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光启:淡泊名利,学贯中西,终生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伟大科学家

徐光启:淡泊名利,学贯中西,终生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伟大科学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274 更新时间:2024/1/8 3:03:52

徐光:睁眼看世界,中华第一人

标题的这个赞誉之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冠在林则徐头上的,但我却觉得不妥,真正我中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非徐光启莫属。

但二人的声名现在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林则徐因为一次“虎门销烟”,使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这也是鸦片战争的重要诱因之一,从此的中华民族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史。

反观这徐光启呢?似乎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官方是将其定位在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位置上,邮电部发行的邮票中,将他是同黄道婆李冰贾思勰一起发行的。

将徐光启定位于科学家这并没有错,但他是哪个领域的科学家却是很难界定的,黄道婆的纺织、李冰的都江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他们的功绩都很容易界定,而这徐光启怕要罗列一堆。

可以说徐光启的发现和发明,以及继承和推广之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经常吃的红薯就是托福于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天天查询的历书就是在他手上最后定型的。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进士出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他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71岁时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徐光启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官职最高,科学研究最广之人,而且他还有个特殊身份,他是天主教徒,教名保禄,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典之人,这样的身份可谓是空前绝后,而他还做到了众多儒生梦寐以求的高官,这是否可以说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一种包容。

他的身份的确不能以一个科学家就能包括的,除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及农业专家这些同科学有关的名头外,至少还应该冠以晚明大儒、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这些头衔,也可以说,徐光启是个一等一的全才。

他的家庭在早期也还算很不错的,他的祖父靠经商致富,然而到了父亲手上时便败落了,以至于是务农为生,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抓得还是很紧的,徐光启少年时一直在龙华寺读书,而且19岁便考上了秀才。

可是后来的科举之路却很是不顺,多次乡试不第,只好回乡以教书来养家糊口,并且还要帮家里干农活,为了挣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远赴两广去当家庭教师。

35岁时,徐光启再次参加科考,母亲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粮食为他筹措路费,他挑着行李,走了上百里的路方才到达考场,没奈何还是名落孙山。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发榜前夜,当时的主考官,也是著名学者的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时,看见了徐光启的答卷,不禁拍案叫绝,感叹道:“此名士大儒无疑也!”,遂将列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而他的这篇文章,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成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这真是世事无常啊。

得中举人之后,又隔了七年他才考取进士,所以徐光启曾自嘲是“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但金榜题名也改写了他一直低谷的人生,他入翰林院并被选为庶吉士,按照儒林正常的仕途规律,其前途一片地光明。

然而,徐光启并不是一个热衷功名之人,他参加科举是为了改变困窘的家境,以及跃出低下的社会阶层;所以,在他还埋首那些科考的必读书的同时,就读了很多经世济民的实用书籍,其中当然也包括兵书和科技书籍。

说起徐光启,必须要提一个对他影响最大之人,那就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于近代外国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这传教士的声名在国人心中很是狼藉,他们的传教被视为是文化侵略,是帝国主义武力入侵的急先锋。

对西方传教士于我国的善恶功过就不讨论了,一是复杂,二是见仁见智,根本不可能有定论,在此要说的是,当时的耶稣教会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作为传教士,利玛窦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喜的是,那个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并没有如后来大清王朝对外来文化盲目的排斥,处于一种新奇和接受的境界;所以,利玛窦以其最先进的科技和文明,在中国很快就得以立足,并在明代最高领导层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徐光启在38岁时结识利玛窦后,立即被其渊博的学识所折服,第二年,大明王朝的举人徐光启在南京受洗礼,正式加入了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

他意识到,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国内众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便潜心研究适合于国情的科学技术,决心用这些科技来帮助大明王朝走出困境。

他首先同利玛窦一起,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此之前,国人心目中的“几何”一词,总是带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意,正是在徐光启的开启下,一个带着自然科学含义的“几何”走进了国人的心中,“点”“线”“面”“角”等术语第一次为国人所接受。

后来的他,又借着回乡丁忧之际,编纂整理数学文献,完成了《测量异同》与《勾股义》等科学书籍;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善的数学系统,一些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这类的学术著作,都是很独立的作为另类著作被打入另册而不被世人所重视,而正是自徐光启开始,数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科开始在华夏大地渐次普及,可以说,徐光启是我国数学学科真正的奠基者。

在撰写这些科学著作的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名垂千古之事,即培育番薯,并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文献,所以,他不仅是位数学家,还是位农学家。

可别小看这种植番薯,这东东原产于南美洲,后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这种植物不仅产量大,而且适应力极强,当时被为奇货,“禁不令出境”,万历年间被一位陈姓之人偷带回国,在广东和福建一带种植。

又是徐光启,他敏锐地意识到番薯对我国人多地少实情的缓解作用,托人将其带家乡进行培育并获得成功,他亲力亲为,并创造性地发明了地窖储藏法,他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著书立说,力图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向全国推广。

