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116 更新时间:2023/12/5 0:25:06

因为僧格林沁死后,清朝廷就没有人能够牵制以湘军为首的汉人武装了。

僧格林沁的人生很有趣,他虽然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蒙古家庭,但身上流淌着的“黄金血脉”,却让僧格林沁成为了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看似八杆子打不着边的关系,总能在恰当的时候让人改变命运,僧格林沁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索特纳木多布济乃是科尔沁第十代扎萨克多罗郡王,但要说这个蒙古郡王在大清的含量很重,那就是吹捧过度了,扎克萨郡王本身就是大清朝廷给蒙古册封的众多郡王之一,事实上看作是一个蒙古部落的首领,这就合适了,所以索特纳木多布济本身的地位,并不是太高的。

但索特纳木多布济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大清的“驸马”,他迎娶了嘉庆帝的三女“庄敬和硕公主”,所以他的身份因此要比一般的蒙古郡王、亲王显贵。

而索特纳木多布济夫妇多年都没有生下儿子,嘉庆十六年庄敬公主去世后,索特纳木多布济也没有能够生下儿子,于是作为小舅子(道光帝是庄敬公主的弟弟),道光帝亲自帮助姐夫在科尔沁左翼寻找一个“嗣子”,虽然索特纳木多布济自己没儿子,可他的家族庞大,就这样,一表人才的僧格林沁就被选中了。

对于僧格林沁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在僧格林沁能够改变命运,走上显贵的道路。

坏在僧格林沁以后要祭拜索特纳木多布济,而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布和德力格尔。

公主无出,宣宗为选於族众,见僧林格沁仪表非常,立为嗣。——《清史稿》

假如僧格林沁只是因为身上流着黄金血脉,然后被一个扎萨克郡王选中当继承人,这件事情单独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事实上在蒙古的大小部落中,这种选嗣继承的情况很常有,但僧格林沁的命运里还有一份羁绊,那就是道光帝。

因为僧格林沁运气很好,他的嗣母乃是嘉庆的女儿庄敬公主,一个曾经的蒙古放羊娃,竟然成为了嘉庆帝的外孙,任何身份的迁跃,都是需要漫长时间积累的,但僧格林沁不用,他是天生的幸运儿。

或许索特纳木多布济本就病重了,嗣子选了还没多久他便去世了,僧格林沁在1825年继承扎萨克郡王的爵位,这一年,他十四岁,他的身份除了是科尔沁第十一任扎萨克郡王以外,还是道光帝的外甥,因为这个身份,僧格林沁直接到达了权力的中心,这一年的十二月,道光帝封他为御前行走。

当年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也是这么被火速提拔的,但当时傅恒年纪比起僧格林沁要大很多,最重要的是,傅恒本来就是富察氏家族的亲嗣血脉,而僧格林沁一个继嗣血脉能获得和傅恒等人同等的待遇,一时之间还是引起很多舆论的。

而锻炼一个人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置身于舆论和冷眼的锻打中,久而久之,自会成为人才。

道光八年,刚满十八岁的僧格林沁因为对科尔沁流民良好的管理,被当时的盛京将军爱新觉罗·奕颢上奏称赞,这份上奏说明了很多东西,一是年轻的僧格林沁确实有了不俗的能力,二是僧格林沁也获得了满清上层贵族的看重,这对一个蒙古郡王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又过了四年,僧格林沁被道光帝任命管理火器营,这是僧格林沁首次接触大清的军事,而道光帝对这个“便宜外甥”显然非常重视,或许是看重僧格林沁背景不深的特点,决心好好培养僧格林沁,将其打造成清朝的“霍去病”,道光十四年二月,僧格林沁接管皇帝亲卫“善扑营”,这个善扑营是当年康熙擒获鳌拜所设立的亲卫营,可以说在大清地位非常高。

道光十四年七月,二十三年岁的僧格林沁正式成为正一品大臣,担任正白旗领侍卫大臣兼正蓝旗蒙古都统,不久后,正白旗蒙古都统爱新觉罗·乌尔恭阿因为病退,道光帝又安排僧格林沁接管蒙古正白旗,自此开始,僧格林沁在朝中的话语权就不亚于一些老臣了,而僧格林沁的能力也不俗,在道光帝连番“加持”下,还游刃有余。

