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僧格林沁的是一个16岁的山东少年,僧格林沁死在山东菏泽高家楼村的麦田里,他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训练有素的八旗铁骑打不过乌合之众的捻军五旗兵。
1865年,张皮绠在搜索残敌过程中发现了重伤的僧格林沁,他看着这个穿着黄马褂的清军军官异常兴奋,这意味着他获得立功受奖的机会。张皮绠杀死了僧格林沁,他将黄马褂和红顶子及花翎等脱了下来拿回军营,捻军军官确认死亡的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亡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满朝震惊,两宫皇太后亲自主持了丧仪,同治皇帝下诏书给了僧格林沁配享太庙的待遇。
没有僧格林沁的八旗军成为一盘散沙,李鸿章掌管的湘军及左宗棠的楚军等汉族武装开始成为情敌过国防柱石,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在李鸿章的镇压下灭亡。
清帝国镇压了内部农民起义后获得喘息之机,李鸿章等上奏朝廷为了振兴国朝气运需要进行洋务运动,帝国要向列强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来建立工业化国防,这种没有触及根本的改革获得慈禧太后为代表守旧派的妥协。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展开,清帝国在重要战略要地设立洋务学堂和工厂,湘军和楚军等地方武装编入国家军队成为新式军队主体。八旗军继续保持局部革新,八旗旗主们乐的将拼命的活交由汉军旗去完成。
溯源僧格林沁在镇压太平军北伐和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等战役中表现,我们不得不说他是满清帝国最后的将军。他发挥了八旗军骑兵和部分热兵器武装陆军配合优势,在镇压北伐太平军的战斗中发挥巨大威力。僧格林沁在太平军北伐威胁到京畿要地危亡之际,他通过二年时间上百次战斗全歼了太平军名将李开芳和林凤详部,清帝国八旗军展示最后的辉煌。
僧格林沁后又在天津大沽口击败了英军舰队赢得大捷,这次塘沽口大捷获得德国思想家马斯克的关注,僧格林沁也因此获得国际声名。
不过,僧格林沁军事上几次战役胜利无法改变清军整体战斗力落后于工业国家的现实困境,八国联军最终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北京不久后沦陷。僧格林沁成为清帝国和八国联军议和的政治牺牲品,好在咸丰皇帝保全了他的性命。
晚清的军事历史,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重要创造者,他们用冷兵器落后农业国军力对抗先进工业国坚船利炮,结局是注定失败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开始系统展开李鸿章洋务运动,他以天津小站练兵的经验为蓝本规划出中国现代军队的体系。
我们基于时代的背景来看待僧格林沁的军事才能,他觉得配得上名将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