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僧格林沁的打法很不蒙古

僧格林沁的打法很不蒙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1858 更新时间:2024/1/5 21:11:11

僧格林沁,晚晴名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的嗣子。正是因为这种关系,道光帝基本上把他当外甥对待,因此他的起点很高。

咸丰帝继位,内忧外患,咸丰三年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两万人攻入京畿重地,京城乱成了一锅粥,京城防卫不足,咸丰急调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三盟蒙古诸王派劲旅进京勤王。这时候,摆在他面前有个难题,谁来统帅? 他想到了“老表”僧格林沁,蒙古人加上公主嗣子的身份,统帅清军和蒙古联军最为合适。于是,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并以上蒙古诸部出京,对抗太平军北伐军。

咸丰九月,僧格林沁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布阵与北伐军开战。清军火器优势巨大,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四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正月,僧格林沁整军,再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太平军两万人所剩无几,余部冒死突围,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六月,余部败逃山东冯官屯,僧格林沁追至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至此,太平天国北伐军两名主官全被活捉,北伐彻底失败。僧格林沁也是一役打响名声。

仔细看此役战术,僧格林沁基本上是以险要处布防,设置火器,待敌人逃跑,马上穷追猛打,没什么先进战法。这也是对手农民军的劣势体现,败仗之后只顾抱头窜逃,没有什么撤退章法,一败撒丫子就跑,一路跑到了山东,都没来得及设防。整个队伍都是抵近战斗,也没有层次,分批进军。这样就被僧格林沁掐得死死的。如果太平军能学学南明晋王李定国,两万人分批先前,接敌之后分批布防,第一线不行就撤退到第三线,第二线依赖地形阻击;第二线扛不住,可以更远地方集中优势兵力设伏,到山东之后运河两岸有水网,僧格林沁骑兵也行军快不了。这样搞一回,即使没干掉僧格林沁,也会打趴他,从此不敢这样激进。蒙古骑兵的战术精髓“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就是说进要分散行进,三三俩俩,聚如湖泊一样精兵迅速堆成一块。僧格林沁的进军是拉着大部队一路狂追,这种战法一点都不蒙古!

再看僧格林沁另一个大沽保卫战。英法换约,清廷希望是从北塘进天津,大沽口不让进。结果他们硬闯,碰上了僧格林沁。因为之前英法老从这个口子进,僧格林沁于是负责在此整顿防御,“亲赴海口,察阅各工”,大量购买巨炮,船路布满铁索等,还有很多火枪布置两端,海口设置大量大木,海底打入木桩等,做了充分准备。最好,几乎没有悬念,在各种火器准备充分情况下,大胜英法联军,英国死伤四百多,法国未统计,自己损失三十多人,但有六名官员阵亡。

此役之后,英法开始报复,僧格林沁所部满、蒙马队和绿营兵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八月初七凌晨四点,英法联军三路并进,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西路英军。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激战一时许,英军快要扛不住。随后,南路法军大炮齐发八里桥,清军遭到重大伤亡,清军调转与法军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尔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只是与西路敌军进行激战,因此,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分割敌人阵势的计划未能实现,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

抗击英法之战中,僧格林沁,英勇有余,谋略不足。战后西方都称赞这个蒙古人勇气可嘉。但他的做法不够灵活,战役开始之后,暴露很明显的问题,在运动战中,僧格林沁的炮兵与骑兵几乎没有配合,各自打,炮兵炮弹不是落在敌人后方就是砸中自己人。一线指挥除了骑兵信息链条畅通,其余皆是指令传达不畅,南路法军发炮,清军炮兵未能及时清除火力点。在张家湾、八里桥那个狭长的地方布阵接敌,大概是忘了其蒙古祖先成吉思汗的八鲁湾失败的教训,狭长地带骑兵展不开,而且尸体堆积起来之后行进更困难;密度那么高,法军开炮一炮下去好几个倒下。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带着骑兵来回冲锋,受地方限制轻重步兵没有交替布置,只展现了不怕死的一面,没有好的战略战术。让西方看到了传统蒙古骑兵的骁勇,但是也成了最后的挽歌。

综上,僧格林沁虽然是蒙古人,也带着蒙古骑兵作战,但是他用的不是蒙古人的传统战术。武器落后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整个战役中很少体现他的“诡计”与战术。整体上,他的打法一点也不蒙古。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天国,八旗,道光帝,曾国藩,咸丰

    因为僧格林沁死后,清朝廷就没有人能够牵制以湘军为首的汉人武装了。僧格林沁的人生很有趣,他虽然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蒙古家庭,但身上流淌着的“黄金血脉”,却让僧格林沁成为了索特纳木多布济的嗣子,看似八杆子打不着边的关系,总能在恰当的时候让人改变命运,僧格林沁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索特纳木多布济乃是科尔沁第

