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皇城疮痍满目。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带到朱棣面前,“臣自知必死,但手头的账目还没算完,能否宽限三日?”朱棣一愣:“死到临头,还想着工作?”
历史上,夏原吉的知名度不高,但却是大明王朝的重要人物,有着“永乐盛世大账房”之称。
夏原吉到底有多牛,从他的从政时间上就能看出来。大明朝对贪腐的处罚非常苛刻,但凡贪贿60两以上,就要被砍头。
因此官员们经常更换,平均任职时间不足2年。而夏原吉作为户部尚书,长期跟钱打交道,任职长达27年之久。
夏原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勤奋好学,23岁时被地方官推荐,进入京城国子监学习。
后被朱元璋破格提升为户部四川司主事,户部尚书十分欣赏他的学识,加以培养,又升为户部左侍郎。
夏原吉工作十分勤勉,即使在朱棣攻入南京城,要砍他的头时,心里想的依然是,尽快算清战争损失和防御费用。
1402年,朱棣闯进南京城,夏原吉被五花大绑,拉到朱棣面前。他没有跪地求饶,只是说:“请求三天宽限时间。”
朱棣一愣,不解地问:“三天所为何事?”
夏原吉:“我要把账目算清,这样即便有人接手,也不至于乱了头绪。”
朱棣瞬间明白,这是个为了国家,不要命的工作狂。因此起了惜才之心,下令将他释放,并让他继续留在户部任职。
朱棣不仅重用夏原吉,还十分信任他。上朝前,朱棣经常把政事单独和他商讨一番。夏原吉被皇帝如此器重,却从来不张扬。夏原吉不仅满腹才能,还有仁爱之心。
1403年,浙西一带暴雨成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民怨沸腾,朱棣心急如焚。
江浙一带是全国的粮仓,连年水灾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供给,而地方官员却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朱棣派夏原吉这个理财专家到浙江治理水患。治水期间,夏原吉日夜思考,如何更好地消除水患。
在疏浚工程现场,经常会看到一个身穿布衣的官员,徒步往返住所,烈日炎炎下也不例外。
很多人不解,夏原吉:“因为洪水的影响,百姓们都很辛苦,我作为负责疏浚洪灾的官员,又怎能贪图安逸?”
通过实地考察,夏原吉向皇上提出,遵循夏禹治水的方法,导三江入海。
疏通吴淞江下游、连接太湖水系,然后建立水闸,按照汛情变化决定开合闸门。
在朱棣的支持下,他又带着军民分别疏浚了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等地。
终于根治了多年的江浙水患,为后面的“永乐盛世”奠定基础。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夏原吉就是所谓的“爱民”、“乐民”之臣。
作为国家的理财师,夏原吉深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小册子,上面记着全国各地户口、府库、税赋等信息,方便随取随用。
当朱棣问他:“现在我们国家有多少钱?”
夏原吉会立刻作出详尽的解释,朱棣听后,更加确信自己当初的选择。
朱棣在位期间,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豪举。比如,把首都迁往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五次亲征漠北等。
这些壮举,之所以能实现,作为户部尚书的夏原吉功不可没。
紫禁城从前期准备到建成,花了14年时间,动用工匠多达上百万人,耗费的财力难以想象。
《永乐大典》这部巨著有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2000多人从七八千种图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成这部巨著,花了6年时间。
先后六次,派郑和下西洋,每一次航行所需的花费,大概60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造船和修船的钱。
这些项目的开支,都可以用亿万为单位计算,国库居然都应付得过来,这其中的汗马功劳,非夏原吉莫属。
可以说,没有夏原吉,就没有朱棣的永乐盛世。盛世过后的朱棣,一心想要一统漠北,开始连年征战。
起初夏原吉是支持的,但五次过后,夏原吉:“陛下连年出征,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如今军备损失严重,各地灾情不断,又何必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出兵呢?还是请陛下不要再出征了!”
朱棣听后十分恼火,一气之下把他打入诏狱,还抄了他的家。
抄家时发现,夏原吉整座宅子里,只有一些布衣瓦罐,除了御赐之物,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连个下人也没有。
夏原吉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两袖清风,一生清廉。后人称赞他“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砺节似苍松”。
后来朱棣出征,却重病而返,大军到达榆木川时,朱棣病危,对左右的人说:“夏原吉爱我。”说完就驾崩了。
后来,太子朱高炽释放了夏原吉,登基后继续重用他在户部任职,而夏原吉也辅佐他,坐稳了皇帝之位。
夏原吉受到五代帝王重用,实在是千古难遇的奇才,不仅能力出众,为人处世还沉稳低调。
坚守自己的底线,钱从手中过,却始终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
更重要的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不管谁做皇帝,夏原吉只做大臣!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