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明代后期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除了李时珍、徐光启之外,还出现了一位用毕生精力考察研究祖国山川的伟大地理学家,他就是被称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志在四方,自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游太湖开始,到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从云南抱病回家为止,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写出了一部近七十万字、震惊于世的游记巨著《徐霞客游记》。他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录下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徐霞客游记》开辟了中国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更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在旅途中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广南县城(县文旅局提供)
广南县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徐霞客的游记里,也有关于广南县的描述。
《徐霞客游记·盘江考》中记载:“盖此丛矗怪峰,西南始此,而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此又其西南之极也。已而至罗平,询土人盘江曲折,始知江自广西府(今云南省泸西县)流入师宗界,即出罗平东南隅罗庄山外,抵巴旦彝寨,会江底河;寨去罗平东南二百里,江东即广南府境。”这是徐霞客在游记中概述广南府的地理方位。他还记录了从云南至广西百色的水道航运:“又东北经巴泽、河格、巴吉、兴隆、那贡,至霸楼,为霸楼江;六处地名,俱粤西安隆(今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安龙县)长官司地。今安隆无土官,俱为广南、泗城(今百色市凌云县)所占。遂入泗城境之八蜡、者香,于是为右江。再下,又有广南富州(今云南省富宁县)之水,自者格经泗城之葛阆、历里来合,而下田州(今百色市田阳区)云。”
遗憾的是,徐霞客一路向东南前行,准备游访“滇东南重镇”广南府时,发生了贵州安隆土司与广南土司的纷争,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绕道前往广西。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中记载:“安隆土司之纷争于岑、侬。岑为广西泗城(今百色市凌云县),侬为广南府(今云南省广南县)。今广南势大,安隆之地,为占去八九矣。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第势为所压,生死惟命耳,非真有恋主思旧之心,牢不可破也。其所以乐于反侧者,不过是遗孽煽动……”
清代广南府全图(资料图)
清朝时,广南府在政治上依然实行“土流兼治”,广南土司的势力仍然很大。随着清朝中央政权的不断巩固,流官势力随之加强,流官知府也亲临广南执政,于广南、富州等地设立汛卡,派兵屯守。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广南侬氏土司侬绍周与广西泗城州岑氏土司为争夺领地而发生纷争,厮杀多年,侬土司占据了上林长官司(今广西西林县、田林县大部分),11甲辖地划归广南府管辖,只剩1甲归泗城州;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复归广西。《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记载:“自安隆无土官,泗城代署,广南以兵争之,据其大半,道路不能,实由于此……临安府(今红河州建水县)之东,由阿迷州(今红河州开远市)、维摩州(今文山州砚山县维摩乡)本州昔置干沟、倒马坡、石天井、阿九、抹甲等哨,东通广南。每哨拨陆凉卫百户一员、军兵十五名、民兵十五名把守。后州治湮没,哨悉废弛。抵广南富州(今富宁),入广西归顺、下雷,而出驮伏,下南宁。”
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清政府开始在云南推行“江内宜流不宜土”的政策,在云南内地废除土司之多,新设流官之众,涉及地区和民族之广,都是历史上未有的。自此,受流官的多方遏制,广南侬氏土司的权力逐渐下降。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广南府添设宝宁县;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云南巡抚张允随曾奏“广南府所设之宝宁县既与同知同住府城,共管地方,凡命盗案件,请令宝宁县移令土同知一体查缉。限满无获,将知县与土同知一并揭参……”于是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由流官充任。因广南地处僻壤,流官知府多据省垣,或避瘴临安(今云南省建水县),亲临者极少;土同知由侬氏世袭,管理有关广南各少数民族之行政、狱诉、贡赋等。为此,自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广南府以及之后的宝宁县,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止,封建王朝在广南共任命流官230任,其中,知府99任,知县、县佐、县长131任。
作者:兰天明(来源:文山日报)
编辑:吴小梅
校对:陈家媛
责任编辑:李敏
主编:刘飞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也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或原刊载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或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