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系列故事
民 英
族 雄
“卧龙先生”陈永华
*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一路通,爱国精神如山峰,耀祖荣宗展威风。
在郑成功的众多部下当中,有一位深得郑成功赏识的“当今的卧龙先生”。他辅佐郑成功建功立业。不仅如此,郑成功还把自己的儿子郑经托付给他,郑经后来又把自己的儿子郑克臧交给他教导。这个人就是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陈永华。陈永华为何如此得到郑成功祖孙三代的器重呢?今天的郑成功系列故事,我们来讲讲他与郑成功祖孙三代的故事。
郑成功与陈永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陈永华的父亲。陈永华出生于1634年,是明末清初的泉州府同安县人,祖籍漳州府龙溪县北溪,是现在的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石美村。他的父亲陈鼎是明朝的举人。1648年3月,郑成功攻克同安县,委任陈鼎为同安县教谕。同年8月,清军攻陷同安,陈鼎不愿降清,自缢身亡,只有14岁陈永华逃出城外,数日后,化装成僧人入城,把他父亲的尸体背出去埋葬。《泉州府志》曾把这一事迹,收录在《孝文》当中。这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反清复明的种子。
陈永华安葬好父亲后,就来到了厦门。兵部侍郎王忠孝知道陈永华的才能和品格,在1656年,把他推荐给了郑成功。称他是“经济之才”,当时陈永华只有22岁。
陈永华这个人,平时不善言辞,但是当郑成功和他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他却能够广征博引,侃侃而谈,见解十分独到。郑成功十分高兴,称赞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也。”于是授予陈永华参军的职位。1658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在出征之际,他让陈永华留在厦门,把自己的长子郑经交给他教导。还交代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助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跟他儿子说。
1662年,郑成功去世之后,郑经继承延平王之位,任命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十分信任陈永华,凡军国大事,经常征求陈永华,并请他协助治理和建设台湾。
1664年,郑经率领军队和清军交战失利,退居到铜山岛。刚吃了败仗,人心不稳,加上岛屿区域小又偏僻,没有发展前景,于是很多人都纷纷劝说郑经投降清朝。郑经左右为难,陈永华力排众议,向郑经客观分析了投降后的情况,郑经最后放弃了投降的想法,决定安心固守小岛,并把大事都交给陈永华去处理。
和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相比,陈永华其实更擅长发展经济与教育管理。在台湾的时候他亲自视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整套治理和建设台湾的方案,报经郑经批准后贯彻执行。他复颁郑成功时期实行的屯田制;帮助台湾农民改进耕作方法,兴修水利;发动种植甘蔗煮糖方法;改进晒盐方法;还设保甲制度,维持地方秩序。陈永华还禁止赌博。连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本中也称赞:“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陈永华对台湾经营有方”。
在建设台湾的过程中,陈永华尤其重视教育,他向郑经建议说:“开辟业已就绪,屯垦略有成法,当速建圣庙,立学校。”一开始,郑经并不同意,认为自己刚刚取得王位,还没坐稳。所处地理位置荒僻,人员稀少,完全没有必要发展教育,说此事“姑暂待之将来,慢慢再说。”陈永华却没有放弃,一直和他说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济海外,民风淳朴,如果可以举荐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政事,便可迎上中原地区。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终,郑经被说服同意了,同意建圣庙,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
于是,陈永华为台湾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设立“国子监”,作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高山族各社也设立“小学”。把大陆的一套科举制度推广到台湾。
郑克臧在陈永华的教导之下成长很快,陈永华非常看好郑克臧,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1674年,郑经立长子郑克臧为监国,负责处理政务。陈永华协助女婿总管台湾政务,后来因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1680年6月,陈永华辞去总制和勇卫的职务,退居龙湖岩,一个月之后即抑郁而逝。
台湾人民为纪念开台功臣陈永华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为他“树碑立传”。在台湾,以他的官名和名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台南市北门区,称为“永华里”,高雄内湖乡有“参军社”,台南市有永华路、永华国小、永华村、永华宫。甚至台湾人民还把他供奉为神,在台湾建有供奉陈永华的寺庙和陈永华的神像。2008年,台南市举办郑成功文化节,就有陈永华的信徒,抬着陈永华的神像和神轿前来参加。
不仅是陈永华,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民间也相当盛行,台湾人民把郑成功当成了全台湾的守护神来供奉,并逐步加以神化。下一集,我们讲民间对郑成功的信仰。各位乡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视频:南安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林珍妮
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