗民”和“遗民画家”出现较多的时代,往往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代,如金与北宋、蒙元与南宋的相替。满清替代明王朝亦复如此,所不同的是,除了政权的替代之外,还多了一道衣冠易制,特别是其中严厉的剃发令,这使清初许多知识阶层中的人当“遗民”也不可能,只有遁入空门,从而造成了和尚画家成批的出现。“四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先后削发为僧的;此后,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抉择,都深深影响着这四名僧人画家的艺术生命。

“四僧”的生活颠沛流离,坎坷多折,故作品多表现不平之气,个性鲜明;他们也学习古人,但敢于突破古人成法,而取材直接来自自然,贴近生活,故作品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弘仁:归黄山而益奇形成了“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气概和“境界宽阔,笔墨凝重”的独特风格。

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画迹可寻。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祯七年(1634)创作的《秋山幽居图》扇和明崇祯十二年(1639)创作的《冈陵图》卷,署款均为“江韬”。《冈陵图》共由5位新安画家创作,各自独立成幅。弘仁之作笔法结构参用倪瓒黄公望,秀逸可爱。其时,弘仁于5人中年龄最小,只有30岁,由于他画得过分认真,运笔略显拘谨文弱。

弘仁性格沉静坚忍,当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有许多题画唱和诗坦露他这方面的思想。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固然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与具体的地域背景有密切关系。明代后期,倪瓒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们争相购置其作品,以自标清逸。徽商兴起,将倪瓒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安徽地区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随之在市场走俏。故周亮工《读画录》记载,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

然而弘仁仿倪,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画法为目的,在绘画上弘仁主张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凡晋、唐、宋、元真迹所归,师必谋一见”。师法前贤,却不为法所缚。“唐宋遗留看笔皴,自伤涂抹亦因循。道林爱马无妨道,墨汁何当更累人。”晋僧支道林好蓄马,自云爱其神骏,弘仁藉以说明学习前人笔法应当取其神意而不应在笔墨迹象间。“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主张以天地为师,取倪、黄两家之法,写眼见景物,抒自己胸臆,这就构成了弘仁山水画的基本特色。

同时代画家查士标认为:“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益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弘仁《黄山图》册共60幅,画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山水画之外,弘仁最爱画松树、梅花。所画松纠结盘曲,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亦得意于黄山。他曾自号“梅花古衲”,并遗命友人于其墓侧多种梅。《松梅图》卷和《墨梅图》轴为其画松与梅的代表作品。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画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松与梅冲寒傲雪,高标独立的精神正是弘仁人格的自我写照。

✪内容出自转载,我们致力于精彩内容推送,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专业书画艺术品投资20年,长期收售:郎森、袁晓岑、王晋元、周霖、尚文、姚钟华、周善甫、刘自鸣、廖新学、尚丁、缪嘉惠、刘傳辉,吴稀龄、张烈、袁嘉谷、陈荣昌、周善甫、担当、李承基、杨毓兰、段瑾、刘明、陶薰、赵鹤龄、赵鹤清、李云峰、王铮、李馨奇、钱南园、李仰亭、张文林、钱允湘、张再谨、杨应选、苏万钟、袁昶、孙清士、孙清彦、吴治华、段永源、孙铸、杨琛、李荣封、温聿新、萧士英、方正阳、中峰、过峰、朱昂、赵士麟、孙髯翁、阚祯兆、杨升庵 等云南书画。

电话13618715880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华山南路116号

标签: 弘仁倪瓒黄公望画家山水画黄山

更多文章

  • 清初四画僧之一 弘仁画作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典墨轩书画艺术馆标签:弘仁,倪瓒,顺治,画家,康熙,石涛,朱耷,董其昌,书法作品,日本政治人物,日本国家元首

    弘仁 (1659年作) 西园坐雨图弘仁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时世的艰难、个性的独特和经历的坎坷,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弘仁的山水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将新安画派的走势推到极致,享誉画坛,影响深远。愧不方袍竟学禅弘仁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他少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却很有抱负,

