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李时珍将一枚小刀藏在椅子里,再铺上面粉,告诉贵妃:“提起裙子,用力坐!”。果然,贵妃刚一坐上去,就“啊”的一声跳了起来,小刀划破了她的皮肤。
李时珍如此大胆,也是迫不得已。
1558年,嘉靖帝下旨,遍寻天下名医,充实太医院。楚王一听,忙举荐李时珍入宫。
李时珍打心底高兴!一来,亲近皇帝,才有望重修《本草》;二来,入职太医院,才能饱览皇家藏书。
可他不知道,这一行凶多吉少!
太医院院史李鹤年,早将他视为眼中钉,不但不分派官职,还将他重修《本草》的呈请,扔进了公文篓里。
李时珍每次询问,李鹤年都呵斥道,“擅动古人经典,该死!”
李时珍一肚子委屈,只好每天到书库去,阅读、抄录,等待时机。
恰逢此时,穆宗的新宠李贵妃,得了苦不堪言的怪病,整天哭哭啼啼。
李鹤年一看,这有何难?便依据《本草》,开了剂“败毒散”,谁知一点用也没有。
他一咬牙,又开了剂“仙方活命饮”,不料,症状更重了!
贵妃又急又气,竟要寻死觅活,穆宗勃然大怒,指着李鹤年的鼻子大骂,“找不到名医,砍了你!”
李鹤年哆哆嗦嗦回去,想了一夜,决定让李时珍出马。若治不好,正好借刀杀人!
李鹤年打的好算盘,可惜,李时珍不是一般人。
他请来李贵妃的贴身侍女,掏出一根丝带,让她丈量贵妃的身高和臀围,不得有丝毫偏差。
之后,他根据“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方法,制作了一把铺面粉、带围子的板椅,围子的形状,按照贵妃臀围比例制作。
随后,他请贵妃坐了片刻,又背过身去,在凹陷处埋了把两头尖、一寸长的小刀。
一切就绪,他叩头道,“娘娘,请提起裙子,用力坐!”
李贵妃觉得有趣,一屁股坐下去,突然“啊”一声,尖叫着跳起来,锐利的小刀划破了皮肤……
穆宗惊呆了,抬脚就要踢,李贵妃突然兴奋地说,“脓包落了!”
原来,贵妃臀部生了疽痈,非开刀不可,可谁敢啊?李鹤年心肠歹毒,便想让李时珍当替死鬼,不料,他竟用一把椅子,破解了难题!
贵妃十分开心,提议重用李时珍,穆宗也觉得有理,谁知,李鹤年又从中作梗。
他买通穆宗的太监,进谗言道,“李时珍的父亲李闻言,与陶仲文交往频繁,应当处死!”
这一招,实在阴险!
要知道,穆宗对方士,简直恨到了骨子里。他父亲嘉靖,就是吃了方士陶仲文的丹药,才被毒死的。
如此一来,李时珍就算有通天的本领,也休想翻起浪花。
可穆宗想了半天,还是舍不得这个人才,既不封赏,也不处罚,让他当了个普通御医,专门侍候皇帝和后妃。
李时珍之所以能想到这办法来治病,一是因为他医术高明,二是他善于思考。
活人看死
那天,李时珍坐诊时,一个年轻人捂着肚子来看病。他观察了一会年轻人说:你还有3个时辰的寿命。”年轻人听他这么说,怒骂:“我不过就是肚子痛,怎么就活不成?什么庸医就知道吓唬病人!”
说完,一边骂一边走出去。
这里围满了病人,大家也都不信:“我刚看他从柜台上跳过来,这么健壮的年轻人人,咋就说活不成了呢?”
众人表示质疑,很多人觉得这个大夫不靠谱,就都离开了。
转眼间,李时珍的医馆前,变得门可罗雀。
有人说了:“我认识那个年轻人,他是一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同行是冤家,莫不是过来砸场子的?”
有人接话了:“不像,是李郎中自己说他活不久,难道他自己砸自己的场子?”
