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门出身生贵气
抗蒙名将竟是浪得虚名?仇鸾的一生到底可否洗白,尚待后人争论。
明朝年间,咸宁侯仇钺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又及时抽身而退。因儿子身患疾病,把爵位传给孙子仇鸾。
这仇鸾小小年纪得了咸宁侯的封号,家中又为他取了小名唤作长生,可见拳拳关爱之心。
又有刚正不阿的兵部尚书彭泽为仇鸾取了大名,时常在官员面前夸赞其子非凡,视如己出一般关照。
在仇鸾成年领职后,他于“大礼议”一事中力挺明世宗,得到明世宗的青睐,统领京城的显武营,迁任两广总兵。
无论让谁怎么看,这都是天之骄子的命格。
凡是在军事上征讨出战选拔总兵,明世宗总是先想到仇鸾,让他挂了威风凛凛的将军印。
不过仇鸾也因此骄纵,以京城子弟和皇恩眷顾的身份自傲,厌烦家乡僻壤人士,又让安远侯柳珣对自己行跪拜,惹来明世宗责备。
这点捧高踩低的傲气也带入了人际交往,仇鸾同权臣严嵩结交,同曾铣为敌,后连累入狱,又以攻击政敌出狱复职。
2、抵御鞑靼孰是非
真正让仇鸾发光发热的,还都是他在抗蒙上的功绩。鞑靼军多次进犯,在大同总兵战死后,仇鸾被派去镇守大同。
鞑靼军是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仇鸾自知难敌鞑靼军,一开战就是死伤无数,手下侯荣为他支了妙招,教他以“开市”为由交好鞑靼。
仇鸾便同鞑靼做了约定:如果不进犯大同,他会促成开市一事,入贡贸易,解决鞑靼年年的物资缺乏问题。
这个约定自然是不能过了明面的,鞑靼同意了仇鸾的条件,越过大同企图直袭京城,以便给明世宗造成压力。
这时候前来救援京城的仇鸾被明世宗认为是忠心勇武,也肯定了他请求开市的奏疏,这件事让仇鸾官拜平虏大将军。
鞑靼来进犯了京师,抗敌的仇鸾漫不经心,他通过拾捡鞑靼士兵冒认了功绩,还纵容手下士兵装扮成鞑靼模样抢夺民财。
在戎事上明世宗愈加偏信仇鸾,朝政都成为了他的“一言堂”,众多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撤职入狱。
3、身后罪名难辞咎
和鞑靼开市通商只会助长他们的实力,简直就是向敌人提供粮食,仇鸾油嘴滑舌,混淆了明世宗的视听,无人敢劝。
同年,明世宗下诏要巩固边防,再征北虏,仇鸾领兵去了。他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他和严嵩反目成仇,正在勾心斗角。
在同敌人作战时,仇鸾不愿出战迎击,其余参将倒是被他派去前线。他为了给自己找理由,既诬陷朱希忠通敌,又诽议赵时春。
这些小把戏都被严嵩当着明世宗的面拆穿,直言仇鸾领兵懈怠无功,明世宗对仇鸾渐渐失去信任。
在局势一边倒的情况下,仇鸾因背部生疽养病在家。而明世宗把对付鞑靼的领将换了他人,不再信任仇鸾。
由内阁大学士徐阶起头,上书仇鸾通敌。在明世宗派出的锦衣卫调查下,证据确凿,令他又惊又怒,终是信了。
可惜这时仇鸾已经因背疽去世,明世宗也只有拿他的尸体来泄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