之所以道光帝会如此看重僧格林沁,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满清八旗战斗力衰弱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自雍正时期和准噶尔的“和通泊之战”以来,满清核心的八旗就一直在军备上懈怠,乾隆三令五申强化八旗军事演练,到头来也是于事无补,而嘉庆登基之初的白莲教起义,八旗荒唐的战斗力让朝廷惶恐不已。

白莲教起义打了多久,满清八旗的脸就丢了多久,而满清八旗衰落的同时,蒙古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比重不断上升,所以道光帝才会以僧格林沁为纽带,打造一个新的军事新星,最起码僧格林沁是方便道光帝掌握在手中的。

年轻的僧格林沁练兵很有一套,蒙古民族的天性,让僧格林沁对骑兵的战术很是精通,而僧格林沁的战斗思想也很先进,他对于火器也是大量应用,所以僧格林沁的崛起,本质就是大清军事的一次转折点。

道光二十一年,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就安排僧格林沁带着三千蒙古精兵随时预防英国侵略者,这是道光给自己留的一道保险,所幸到战争结束都没有用上。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驾崩,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三十九岁了,不管是能力还是体力都达到了一个巅峰期,所以道光帝让僧格林沁和另外九位大臣担任咸丰帝的“顾命大臣”,当年蒙古科尔沁草原上那一个普通的放羊娃,如今也因为命运走到了常人无法触及的地步。

而僧格林沁真正的“高光时刻”,就在1853年,这一年,太平天国在南方点起焰火,迅速烧向中原大地。

太平天国崛起,是以踩着满清八旗的方式宣告的,在战争一开始,满清的精锐就以一种一边倒的溃败来告诉世人,他们很弱,太平军很强。

副将伊克坦布、都统乌兰泰在广西相继落败,并且身死,而在南方稳定了局势后,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执意拿下南京城,一路东进中,又有大量的清军落败,江南提督福珠洪阿战死城中,此时的清朝廷早已经手忙脚乱,该派谁才能彻底遏制住这群太平军?

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官员们提出了就地练兵,以湖南团练因地制宜,率先控制住南方的颓势,咸丰帝面对这些提议都通通给予准许,死马当作活马医。

另一方面,咸丰帝也更加注重蒙古骑兵的介入,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僧格林沁,1853年,杨秀清多线作战,甚至还开了北伐,他让洪秀全下令,让李开芳、林凤祥率领两万精锐直取北京,而杨秀清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漏洞很多的,更何况北京有着大清王朝最核心的防护力量。

当太平天国北伐的消息传来,僧格林沁这张底牌就得用上了,咸丰三年五月,僧格林沁被咸丰任命接管京城巡防,并且率领京城地区的满蒙精锐开始练兵布置,为的就是抵挡来势汹汹的太平天国军,此时的太平天国风头太盛,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

太平军北伐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因为经过河南这块中原宝地,所以李开芳和林凤祥又补充了大量的生员力量,到了八月份,就已经打到了北京周围,而僧格林沁此时背负着整个大清朝廷的重望,所幸的是,僧格林沁没有掉链子,在天津重创了北伐军,宣告太平天国北伐的失利。

但太平天国军不是输了一次两次就能扑灭的,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不管是在城市里的巷战,还是在平原上的对拼,僧格林沁和太平军来来回回打了数百次大小战役,1855年,僧格林沁先后擒获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太平军最高的两个领军人物相继落网,北伐宣布失败,太平天国成就了僧格林沁。

林凤祥、李开芳为粤匪悍党,狡狠善战,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数殄灭,无一漏网,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内。——《清史稿》

因为挫败太平军,僧格林沁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地位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湘军曾国藩也崛起,两人合称“南曾北僧”,这个称谓在当时乃是大清的“救星”,毕竟没有人可以遏制住太平天国,唯有这两人有过大规模胜利的战绩。

同样的,清朝廷更亲近僧格林沁,因为僧格林沁就是咸丰心中的“霍去病”,这是亲戚,是道光一步步培养起来的,而曾国藩则不同,他本就是汉人,而且还是迫于无奈才给他放开的人、钱、权,假如太平天国被平定了,如果处理曾国藩的湘军,这又是一个大麻烦。