李时珍没做解释,只是眼神忧愁,为那个年轻人惋惜。
没过多久,那个药店老板家,就传出办丧事的唢呐声,那个年轻人回家后,竟真的没活过三个时辰。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小伙子吃得太饱,原本腹痛只是消化不良,但是他性子急躁,直接从高高的柜台上,飞身跳了进来,一个寸劲儿,扯断了肠子。
他只以为腹痛加剧,是寻常小事而已,却不知气血翻涌之下,更是加剧了内脏受损,这时候已经回天乏术。
人们这才知道,李时珍果然医术高超,在人未发病之前就看出端倪,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食物中毒
一天,李时珍刚从“赵老伯”家回来,却不想“赵老伯”儿子连哭带嚎,破门而入:“我爹听你的话,吃了生姜乌鳢鱼,就口吐白沫,你赔我爹命来!”拽着李时珍就往外跑。
此时,李时珍也慌了神,恰巧李父出诊回来,两人就如遇到了救星。
“赵老伯”儿子也不闹了,撒开李时珍倒地便拜,哭着哀求:“李大叔,快去救救我爹吧,他快不行了。”
李父名叫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郎中,深受百姓信服。他一把拉起年轻人:“莫哭,你爹到底吃了什么?”
年轻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急急将事情讲了一遍。
原来,一大早他就来请李言闻,没想到李言闻出诊,店内只有李时珍在坐堂。
年轻人也顾不了那么多,拉上李时珍就去给他爹看病。
经过一番诊断,李时珍断定他是伤风。
于是,他开了一些药,并嘱咐煎一些生姜水喝,捂好被子发发汗,这病才容易好。
怎料,“赵老伯”爱吃鱼,这一病儿子孝顺,竟买来几条乌鳢鱼,给老爹补身子。
当李时珍转身要走时,年轻人殷切地问:“李郎中,我用生姜水炖煮乌鳢鱼,可行?”
李时珍一想,这两者都是吃食,医书中并没有禁忌,他便笑着回答:“自然可以,只要能够发汗就行。”
随后,一家人见“赵老伯”并无大碍,欢天喜地将李时珍送出门外,转身就忙活着给“赵老伯”加菜。
没想到,几口鱼肉下肚,“赵老伯”脸色就变得惨白,不一会儿功夫,舌头打结,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这一下,可把一家人吓坏了,“赵老伯”儿子悲愤交加,哀嚎着冲出门外,找李时珍算账,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李言闻一听“生姜乌鳢鱼”,大叫:“不好!”
他迅速从药柜里,挑拣出几味草药:“快走,应该还来得及!”
年轻人一听“有救”,背起李言闻撒腿就跑,李时珍也撩起袍子,三步并作两步,紧随其后。
到了病人家中,只见“赵老伯”双目紧闭,脸色已经转为铁青,李言闻连忙挽起袖子,亲自将草药煎煮成汁,灌入“赵老伯”口中。
不多时,“赵老伯”轻咳一声,连鱼带肉“哇”一口,吐出一大口乌血,幽幽醒转过来。
“爹!爹!你可算活过来了”年轻人扑到床前,抱着“赵老伯”喜极而泣。
突然,他又想到了什么,连忙转过身来,给李言闻磕头:“大人不记小人过,适才是小人鲁莽,还请恩公原谅。”
李言闻连忙扶起年轻人,拉起儿子与“赵老伯”一家告别。
此时,李时珍才松了一口气,虔诚地跟父亲请教。
原来“生姜”与“乌鳢鱼”同食,会产生毒素。今日若非父亲及时赶到,恐怕会酿成大祸!
“可是,这两者本身就是吃食,怎么会产生毒素?医书中从未提及。”李时珍不解地问。
父亲告诉他,食物也有相生相克,医书的确并无记载,这全凭经验得来。
李时珍下定决心:我要将这些经验收录成册,避免惨剧再次发生,从而惠及后人。
吃灯花
有一次,富顺王的儿子10岁。奇怪的是,每到夜晚,家里掌灯时,这孩子就大哭大闹,非要吃一种“怪”东西,竟然是蜡烛燃尽后的灯芯、灯花。
每当点起蜡烛,他就盯着蜡烛哭闹,非要把灯花吃到嘴里才罢休。
为了这病,富顺王请遍名医,但医生看完后,都摇摇头,表示没见过这种病,没法治。也有些郎中,开了几副药,可都不见效。
富顺王又打听到李时珍医术高超,特意将他请来。
李时珍看到孩子吃灯花的一幕,心里有了底。因为他以往诊治过的病人中,也有过类似的病例,后经他仔细研究,发现这种喜欢吃灯花的怪病,其实是由于肚子里的寄生虫引起的。
于是,李时珍让孩子躺在床上,摸了摸他的腹部,又附耳听了一会儿,然后起身说道:“这孩子的肚子里有虫子,他患的是钩虫病。”在场的人一听,立马紧张起来。
李时珍安慰道:“只需要服用一些杀虫的药。”
服药后,孩子病情果然大有好转,没几天就治愈了。
李时珍的故事告诉我们,一要有扎实的行业基本功,二要善于思考,三要虚心求教,因为学无止境。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方法总比办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