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林则徐并列的还有一位清朝的官员——叶名琛,他是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位一品大臣,最终却被英国人带去印度,传言竟说他被关进玻璃笼中供人观赏。
“六不”方针
提起叶名琛,令人们疑惑不解的就是面对侵略者他采取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战略方针,他到底还有没有民族气节,怎么能如此消极?
叶名琛,生于1807年,17岁便考上了贡生,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学识出众,而且他在职场也是一路高升,在45岁时被咸丰皇上封为两广总督,犹如现在的省长,管理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权力重大,肩负的担子也非同小可。
叶名琛能够升为两广总督,离不开他精湛的工作能力。
一方面是他对待镇压起义人士毫不心软,杀伐果断,为皇帝铲除了很多祸患,另一方面是他在对待洋人时的态度以巧妙的“拖”字诀的方式,能够缓解当时一部分中外矛盾。
与洋人打交道
1840年之前,对于在广州做官,官员们都是求之不得。
可自从1840年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广州作为中英贸易的通商口岸,这时的广的官员就没有之前那样轻松自在,叶名琛经常要与洋人打交道。
叶名琛之前在广州任职的几个前任在与洋人的相处方式都是迂回战术,在面对开放广州的这个通商口岸上,迟迟都没有直接允许。
再加上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发生,人民势力强大,英国人也是不敢强硬攻取,只是和在广州任职的一任又一任的中方管理人员协商。
叶名琛以为他也能和前任的领导一样,运用“拖”字诀把英国人限制住,没想到预判失误,英国人的丑恶嘴脸已经忍无可忍了。
“亚罗”号事件
1856年,叶名琛任职两广总督已有四年,这一年他的命运因为一艘名叫“亚罗”号的船而发生了转变。
“亚罗”号是一艘商船,在香港由英国当局已经登记过,可是当这艘船抵达广州时,有人向广州的水师千总梁国定举报上面有海盗,因此梁国定随即率领部下在船上抓捕了12名水手。
可是英国船长肯尼迪却十分抗议,说中国人侵犯了英国的主权,并诬陷中国人撕毁了英国的国旗。
其实这都是英国人的恶意中伤,“亚罗”号的船主是中国人,肯尼迪只是雇佣的船长,而且抓捕的海盗梁明太和梁建富就是假扮着水手的身份隐藏其中。
当时船上只有一面信号旗,未曾有什么英国国旗,所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犯错方硬性指向中方。
后来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也为了缓和中英两国的对立局面,再三委曲求全,叶名琛亲自带着被扣押的12名水手去英国领事馆,但是拒绝道歉。
然而英方并没有接受叶名琛给出的这种处理方式,直接拒绝接收送来的水手,之后,英国军舰开始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想方设法的抵抗
鸦片战争在广州爆发,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并未消极作战,只是当时许多精英部队都被派去镇压义和团,所以能够利用的兵力十分有限。
可是尽管常常面对寡不敌众的情况,叶名琛依然不放弃,他想尽各种办法来应对英国军队。
叶名琛先是在街上张贴告示,激起民众的意愿,协同当地的爱国人士和贫苦农民一起拿起武器反抗英军。
他在告示中提出只要在船上看到有英国人在滋事,就及时跟进将其剿捕或斩杀,按照斩杀的每名首级可赏银三十大元的规定。
另外叶名琛还招募了大量乡兵,利用乡兵和将士们一起守城。
白天,利用乡兵对英军进行偷袭和干扰,晚上,他派装满炸药的沙船接近英军驻扎的部队,对英军进行火攻。
更值得称赞的是,叶名琛还袭击英军的后方基地香港,对香港实行禁运,派人向香港投放毒药,很多英国人非常恐慌,纷纷逃至澳门躲避。
在叶名琛的巧妙应对之下,英军四个月都没有攻破广州城,不得不说他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民族英雄。
败于现实
本以为叶名琛对于这次鸦片战争,一直都能处事不惊,应对自如,然而这种情况却未能一直持续下去。
他在战争中运用了情报员的手段来了解敌情,不承想这些情报员浑水摸鱼、技能不专业,传来的消息多半都是当时已经公开的无用新闻消息,甚至是一些虚假的内容。
关于英军与别国的作战情况,明明是英国战胜了,叶名琛得来的情报却是英国战败了。
因此根据得来的虚假情报叶名琛推测英军与中方的战争应该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完全失算了,再加上已经无钱来召集乡兵,广州即将面临着无兵可守。
12月29日,英军彻底攻破广州城,叶名琛被捕。
前往印度、绝食而亡
叶名琛被抓后,英国人并没有过分虐待他,允许他携带干粮和贴身随从,由于叶名琛深受广州当地老百姓的爱戴,英国军方非常害怕中国民众报复,所以思前想后决定将他迁移到印度的加尔各答。
他们抵达加尔各答之后,英国人对叶名琛非常敬重,经常安排人员给叶名琛阅读当地的新闻状况。
当他听到中国获胜的消息时,他喜不自胜,可当听到中国惨败的消息时,他郁郁寡欢。
当他自身带来的干粮吃完后,对于英方提供的食物他是滴水不进,日渐身体衰弱,对于给他看病的医生叶名琛还假装与其谈笑风生。
没过几天,叶名琛绝食而亡,以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志。
事实胜于雄辩
对待敌军,叶名琛一直不卑不亢,从容应对,最终以死明志之心感天动地,我们还能够坦然地说他是“六不”方针的消极迎战吗?事实胜于雄辩。
这种消息主要是当时的一些贪官污吏面对广州被破城战败的局面,必须要找一个替罪羊,而远在印度的曾是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再合适不过。
而叶名琛被关进玻璃笼的传闻当然也是英方为了诋毁叶名琛的名声而做的文章,他们的目的就是恶意贬低我们的民族英雄。
自古世间从不缺少窦娥,好在叶名琛的冤案终被平反。
读史明智,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能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