所以在一开始,僧格林沁和曾国藩所代表的不同集团,就注定了两人的立场不同,僧格林沁崛起是大清军事的崛起,曾国藩的崛起,是大清军事衰落的一个侧面证明。

但不管怎么说,湘军在太平天国之乱中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北方的僧格林沁则是因为保守防御,并没有参与对太平天国更深的剿灭。

而僧格林沁的人生也在“大沽口战役”中走向了另一个层次。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

作为主战派,僧格林沁十分反对不平等条约的落款,但清廷的息事宁人态度让僧格林沁无可奈何。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侵略者依旧没有放弃对大清的军事入侵,于是爆发了“大沽口战役”,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带领的数万清军以火炮、鸟枪重创英国侵略者,英军伤亡人数近乎1500人,除此之外,战舰还被打沉了六艘,英军海军司令也身受重伤,僧格林沁因此成为了“国际人物”。

因为击败英军,在很多人看来,比起击败太平军的含量要高得多。

有时候,声望就是在战斗中积累的,僧格林沁作为一个内战、外战都在行的人,乃是晚清军事崛起的一个标志。

但好景不长,在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则表现得非常狼狈,不仅大败,还率先逃走,这个行为让他在朝廷中落下话柄,不久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英法联军的疯狂行为,被朝廷认为是僧格林沁“激怒”了侵略者导致的,所以僧格林沁被削去了郡王爵位。

削爵归削爵,咸丰的表现也只是做做样子平息众怒,再怎么怪僧格林沁,却又有谁能取代僧格林沁?

所以不久后,山东的捻军作乱,僧格林沁再度被恢复爵位,披甲奔赴山东。

1862年,僧格林沁手握直隶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五省的兵马,而且还有最精锐的蒙古骑兵,成为了大清官方军事第一人,这既是对捻军的一种直视,也是对汉人军阀的震慑。

可僧格林沁太“忙”了,大清内忧外患太严重,他救火也来不及,1865年,意外终于发生了。

1865年四月,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的高楼寨被捻军包围,这一次包围终结了僧格林沁的生命,他的一生经历过多次围困,但这一次围困他却走不出来了,僧格林沁在山东被捻军杀害的消息传回朝廷,引起朝廷震动,所幸咸丰早已经驾崩,不然都可能被这个消息吓到驾崩。

僧格林沁的重要性对于咸丰而言是很清晰的,年幼的同治皇帝不会懂而已,在僧格林沁去世后,平定捻军的事宜只能交给汉人大臣,后来左宗棠担此大任,可清朝廷无时不刻都在提心吊胆之中。

他们很害怕,没有了僧格林沁,如果这群汉人军阀造反该如何是好。

事实上,僧格林沁的死,确实让大清朝廷在随后的数十年余晖里失去了军事主导权、主动权,最强的军队,都是汉人练起来的,大清朝廷根本没有一个能够像僧格林沁一样有魄力、能力的人了,假如僧格林沁还在,后世的北洋新军,或许就不会只效忠于袁世凯了。

虽然大清最后的几十年里也没有人造反,可这只是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忠诚罢了,在“东南互保”事件中,大清的威严实际上早已经扫地,如果有僧格林沁在,东南互保未必会发生,八国联军也未必能够顺利洗劫紫禁城。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假设罢了,没有永恒的人,僧格林沁也是一样,只不过他传奇的一生,确实值得后人不断回味。

他曾是一个放羊娃,他后来闻名天下。

更多文章

  •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勇猛异常,最后却被一少年砍死在麦田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麦田,清廷,咸丰,曾国藩,太平天国,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有些时候,厉害的人物,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结局,而勇猛之人,也不一定是毫无对手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一个勇猛无比的将领。此人是战场上的神话,但是最终却被一个少年砍死在了麦田之中,令人哀叹不已,此人便是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唯一可以拿出手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

  • 僧格林沁真狠!抓住太平军就去皮凌迟活祭,无一例外,结果遭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报应,捻军

