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心武先生之前,我其实没听哪位研究者说过秦、贾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以前反驳刘先生的观念,有读者留言,批评我不“君子”,不“大度”。今天就专门来讨论讨论,秦可卿与贾蓉的门第问题。
还有人嫌我“无中生有”,问我“秦可卿官宦之家的出身怎么回事?”我真不好意思说您没看过《红楼梦》,但事实是,第八回明确写到“这秦业现任营缮郎”,不是官宦之家是什么?当然,你可以说,秦可卿不是秦业的亲生女儿。不过在古代,收养、过继,是有法律承认的地位的。既然被收养,秦可卿就是秦业的女儿了;贾蓉和她结婚,也不是娶“养生堂”的孤儿,而是娶营缮郎秦业的女儿了。
营缮郎是多大的官,是工部侍郎这样的高官,还是芝麻绿豆这样的小官,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这样的官名,脂批中还写着“官职更妙!”,明白说明是虚构的。也不能从“郎”字判断其高下,要知道贾政“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入仕多年才到“郎”的地位。
既然不知道“营缮郎”是多大的官,要判断两家门第高低,肯定不能从官位入手。但是其他方面,也还是隐约透露出一些信息的。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就是跟着秦可卿去午睡。是秦可卿主动向贾母要求:“我这们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房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了”,又是她主动邀请宝玉“不然往我屋里去罢”,并且在宝玉称赞的时候,毫不谦虚地说:“我这房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这是何等的自信!如果是寒门嫁到豪门的少妇,能有这样的从容和自信吗?
有人说,秦氏的自信,和她卧室里富丽堂皇的陈设(有些东西,不可当真。比如西施浣过的纱,如果是真的,已经两千年了,还能用吗?而红娘根本是文学形象,当然也不可能有她的枕头。这些东西,都是夸张地表现奢靡气氛)一样,是贾府给予的。仔细想想,贾蓉出场时,是“十七八岁的少年”,他结婚能有几年?秦氏从寒门进入富贵人家,短短两三年内就变得这样贵气十足,甚至超越了贾府原来的主人,可能吗?
又要说到刘心武先生了。在他的解读(小说)里,秦氏是作为童养媳,从小就生活在贾家的。她那些陈设,也是贾珍多年收集的,就是为了培养她的“公主”气质。但是童养媳一说,在《红楼梦》里从未出现过。
童养媳是古代贫寒之家的陋习,把养活不起的小女孩,早早送到夫家。而男方也比较贫寒,娶不起成年的少女,就娶(买)一个小女孩回来,等到成年时结婚。这种情况,不管是历史文献,还是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问题是你什么时候见过富贵之家、官宦之家有童养媳的?
秦业是现任官员,即使“营缮郎”是个小官,也不会把自己家女儿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吗?好么,官家小姐作童养媳,你怕人家不怀疑、不猜测、不知道你的“公主”身份?
要隐匿“公主”身份,绝不会弄出个童养媳来;不弄童养媳,寒门又培养不出秦氏的高贵自信的气质。要跳出这个悖论怪圈,唯一的解释就是,秦氏是在娘家养成了高贵自信的气质,而不是在贾家短短几年培养出来的。反之,如果没有高贵自信的气质,以秦氏的敏感多思,在贾府肯定会深深自卑,不可能进退自如了。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形象,叫阿Q,他有句名言是:“我先前——比你们阔得多了!”不考虑“精神胜利法”的话,他的话并非全无逻辑:现在穷,未必从前也是这样穷。
秦家现在很穷。儿子读书需要求助亲家,“宦囊羞涩”,二十四两银子需要“东拼西凑”。但这并不能证明秦家从前也是这样穷。况且秦钟原来是有私人教师的,“去岁业师亡故”才失学。而在此之前,秦家并不是那么穷的时候,贾珍只是一个靠祖荫的挂名“三品爵威烈将军”,两家岂止不是“门不当户不对”?甚至不排除这样的可能:秦家的前程,比贾家更光明。
但是,秦业的发展显然不够理想。人口的凋零未必是贫寒引起的,像林如海也“支庶不盛”,却是侯门之后、当朝探花。可是人口稀少,有可能引起家境的凋敝。林如海唯一的女儿黛玉,需要由外祖家“收养”。秦业五十多岁才生了儿子秦钟,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所以秦业七十岁还在官场奔波劳碌,不可能回家坐享清福。
同时,秦家家境也渐渐败落,甚至到了对亲家诸多求助的地步(早在秦钟结识宝玉之前,秦业已经想过“正思要和资本家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去”)。从小娇生惯养、有着高贵气质的秦可卿,嫁到富贵的夫家,可以满足她奢靡的生活要求。但另一方面,娘家的败落,弟弟秦钟的不上进,又给了她很深的刺激。对娘家的资助,势必要对夫家有格外的要求。而夫家真正掌权的,不是丈夫贾蓉,不是婆婆尤氏,只是公公贾珍。这就使贾珍与秦氏的乱 伦或者孽缘有了基础。
秦氏是眼看着秦家由富而贫,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惜回天无力。所以,她才会在死后托梦,向王熙凤交代“多置田庄地产”以备祭祀读书这样的沉痛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