  • 晚清猛将僧格林沁,勇猛异常,最后却被一少年砍死在麦田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麦田,清廷,咸丰,曾国藩,太平天国,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有些时候,厉害的人物,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好的结局,而勇猛之人,也不一定是毫无对手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一个勇猛无比的将领。此人是战场上的神话,但是最终却被一个少年砍死在了麦田之中,令人哀叹不已,此人便是僧格林沁,是晚清时期唯一可以拿出手的八旗将领。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和孝庄太后

  • 僧格林沁真狠!抓住太平军就去皮凌迟活祭,无一例外,结果遭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太平军,清军,报应,捻军

    僧格林沁是晚清铁帽子王,这位真叫狠,抓住太平军就去皮凌迟活祭,无一例外,结果遭报应了。僧格林沁在镇压太平军时,只要抓到太平军战俘,必然凌迟处死,如果清军阵亡很多,抓住太平军后还要活祭清军亡灵。最多一次,僧格林沁把80多名太平军都活祭了。僧格林沁凌迟处死太平军还不过瘾,有时还去皮开膛。僧格林沁攻打连镇

  • 1910年,蒙古亲王阿穆尔灵圭一家合影,其曾祖父是僧格林沁!

    历史解密编辑:明少说八卦标签: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阿穆尔,亲王,蒙古,慈禧,曾国藩

    1910年,蒙古亲王阿穆尔灵圭一家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王的福晋,站着的孩子是阿王的独子和希格,最右边的女子是阿王的妹妹。很多人对阿穆尔灵圭并不熟悉,但对他的曾祖父僧格林沁肯定不陌生。僧格林沁曾被赞为“国之柱石“,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1865年,僧格林沁剿捻时被斩杀。消息传到京师,慈禧太后感言“僧

  • 梦断八里桥!名将僧格林沁的三万八旗精锐,为何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呆猫生活解闷坊标签:清军,骑兵,三万,八里桥,八旗军,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我们知道,在近代清王朝曾饱受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清军也曾进行了抵抗,但几乎都是损失惨重,很少能有胜利。发生在1860年通州的八里桥之战,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场决定胜负的战役,僧格林沁是晚清大将,他在八里桥集中了三万八旗精锐,想要跟英法联军决一雌雄,但最终这三万人作鸟兽散,而英法联军的伤亡加起来

  • 1859年,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被英军关押的照片,最后绝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图史斋标签:总督,印度,清朝,叶名琛,加尔各答

    1859年,印度加尔各答,叶名琛被英军关押在此的照片,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率兵抗击英军,但因为朝廷的腐败和实力的差距,最终兵败被擒。叶名琛被俘虏前已经官至两广总督和太子少保,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但被俘后被关在房间供人展览,随后他因为羞愤而拒绝进食,最后绝食而亡。

  • 大清一品大员叶名琛,真的被人抓到印度当猴展览,如此低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叶名琛,咸丰,总督,英国

    1858年3月12日,英国无畏舰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一位51岁的大清官员从船舱里被押出,随后被囚禁在加尔各答的威廉炮台——大清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名琛,在经过了四十八天海上押解后,抵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落后挨打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位有着“六不总督”称号的叶名琛大人,常见被历史票友们狠踩。甚至有人

  • 围绕叶名琛的拜相,民间还有不少迷信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静嘉小可爱说故事标签:总督,巡抚,拜相,清朝,叶名琛,陆建瀛,大学士,道光帝,地方官员

    围绕叶名琛的拜相,民间还有不少迷信传说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公元1852年,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公元1857年广州失陷后,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在囚禁中,客死他乡。时人曾讥讽叶名琛为“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

  • 叶名琛:清朝一品大员,传言被人抓到印度当猴展览,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叶名琛,总督,林则徐,鸦片战争

    对于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林则徐并列的还有一位清朝的官员——叶名琛,他是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位一品大臣,最终却被英国人带去印度,传言竟说他被关进玻璃笼中供人观赏。“六不”方针提起叶名琛,令人们疑惑不解的就是面对侵略者他采取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战略方针,

  • 叶名琛:英国人奉之为“东方的拿破仑”,很多史学家却视之为小丑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叶名琛,拿破仑,总督,咸丰,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

    记得以前读初中,有一篇课文,叫《观巴黎油画记》。作者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薛福成。薛福成出使西欧,有幸参观巴黎油画院,当看到法国名画《普法交战图》时,有感于法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故作该文谴责当时腐败的大清帝国屡战屡败、屈服于列强的软弱无能,呼唤同胞要吸取教训,思国耻、雪国恨。毫无疑问,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