    僧格林沁是晚清铁帽子王,这位真叫狠,抓住太平军就去皮凌迟活祭,无一例外,结果遭报应了。僧格林沁在镇压太平军时,只要抓到太平军战俘,必然凌迟处死,如果清军阵亡很多,抓住太平军后还要活祭清军亡灵。最多一次,僧格林沁把80多名太平军都活祭了。僧格林沁凌迟处死太平军还不过瘾,有时还去皮开膛。僧格林沁攻打连镇

  • 1910年,蒙古亲王阿穆尔灵圭一家合影,其曾祖父是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明少说八卦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阿穆尔,亲王,蒙古,慈禧,曾国藩

    1910年,蒙古亲王阿穆尔灵圭一家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王的福晋,站着的孩子是阿王的独子和希格,最右边的女子是阿王的妹妹。很多人对阿穆尔灵圭并不熟悉,但对他的曾祖父僧格林沁肯定不陌生。僧格林沁曾被赞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1865年,僧格林沁剿捻时被斩杀。消息传到京师,慈禧太后感言“僧

  • 梦断八里桥!名将僧格林沁的三万八旗精锐,为何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呆猫生活解闷坊标签:清军,骑兵,三万,八里桥,八旗军,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我们知道,在近代清王朝曾饱受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清军也曾进行了抵抗,但几乎都是损失惨重,很少能有胜利。发生在1860年通州的八里桥之战,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决定胜负的战役,僧格林沁是晚清大将,他在八里桥集中了三万八旗精锐,想要跟英法联军决一雌雄,但最终这三万人作鸟兽散,而英法联军的伤亡加起来

  • 1859年,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被英军关押的照片,最后绝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图史斋标签:总督,印度,清朝,叶名琛,加尔各答

    1859年,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被英军关押在此的照片,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率兵抗击英军,但因为朝廷的腐败和实力的差距,最终兵败被擒。叶名琛被俘虏前已经官至两广总督和太子少保,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但被俘后被关在房间供人展览,随后他因为羞愤而拒绝进食,最后绝食而亡。

  • 大清一品大员叶名琛,真的被人抓到印度当猴展览,如此低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叶名琛,咸丰,总督,英国

    1858年3月12日,英国无畏舰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一位51岁的大清官员从船舱里被押出,随后被囚禁在加尔各答的威廉炮台——大清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名琛,在经过了四十八天海上押解后,抵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落后挨打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位有着“六不总督”称号的叶名琛大人,常见被历史票友们狠踩。甚至有人

  • 围绕叶名琛的拜相,民间还有不少迷信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总督,巡抚,拜相,清朝,叶名琛,陆建瀛,大学士,道光帝,地方官员

    围绕叶名琛的拜相,民间还有不少迷信传说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公元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公元1857年广州失陷后,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在囚禁中,客死他乡。时人曾讥讽叶名琛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

  • 叶名琛:清朝一品大员,传言被人抓到印度当猴展览,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叶名琛,总督,林则徐,鸦片战争

    对于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林则徐并列的还有一位清朝的官员——叶名琛,他是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位一品大臣,最终却被英国人带去印度,传言竟说他被关进玻璃笼中供人观赏。“六不”方针提起叶名琛,令人们疑惑不解的就是面对侵略者他采取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战略方针,

  • 叶名琛:英国人奉之为“东方的拿破仑”,很多史学家却视之为小丑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叶名琛,拿破仑,总督,咸丰,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记得以前读初中,有一篇课文,叫《观巴黎油画记》。作者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薛福成。薛福成出使西欧,有幸参观巴黎油画院,当看到法国名画《普法交战图》时,有感于法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故作该文谴责当时腐败的大清帝国屡战屡败、屈服于列强的软弱无能,呼唤同胞要吸取教训,思国耻、雪国恨。毫无疑问,薛

  • 叶名琛、柏贵「奏折副折」及「闲邪公家传」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柏贵,巡抚,总督,清朝,叶名琛,奏折副折,闲邪公家传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咸丰年两广总督叶名琛、广东巡抚柏贵奏折副折及内府楷书手写“闲邪公家传”各一件,奏折内容为“奏报广东省收捐武乡试文武监生名数银数等事宜”、有朱批“户部知道”,内府楷书手写“闲邪公家传”,此笔法娴熟、细腻圆润、雍容华贵、堪称绝笔,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