可惜的是,当时的朝廷已被关内关外的一团乱事弄得是头晕脑胀,整个官僚体制成天党争不断,无人将这项成果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推广,以至于只能在民间自发地进行传播。

有时我在想,如果这项成果能早几年,或者徐光启成功时,官僚机制运转正常,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时,是否就能缓解民众食不果腹的状况,如果真能这样的话,西北的农民也不会在李自成的一呼之下,一呼百应,没有内患,何愁关外那几个满鞑子闹腾,我大明也不会亡国了,是吧。

丁忧期满,徐光启回到朝廷,因其天主教徒的身份受到一些大臣的侧目,他便索性辞职去了天津,在天津他组织开垦了大片盐碱荒地,通过治理盐碱,改进水利灌溉,终于让南方的水稻在天津落户。

并且根据经验,写出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农学专著,所以,可以说徐光启是名副其实的农学家。

长期的农作物实践,也使得徐光启对当时普遍实行的《大统历》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认为现行历法与“天度不合”,遂毛遂自荐,请求重修新历并获得批准。

徐光启首先我国历来的一天12个时辰,以每天24个小时来进行了转换,大胆将西方普遍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移植于中国历法中,从而编制出适合中国的《崇祯历书》,但可惜的是,这一历法在徐光启生前并示得到批准和推广。

他第一次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这对当时中国传统观念上对天地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所绘制的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而他所著之《简平仪说》及《平浑图说》等著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天文学界的地位,所以,他是一位中国少有的天文学奇才。

他为官清廉,在晚明吏治腐败的污潭中,他就如同一股清流,“出污泥而不染”,当他担任吏部尚书,手握官员任命大权之时,门庭若市,多少人向其行贿以求进阶时,史载他是“一概谢却”。

对此,《明史》是有着明确地记载:“盖棺之日,囊无余资”;而野史《罪惟录》则说其为:官邸萧然,敞衣数袭外,止著述手草尘束而已”,去世时,家里除了留下几束书稿外,一点多余的财产也没有。

大名士张溥对居官而贫的他也是赞赏有加,他说道:“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可见他对徐光启的评价之高。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朝廷重臣,面对内外交困的糜烂之局,自是要用自己的一已之长为国家尽一份职责,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挽救大明王朝日益衰弱的糜烂之局;所以,他在竭力推行农政的同时,更是对强兵作了最大的努力,那令满人闻风丧胆的红衣大炮,便是缘自于徐光启的大手笔。

萨尔浒战败后,徐光启上疏请求练兵,并提出要配备西方先进的火器,但却因军费问题而迟迟没有得到落实,于是,徐光启只能自筹资金,利用自己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澳门购买了小部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炮,名为“轰夷大炮”,即后来俗称的红衣大炮。

徐光启积极改造火炮技术,又注重引进西方的火炮,甚至对火炮攻城、步骑炮结合的战术都有研究,他撰写了《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著作,所以,徐光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

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是著名的火器专家,当时正在兵部尚书孙承宗手下受到重用,孙元化仿造徐光启购买的大炮,制作了很多火炮列装了军队,用以协助袁崇焕守宁远城,而袁崇焕正是用这红衣大炮,一炮将努尔哈赤轰成重伤,不治身亡,这就是让大明王朝骄傲了许久的宁远大捷。

可悲的是,朝堂上是党争不断,由于不满阉党魏忠贤的弄权,徐光启选择了退隐,“冠带闲住”,全力著述他的科学巨著《农政全书》,现代之人很难想象,这部60万字的农学巨著,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技术的集大成之作,竟是一位曾经的当朝宰相亲身笔耕而成的。

然而,随着党争的激烈和辽东战局的日趋颓败,他的大弟子孙元化在党争中被冤杀,徐光启倾力相救无果,忧愤中,他不久亦闭上了才华横溢的双目,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红衣大炮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具威力的热兵器,徐光启对此是认真地研习,他希望能造炮保国,一举扭转大明辽东战场上的不利局势,然而,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队,后来却成为满清王朝吊打大明的利刃,也在满人入关后,成为镇压南明和各地反清武装的杀手锏,这大概是徐光启没有想到的吧。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其实也是充满着悲情色彩的,他一生苦读,年逾不惑方中进士;官场险恶,他历嘉靖、万历、天启和崇祯四朝,起起伏伏,于政治上无所作为,其利民救国壮志无以施展;

他虽居次辅之位,但却遇到了一个不没有担当,不愿负任何责任且疑神疑鬼的崇祯皇帝;他厌恶党争,对不顾大明王朝存亡,只顾自己小集团利益的党派之争深恶痛绝,他卓尔不群,不依附任何集团,“生无媚人之骨”,哪怕“言而不用,吾志则尽矣,复何求焉,又何悔焉!”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完整。

他推广番薯,研制高产农作物,养活了很多人,可以说是明代之袁隆平,可惜当时没有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尤其没有推广到西北贫脊之地,使得西北成为焚毁大明王朝之火的燎原之地。

他翻译《几何原本》,为我国数学打下基础,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果然,三百年后,几何成为中学生必学的科目。

