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传奇故事#
都知道大平原上没有山,怪也不怪,在冀南大平原的一个所在,楞是矗突起一座土山,当地老百姓唤作小梁山。
老年间这小梁山上有座活泉寺,寺里住着一群剃度受戒的和尚。常言说“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僧”。可这一年,活泉寺里的和尚们,不但饿得一挂肠子闲着半挂,而且连凉水都快喝不上了。怎么回事呢?不怨天不怨地,也不怨和尚们命不济,就怨为首的三个和尚懒。
大和尚慧济,在庙里出家年头最长,年岁也最老,他常说:“吃姜还是老的辣,香火总是老庙多,甭提别的,就凭我的脑袋比你们早秃几年,你们就得侍奉我!”
二和尚慧能,出家前中过举人,后攻考进士屡试不第,一赌气就出家当了和尚。但他总觉得自己有学识,爱卖弄一些别人听不懂的经文,常借此讥笑别的和尚土瘪,摇头晃脑哼哼哪啷,一天到晚光见动嘴不见动手。
三和尚慧灵,是个看破红尘胡吃闷睡的混天派,什么也不在乎,又什么也不琢磨,他常常自言自语地念叨:“这一辈子我什么也不纳闷,就纳闷挨着女人睡觉是不是还这么沾枕头就呼噜着?”
上梁不正下梁歪,这里的小和尚们也是大懒支小懒,一支一个白瞪眼。正是“一个和尚担水吃,俩和尚抬水吃,屎克郎撵知了,和尚无水吃”。小和尚们个个也一个比一个懒起来。
这三人就训斥小和尚们说:你们能和我们比吗?我们是活佛……”小和尚们无奈,便暗地儿里称他仨为“懒活佛”。
这一天,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来到小梁山下,他信步移足,沿着蜿蜒蹊径拾级而上,一边收集标本、记载资料,一边游玩观赏。渴饮活泉水,饥食囊中米。正玩得尽兴,猛一抬头发发现了活泉寺,但既无诵经声,也无木鱼响,偌大一片寺院,僻静的如荒村野庙。
热爱祖国山河的徐霞客,决心进去弄个究竟。徐霞客未进寺门,先见异常:半敞半开的朱红大门布满了尘垢,上面蛛网罗布,鸟屎斑斑,令人生厌。
忽然,殿后响起一阵刺耳的叫骂吵闹声,徐霞客赶忙进得门来,只见三个污眼垢面的和尚,正为一只化缘钵扭扯在一起,你夺我拽,互不相让,难解难分,如同争夺一块天罡牌。
徐霞客不由咳嗽一声,其中一个身宽体胖,肥头大耳的老和尚这才发现了他。他见来人气度不俗,便赶紧松开了架式,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施主来到本刹,老衲有失迎接,罪过!罪过!请问施主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徐霞客一一作了回答。说话间,慧能和尚也手捻佛珠,高呼佛号,迎了过来。而那个年纪最小的慧灵和尚,却趁机捧起化缘钵,一口气将钵中之水喝了个一干二净,顺手又在嘴角一抹,脸上留下一片泥痕。徐霞客问道:“动问各位,此山缺水吗?”
老和尚慧济答道:“不不不,泉眼水井,山下便有。”徐霞客大为不解:“既然如此,为何竟为一钵清水而吵闹扭打呢?”
慧济和尚沉下了四方大脸,厚眼皮朝身旁两个和尚一瞭,拖着长音严肃地说:“老衲法号慧济,来活泉寺已有十五年之久。当初,老衲一人操办法事,打扫殿堂内外,擦拭佛祖金身,无一疏漏之处。至于这饮用之水嘛,暇时下山挑来,方便的很,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唉!十年之前,慧能来寺,老衲本想把挑水做饭、打扫殿堂等闲杂事体交给他做。他却攀着与我同做,无奈,我只好迁就于他。再后来,又添了这个小慧灵。你想,老衲这时已是本寺住持,无量方丈,调度一下寺内事体也就是了,还能再干这些具体的琐碎小事吗?”
“哼!倚老卖老!”慧能不满地撇了撇嘴,白了慧济和尚一眼。
“放肆!你这个无礼的东西。”慧济生气地瞪了两个和尚一眼,又转向徐霞客,接着说:“对寺中的事体,这两个不肖之徒,推三阻四,处处溜边,什么也不想干。就是这吃用之水,也都是那些善男信女,偶尔挑上一担。这不,今天只剩下最后一钵,他们还来与老衲抢喝。”
徐霞客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几个佛门弟子,竟然如此粗俗懒惰成性,好端端的活泉寺,竟连一钵饮用之水都没人去取。这真是佛地转门之大不幸啊!”
