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越迷”一起回望历史,徐光启也曾开启大明“小进博”

与“越迷”一起回望历史,徐光启也曾开启大明“小进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上海徐汇 访问量:1662 更新时间:2024/1/15 16:11:20

国人总是一边回望过去,一边走向未来。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火如荼地召开,徐汇“日晖有戏”的空间里开始了一次“进博精神”的溯源和创新诠释。

日前,斜土路街道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越剧讲座。“徐光出生的六十多年前,麦哲伦的船队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徐光启纪念馆策展人冯志浩一下子将在场的观众带到了世界历史的开阔视野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光启与利玛窦将西方科学引进中国,上海在清康熙年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海关。

作为中国第一位引进西方技术的科学家,徐光启为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崇尚实学,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毕生致力于国计民生特别是农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他与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广的番薯种植解决了很多地区的温饱问题。他还根据西方历法标准修订历法,我们天天在用的24小时就来自于徐光启。因此,他被称作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上海人”,由于去世后安葬在徐家汇土山湾西北,徐家汇因此而得名。

右一为童丽君

“相当于四百多年前的,他也在进行一场小型的进博会。”正值第五届进博会举办期间,站在更加开放的上海,上海如意越剧团团长童丽君这样理解徐光启。与徐光启相似,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我小时候还在用粮票,现在已经是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徐光启身上所具有的开拓创新、海纳百川的精神在现在特别有意义。”

今年1月,上海如意越剧团排演的大型原创越剧《海上光启》在上海群众艺术馆星舞台进行了首次试演,好评如潮。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对徐光启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也用现代的内核和越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更加鲜活的人物。

童丽君介绍,无论是在剧本、唱腔设计还是舞美、灯光等设计上,《海上光启》都做出了新的尝试。由于徐光启是一个乐观又脚踏实地的人,主创采用了轻喜剧的戏剧创作手法。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人物或置于田间地头,或立于浩瀚星空之下,人物对话和情节设计也十分接近生活。比如,种红薯这场戏中人物会讨论红薯的吃法等等。

新诠释获得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认可,很多朋友通过公众号留言、朋友圈等途径表达喜爱。让童丽君印象很深是一位妈妈带小朋友去看演出后发出的朋友圈,看到主人公因为治蝗虫忘记了结婚时间,小朋友说徐光启是行动派科学直男。

对于到达现场的越迷来说,这场讲座更是难得的追星场面。越剧团的主演们一开场,台下的“迷弟迷妹”们便拿起手机拍个不停,一段唱罢,还要再来一段。斜土路街道的王阿姨是资深越迷,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听戏、唱戏、演戏,对于如意越剧团演出的剧目更是如数家珍。听完讲座,她对11月9-10日在宛平剧院的正式演出更期待了。

“现在和以前确实是不一样了,以前就喜欢听啊、唱啊,但是看戏的机会毕竟少。现在退休了,街道就安排了包括越剧在内的各种兴趣班,我就经常参加。”王阿姨很感慨。

近年来,斜土路街道打造了“日晖有戏”文化品牌项目,结合戏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内容,打造“戏曲+”跨界体验活动,通过好玩有趣、丰富多元的活动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听戏、学戏、懂戏、唱戏、传戏,感受戏曲之美。这一次的越剧讲座也是一次破圈尝试,希望通过解读徐光启精神和越剧台前幕后的故事为市民带来更好玩的戏曲体验。

记者:王旭、刘晓晶、施昱辰

编辑:杨宜修

校对:潘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标签: 徐光启利玛窦康熙几何原本

更多文章

  • 【舆图人物】徐光启和深藏皇宫的“总星图”

    历史解密编辑:古地图数字博物馆标签:星图,皇帝,火器,明朝,徐光启,汤若望,利玛窦,数学家,天文学家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绘制于我国明朝崇祯七年(1634)七月,木印彩绘纸本,宫裱蓝绫,为屏挂式,由8条幅纵向拼组而成,每幅板框高171.4厘米、宽56.5厘米,拼组完成后全图板框高171.5厘米、宽452厘米,连原裱外沿,则全图高200厘米、宽452厘米。全图主要由两个大图组成,即南赤道所见星图和北赤

  • 世界读书日|来徐家汇书院,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火器,徐光启,汤若望,读书日,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徐家汇书院

