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晚晴名将,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嘉庆帝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的嗣子。正是因为这种关系,道光帝基本上把他当外甥对待,因此他的起点很高。
咸丰帝继位,内忧外患,咸丰三年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两万人攻入京畿重地,京城乱成了一锅粥,京城防卫不足,咸丰急调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三盟蒙古诸王派劲旅进京勤王。这时候,摆在他面前有个难题,谁来统帅? 他想到了“老表”僧格林沁,蒙古人加上公主嗣子的身份,统帅清军和蒙古联军最为合适。于是,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并以上蒙古诸部出京,对抗太平军北伐军。
咸丰九月,僧格林沁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布阵与北伐军开战。清军火器优势巨大,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四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五年正月,僧格林沁整军,再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太平军两万人所剩无几,余部冒死突围,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六月,余部败逃山东冯官屯,僧格林沁追至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至此,太平天国北伐军两名主官全被活捉,北伐彻底失败。僧格林沁也是一役打响名声。
仔细看此役战术,僧格林沁基本上是以险要处布防,设置火器,待敌人逃跑,马上穷追猛打,没什么先进战法。这也是对手农民军的劣势体现,败仗之后只顾抱头窜逃,没有什么撤退章法,一败撒丫子就跑,一路跑到了山东,都没来得及设防。整个队伍都是抵近战斗,也没有层次,分批进军。这样就被僧格林沁掐得死死的。如果太平军能学学南明晋王李定国,两万人分批先前,接敌之后分批布防,第一线不行就撤退到第三线,第二线依赖地形阻击;第二线扛不住,可以更远地方集中优势兵力设伏,到山东之后运河两岸有水网,僧格林沁骑兵也行军快不了。这样搞一回,即使没干掉僧格林沁,也会打趴他,从此不敢这样激进。蒙古骑兵的战术精髓“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就是说进要分散行进,三三俩俩,聚如湖泊一样精兵迅速堆成一块。僧格林沁的进军是拉着大部队一路狂追,这种战法一点都不蒙古!
再看僧格林沁另一个大沽保卫战。英法换约,清廷希望是从北塘进天津,大沽口不让进。结果他们硬闯,碰上了僧格林沁。因为之前英法老从这个口子进,僧格林沁于是负责在此整顿防御,“亲赴海口,察阅各工”,大量购买巨炮,船路布满铁索等,还有很多火枪布置两端,海口设置大量大木,海底打入木桩等,做了充分准备。最好,几乎没有悬念,在各种火器准备充分情况下,大胜英法联军,英国死伤四百多,法国未统计,自己损失三十多人,但有六名官员阵亡。
此役之后,英法开始报复,僧格林沁所部满、蒙马队和绿营兵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八月初七凌晨四点,英法联军三路并进,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西路英军。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激战一时许,英军快要扛不住。随后,南路法军大炮齐发八里桥,清军遭到重大伤亡,清军调转与法军桥边进行肉搏战。僧格林沁亲临前线,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尔后,由于胜保所部败退,只是与西路敌军进行激战,因此,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马队分割敌人阵势的计划未能实现,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
抗击英法之战中,僧格林沁,英勇有余,谋略不足。战后西方都称赞这个蒙古人勇气可嘉。但他的做法不够灵活,战役开始之后,暴露很明显的问题,在运动战中,僧格林沁的炮兵与骑兵几乎没有配合,各自打,炮兵炮弹不是落在敌人后方就是砸中自己人。一线指挥除了骑兵信息链条畅通,其余皆是指令传达不畅,南路法军发炮,清军炮兵未能及时清除火力点。在张家湾、八里桥那个狭长的地方布阵接敌,大概是忘了其蒙古祖先成吉思汗的八鲁湾失败的教训,狭长地带骑兵展不开,而且尸体堆积起来之后行进更困难;密度那么高,法军开炮一炮下去好几个倒下。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带着骑兵来回冲锋,受地方限制轻重步兵没有交替布置,只展现了不怕死的一面,没有好的战略战术。让西方看到了传统蒙古骑兵的骁勇,但是也成了最后的挽歌。
综上,僧格林沁虽然是蒙古人,也带着蒙古骑兵作战,但是他用的不是蒙古人的传统战术。武器落后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整个战役中很少体现他的“诡计”与战术。整体上,他的打法一点也不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