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自称有个药方,配药需要三百六十两银子,能够治愈黛玉的顽疾。王夫人不相信,宝玉就要她求证于宝钗。但是宝钗回答:“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
首先说这个药方有奇效,是不是真的?很显然不是。因为宝玉自称“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但他又说:“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
既然求了一二年,宝玉知道这方子只会更久。但他为什么从来不提?给黛玉治病,哪怕只有一分希望,宝玉怎么可能不去尝试?自己作不了主,完全可以跟贾母要求,就像要燕窝一样。贾母会爱惜三百六十两银子、不给黛玉治病吗?
另外,宝玉先说这药需要三百六十两,后来又改成“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怎么会相差这么多?你当然可以理解为薛蟠挥霍,不过宝玉是节省、会讲价的人吗?他能用三分之一的价钱配成此药?
宝玉从来不提,提了又前后矛盾,可见这方子并不可靠。不是没有十足的把握,根本连三分可信都谈不到。
再说这个不可信的方子 ,到底存不存在?是存在的。否则王熙凤不会从“里间屋”专门跑出来替宝玉作证。而且凤姐虽然机智,薛蟠要珍珠、抱怨费事、乃至珍珠必须是戴过的,这种种细节,不可能完全是信手拈来。
第三个问题:既然有这么个方子,为什么宝玉要等薛蟠“求了我一二年”才给 ?宝玉虽然与薛蟠不投合,但也比较友好,而他本来就不是小气、拿捏人的那种。为什么在薛蟠苦求这么久之后,才迟迟给出 ?
答案在第一个问题里:宝玉有这个方子,但知道它不可信,所以也不愿拿出来。轻易交给没有鉴别能力的薛蟠,近乎于捉弄 。以宝玉的善良,他是不肯这么做的。
但薛蟠虽然粗鲁,行动力很强。对于没有到手的东西(或者人),也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于是“求了一二年”。宝玉是受缠不过,才把自己也不相信的药方给了他。
这样一来,第四个问题也就可能解释了:宝钗为什么说不知道?以宝钗的智力,当然知道哥哥是上了当,而且这当上得太没有技术含量:人家宝玉不想骗你,是你逼着人家骗你的。
薛蟠不仅上当,而且表现得相当弱智,正应了他的外号“呆霸王”。宝钗再瞧不起哥哥,也还是自己的哥哥。她当然要护短,不肯顺着宝玉说——说下去就是薛蟠出丑了。
王熙凤并不了解详情,即使知道一点,也没有替薛蟠打掩护的义务:薛蟠是表哥,宝玉是表弟兼堂小叔子,在感情上她更倾向于后者。所以她会出来,替宝玉说话,证实此事 。
宝玉也并不想让薛蟠出丑,只是今天有点沉不住气:跟黛玉闹了连环矛盾,好容易和解了,难免得意忘形:又卖弄医药学知识,又嘲笑母亲“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又“扎手笑”,又信口胡说自己也不相信的“奇方”。
乐极必生悲。宝玉求证于宝钗,宝钗推说不知道,宝玉并不生气,反而代为解释:“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薛大哥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你既然知道她不知道,为什么又让王夫人问她?
宝钗不替宝玉作证,宝玉不生气,反而替宝钗圆谎。在宝玉,只不过是“情不情”的表现,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周全女孩子们。但是在黛玉看来,却是他们二人之间,有一种理解与默契。黛玉哪里能容得下?所以黛玉起身就走,开始了又一轮的生气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