    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和徐光启“仰望”同一片浩瀚星空,是怎样的景象?4月22日,《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在徐家汇书院开展。与此同时,“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启幕,同步拉开2023年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徐汇系列活动序幕。此次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适逢世界读书

  • 徐家汇这个“巨型盒子”亮了!由徐光启“题字”的这里竟是→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徐光启,徐家汇,徐汇区,徐汇,图书馆,教堂,军事政策,数学家,军事制度,艺术家

    走过路过徐家汇,你有没有注意到,百年圣依纳爵教堂广场一侧,这个优雅低调、由无数细长翅片包裹的米色盒子?是地铁出口?咖啡馆?美术馆?写字楼?社区中心?是徐汇区图书馆的新家吧!老馆关闭这些年,徐汇居民都盼着它快快建成开放!想听大师讲座。要带孩子来玩。想坐拥景观位看一整天书。听说还有文创市集。好期待!工人

  • 除了460岁的徐光启,这些徐家汇的人和事侬晓得伐?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徐汇标签:徐光启,徐家汇,上海,徐汇,衡山路,徐家汇天主堂

    徐家汇得名于明代大家徐光启。他逝世后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最初称为“徐家厍”,后成为“徐家汇”。提到徐家汇,除了今年已“460岁”的徐光启,还有这些人和事,侬晓得伐?在徐家汇历史上,曾有一位长着一张中国人脸,也有着一颗“中国心”的葡萄牙人——叶肇昌,徐汇中学里的崇思楼出自他之手,今天的徐家汇天主堂是

  • 徐光启:淡泊名利,学贯中西,终生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伟大科学家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徐光启,利玛窦,林则徐,崇祯历书,几何原本,农政全书,国防政策,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

    徐光启:睁眼看世界,中华第一人标题的这个赞誉之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冠在林则徐头上的,但我却觉得不妥,真正我中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非徐光启莫属。但二人的声名现在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林则徐因为一次“虎门销烟”,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这也是鸦片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从此的中华民族进入了半封建半

  • 徐汇举行徐光启逝世390周年祭扫,纪念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祭扫,邹容,纪念,徐汇,火器,徐光启,朱维铮,科学家,数学家,几何原本,中西文化,天文学家,西方学者

    1607年,时年45岁的徐光启与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徐光启成为当之无愧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今年适逢徐光启逝世3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的徐光启墓,

  • 光前启后:近代以来徐光启的“被纪念史”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徐光启,耶稣会士,陆徵祥,晚清,宣扬,纪念,光前启后,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天文学家,军事制度

    晚清以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主导着以上海为中心涵盖江苏、安徽地理范围的天主教江南传教区。传教士在整理教会史时,侧重关注本修会的传教细节和成果,如较为著名的法国耶稣会士高龙鞶(Auguste Colombel)和史式徽(Joseph de la Servière)的同名著作《江南传教史》,

  • 曾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墓地在上海闹市

    历史解密编辑:互联科技咖标签:翻译,火器,徐光启,利玛窦,上海市,几何原本,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历史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朝科学家,虽多次担任官职,却一直热心于实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著有《崇祯历书》《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等。因住宿的酒店离徐光启公园只有200米,清晨时分,与友人前去瞻仰。公园虽小,但很人性化,下图为管理者为晨练的市民提供挂衣服的便民衣服架。石虎、石羊、石

  • 西人发现美洲故事可能源自徐光启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邹祥爱看电影标签:刘恒,刘启,美洲,明朝,徐光启,哥伦布,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玉米、花生、辣椒、南瓜、西红柿都是因为所谓的1492年“哥伦布大航海”发现美洲、然后由西方殖民者给旧中国带来的农作物,从而在明清广泛种植,救活了日益缺粮的大量中国人,并促使清朝中期产生人口大爆炸。西方学界将此称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还诞生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国内学界

  • 徐光启有后人吗,他的第十七代孙女,生了三个姑娘,改变民国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百变大冰标签:民国,明朝,火器,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数学家,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天文学家

    在明朝时期,我国古代的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也都离不开前仆后继的科学家们,比如徐光启,宋应星和方以智等,尤其是徐光启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据历史专家们考证和研究,徐光启在近代有个后裔,她生下了三个女孩,后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的格局。她们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