  • 赏画 | 弘仁《幽亭秀木图》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弘仁,幽亭秀木图,倪瓒,水墨,笔法

    弘仁《幽亭秀木图》纸本 立轴 水墨 68x50.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弘仁晚年居住在歙县五明寺时所作。画风为倪瓒的变格,作平远布局,近处坡岸茅亭,亭前后有松杉杂木高耸,略去浅水遥岑,使前景成为独立的主体,加强了山石结构的表现,产生较为平和的亲切感。画上坡石用笔为倪瓒独特的折带皴,若淡若疏,骨力内蕴

  • 弘仁,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弘仁,画派,人间烟火,绘画,山水画

    他的画风疏淡冷寂,一看就是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不问红尘滚滚,他就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他用这种不同的绘画方式来表达着,当时晚明清初的文人圈中所特有的个人主义气质。渐江(1610--1663),又名弘仁。安徽歙县人,新安画派开创人。清初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渐江削发为僧,以示反抗

  • 四画僧之弘仁,取法倪瓒却无含混柔曲糊涂之笔,清寂孤冷不染红尘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倪瓒,弘仁,山水画,黄公望,水墨

    导语:弘仁的山水画开辟了荒疏冷逸的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社会致力于临摹的风气,他的山水画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在线条、笔墨上都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弘仁的山水画中显现一种“静寂”的禅宗审美趣味。他的笔墨没有跳动的笔触和张扬挥洒的墨色,线条蓬松内敛,勾勒皴擦中复勾以刚劲的“实”

  • 弘仁与他的《黄山图册》六十开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国画标签:弘仁,石涛,写生,山水画,黄山图册,书法作品,日本国家元首,日本政治人物

    弘仁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

  • 黄山写生第一人 弘仁|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千万邦标签:弘仁,黄山,写生,空明,梅花,山水画,书法作品,日本政治人物,日本国家元首

    弘仁(1610年—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弘仁是清初四画僧之一。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擅长画山水,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从师萧云从。笔法简练飘逸。笔墨整洁苍劲。好画黄山松石,可以说是黄山写生第一人。弘仁生活在朝

  • 弘仁:独得画禅三昧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弘仁,倪瓒,顺治,康熙,石涛,朱耷

    节寿图弘仁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时世的艰难、个性的独特和经历的坎坷,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弘仁的山水画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将新安画派的走势推到极致,享誉画坛,影响深远。梅花茅屋图愧不方袍竟学禅弘仁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他少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却很有抱负,从小拜汪无涯为师,

  • 百图!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山水美学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最深诠释!

    历史解密编辑:闲适斋标签:石涛,弘仁,髡残,八大山人,董其昌,倪瓒

    古董圈在中国画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家为僧,用水墨丹青留下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记忆,他们就是明初画坛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他们是僧人,也是文人,甚至还蒙受道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融汇着文人习性,禅宗三昧,老庄哲学,在清初画坛各树一帜,其笔下的意境

  • 弘仁:长日静坐空潭,月夜孤啸危岫

    历史解密编辑:坦腹斋标签:弘仁,倪瓒,石涛,水墨,渐江,山水画,日本国家元首,日本政治人物

    弘仁,明末清初山水画家,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武夷山出家为僧,法号弘仁,字渐江,号梅花古衲。与八大山人、髡残、石涛共称“四僧”,是新安画派的开派宗师,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清 弘仁 峭壁竹梅弘仁无疑是清初最富个性的山水画家之一。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简

  • 纪实:孙悟空真的存在吗?我国发现“孙悟空墓”,墓中发现金箍棒

    历史解密编辑:忆丹说文史标签:唐僧,金箍棒,孙悟空,西游记,吴承恩,齐天大圣,观音菩萨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孙悟空的英勇猴子战士。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孙悟空是否真实存在并没有太多思考,因为他只存在于《西游记》这本神奇的古籍中。然而,一位探险家最近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坟墓,引起了众人的猜测和讨论。这座坟墓上刻有一个令人震惊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更令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