一听这话,本来互相怨恨的三个和尚,“刷——”扭过头来,一齐盯往徐霞客。
慧济和尚出口不逊:“徐施主,你头无戒疤,身无袈裟,区区凡夫俗子,竟敢教训我们佛门圣僧,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徐霞客冷冷一笑:“我虽不剃度胜剃度,面目非僧强似僧。至于罪过嘛,有罪逃不了,无罪贴不成,佛祖在天有灵,日后自会分晓。”
“你……你到底是干什么的?”
“我嘛?身在红尘内,心在五行中,专查空门不平事,单访佛门懒惰虫。”三个和尚互相看了一眼,不由怔了片刻。
徐霞客见他们不吵了,便也不理会他们,走出佛殿自己挑起柏木筲,到山下泉边担了水,又清扫殿堂、擦拭佛身。这样,他在活泉寺内住了几日,每天他还起早领着小和尚撞钟,撞完钟后,又做笔记又读书。
仨大和尚虽然心中纳闷,但正乐得有人替自己干活,倒落得轻闲。这样过了数日,忽一日,八卦山灵隐寺的水灯老法师要来活泉寺视听念经。消息传来,全寺一阵紧张。
懒活佛平时很少念经,如水灯考问起来怎么对答,三人便互相推让起来。徐霞客在一旁听得清楚,便自告奋勇,愿意代答。懒活佛正求之不得,便给徐霞客剃去头发。穿上袈裟,看他那文诌诌的样子,真象寺里的一个僧人呢。
慧能捅了捅慧济,悄声道:“师傅,盯紧些。假如是个骗子,来寻咱们开心,就把他扔下山去。”
这天水灯来考,劈头便问徐霞客:“你说身在红尘内,心在五行中,五行是什么意思?”
徐霞客微微一笑,说:“五行嘛,佛典中所指,乃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是也。我佛的真意,就是要天下之人以善为本,以勤为旨。”
慧济和慧能一怔。慧灵却表现出一付迷惑不解的神色,不知徐霞客说的究竟对,还是不对。
水灯接着问道:“你学的什么经?”“大般若经。”
“哈哈哈。”慧济老僧没等徐霞客的话音落地,就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徐施主,说了半天,咱们所奉,并非同一佛门啊。你学大般若经,我们师徒学的是心经。般若与心经,风马牛不相及啊。”
徐霞客问:“心经的宗旨是什么呢?”
“本经的宗旨,在于说明以般若观察宇宙,说明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
“那么,般若经呢?”
“般若经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呵呵呵,”徐霞客忍俊不禁,也笑了起来。他不无嘲讽地说:“老方丈,你的见闻不浅呀?你可曾知道,心经的名称,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般若经,也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一部分。本经由若干部类重要经典汇编而成,唐代高僧玄奘译出,共计六百余卷。此经的主旨,在于阐述宇宙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后世也称为空经。”
一番话,说得慧济、慧能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措,慧济抬起脏手,擦了擦额角的汗珠,悄悄问水灯:“对了吗?”
水灯似是而非地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说:“好象不错,好象不错。”说着告辞走了。
送走水灯法师,徐霞客正言敛色对慧济老僧道:“你身为方丈,竟连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都不懂,还怎么能管教弟子,传播佛理、劝善于世呢?”慧济羞愧地低下了头。
徐霞客又转向慧灵:“你小小年纪,读过诗书,颇有才学,但你有才不为济世,反而以此挟人,这就背离佛经善道,误入歧途了。”慧灵小僧手抚戒疤,面有愧色。徐霞客本想对他再教训几句,但看他这无地自容的样子,就把要说的话咽了回去。
众僧见徐霞客博学多才,谈吐不俗,寥寥数语,一座皆惊。仨活佛也都心悦诚服,深悔不已。徐霞客又言传身教,他与众僧一起汲水,煮饭、续焚香火,释典疏义,诵读经文,使这三个僧人对他更加钦佩,不由合掌念道:“善哉,阿弥陀佛!”决心以勤为本,精心佛事,以求正果。
后来,活泉寺真的变了样:早闻罄钟响,晚闻鼓乐鸣,一年四季香烟缭绕,一派活跃景象。
每天不断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欢此类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或者点赞收藏;您还可以长按点赞,这样就可以强力推荐此文。
多谢观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