他编纂《农政全书》,制定《崇祯历书》,可自己生前却没能看到其面市刊印;他研习火炮,却成为满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位居次辅,却保不住爱徒孙元化的性命;他建议采用的24小时制,直到民国成立后才被颁布实施。

他归葬故乡,又因子孙在此繁衍生息而被叫作徐家汇,可现在这大上海的副中心,却没几人记得这故土是因他的回归而命名的……

虽然在政治上,徐光启的政绩是乏善可陈,因他对中华科学文明的贡献,而被归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行列,但是,他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应该被我们铭记在心的,这要比后世的林则徐或魏源要早了两百年之久。

作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正如现代学者江晓原先生所说:“说这个人是一位科学家是贬低了他,这个人比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都要伟大。”

更多文章

  • 徐汇举行徐光启逝世390周年祭扫,纪念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祭扫,邹容,纪念,徐汇,火器,徐光启,朱维铮,科学家,数学家,几何原本,中西文化,天文学家,西方学者

    1607年,时年45岁的徐光启与西方学者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使徐光启成为当之无愧的“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今年适逢徐光启逝世39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的徐光启墓,

  • 光前启后:近代以来徐光启的“被纪念史”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徐光启,耶稣会士,陆徵祥,晚清,宣扬,纪念,光前启后,国防政策,军事政策,天文学家,军事制度

    晚清以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主导着以上海为中心涵盖江苏、安徽地理范围的天主教江南传教区。传教士在整理教会史时,侧重关注本修会的传教细节和成果,如较为著名的法国耶稣会士高龙鞶(Auguste Colombel)和史式徽(Joseph de la Servière)的同名著作《江南传教史》,

  • 曾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墓地在上海闹市

    历史解密编辑:互联科技咖标签:翻译,火器,徐光启,利玛窦,上海市,几何原本,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历史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朝科学家,虽多次担任官职,却一直热心于实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著有《崇祯历书》《农政全书》,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等。因住宿的酒店离徐光启公园只有200米,清晨时分,与友人前去瞻仰。公园虽小,但很人性化,下图为管理者为晨练的市民提供挂衣服的便民衣服架。石虎、石羊、石

  • 西人发现美洲故事可能源自徐光启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邹祥爱看电影标签:刘恒,刘启,美洲,明朝,徐光启,哥伦布,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玉米、花生、辣椒、南瓜、西红柿都是因为所谓的1492年“哥伦布大航海”发现美洲、然后由西方殖民者给旧中国带来的农作物,从而在明清广泛种植,救活了日益缺粮的大量中国人,并促使清朝中期产生人口大爆炸。西方学界将此称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还诞生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国内学界

  • 徐光启有后人吗,他的第十七代孙女,生了三个姑娘,改变民国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百变大冰标签:民国,明朝,火器,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数学家,崇祯历书,农政全书,天文学家

    在明朝时期,我国古代的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也都离不开前仆后继的科学家们,比如徐光启,宋应星和方以智等,尤其是徐光启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据历史专家们考证和研究,徐光启在近代有个后裔,她生下了三个女孩,后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的格局。她们究竟是谁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徐光启为明朝点燃了希望之火,却被崇祯掐灭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徐光启,崇祯,明朝,清朝,朱元璋

    大明天启七年八月十一,年仅23岁的天启皇帝病死。天启帝没有留下子嗣,他唯一的异母弟、信王朱由检,成为明朝的新一任皇帝,年号崇祯。然而,年仅17岁的崇祯帝,此时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将会成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迎接他的将是17年的煎熬和严峻考验。崇祯登基之初,明朝已经在内忧外患交织下奄奄一息。朝中有权阉魏

  • 徐光启:近代科学先驱,中西会通第一人,差点改变中华文明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人物故事会标签:翻译,火器,明朝,徐光启,利玛窦,数学家,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万历皇帝,中西会通,中华文明,天文学家

    公元1600年,南京,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见。这注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二十岁考中秀才后,为了养家糊口,先后在广东、广西教书,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天文、历法、水利数学著作。公元1593年,徐光启在韶州任教时

  • 汉学家丨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神学,徐光启,利玛窦,魏明德,传教士,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汉学家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专访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中新社记者 崔相光公元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南京相遇,留下了“中西会通”的历史佳话。似乎是为了追随利玛窦的脚步,法国汉学家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1987年来到

  • 药圣李时珍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药圣,医术,李时珍,医学家,化学家,本草纲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生物学家,地理学家

    李时珍乃明代时期的名医,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本草纲目》,这是一本近200万字的巨著,完稿耗时27年。事实上,《本草纲目》李时珍重修前人《本草》而来的,收录有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药方则有11096种,其中3/4为新增。此外,1109幅药图中1081幅为李时珍自行绘制的,可以说,《本草纲

  • 李时珍称:它是男人的“黄金水”,男人婚后要多喝!

    历史解密编辑:鲁晓芙看欧洲标签:sd,明朝,李时珍,flv,医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netease,videolib

    00:3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