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姐死后,柳湘莲“扶尸大哭一场”,入殓后又“俯棺大哭一场”,然后削发,跟着道士不知所踪。
这个情节里的漏洞很明显:中国的宗教里,僧人出家是需要削发的(当然也有带发修行的,比如妙玉和《水浒传》里的武松),而道士并不需要削发。柳湘莲跟着道士走,理应是出家为道,为什么要“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
中国传统意象里,头发是烦恼的象征。贾政要打宝玉,就要“把这几根烦恼鬃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削发就表示是斩断尘缘,是过分伤心生气的表现。
柳湘莲为了尤三姐的死,而伤心至此,难道还不是真爱吗?
唉,事情都有两面性。关于柳湘莲与尤三姐,我们得这么说:柳湘莲的感情是真的,但他爱的却未必是真正的尤三姐。
尤三姐是改正的失节妇。虽然有人为她的贞操百般声辩,但是她对贾珍的敲诈是不争的事实:“天天挑拣穿吃,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的肥鹅,又宰肥鸭。或不称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刀剪碎,撕一条,骂一句”。
贾琏这段时间“来了,只在二姐房内”,那么尤三姐的挥霍是谁来买单?当然是贾珍。贾珍也是老手了,凭什么心甘情愿地这样付出?你说只是为了觊觎、不曾上手,你会相信吗?
尤三姐肯定已经失身于贾珍,甚至也可能还有别人。娶这样的女子,正是柳湘莲所说的“剩王八”。如果柳湘莲真的了解尤三姐,是肯定不会接受她的,不管她内心多么坚决地改悔。
尤三姐的当面自刎,深深地刺激了柳湘莲,让他得出“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的结论。中国传统“为死者讳”,并且在场的都是她的亲人,当然也不会有谁拆穿柳湘莲的误会。
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殉情的烈女一定是贞妇,就像现在的某些读者认定“林黛玉富有管家才能”一样,是想当然的推论。
事实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富有多面性,丰满而立体,优点与缺陷并存。可爱的黛玉的确小性子,多情的宝玉是当之无愧的“银样镴枪头”,甚至睿智的贾母也只知及时行乐,没有为家族的未来多做考虑。
尤三姐的刚烈,尤三姐的放荡,尤三姐的痴情,其实并没有矛盾。只是这样生动丰满的形象,却不是柳湘莲心中爱恋的对象。
柳湘莲所爱的,不过是自己心中创造出来的,那个美丽的节烈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