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因为不称呼赵姨娘为“母亲”,一直饱受阶级论者的诟病。但是这些人似乎忘记了,宝玉也从来没叫王夫人一声“娘”,没叫贾政一声“爹”。甚至最疼爱他的贾母,他也没称过一句“奶奶”。他们之间,一直是客气的“太太”“老爷”“老太太”或者“老祖宗”。
探春也没有不承认赵姨娘是她的生母。就是吵架,也只说:“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她不认为庶出是光彩的事,但也从来没有否认过,因为这是既成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尽管如此,说探春不愿接近生母赵姨娘和同母弟弟贾环,绝对是一个误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下几个例子:
宝玉要跟黛玉说几句关于燕窝的悄悄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赵姨娘与探春来往,即使不密切,至少并不疏离,不会被人视为异事。
贾母入朝随祭,薛姨妈住进大观园来照应,选择了潇湘馆。从宗法来说,众姊妹与薛姨妈最近的,是王夫人的庶女探春。为什么不住探春处?“探春因家务冗杂,且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甚不方便”。赵姨娘与贾环不仅来找探春,而且是“不时”来!
也许你会说,这些只能证明赵姨娘接近探春,也许探春不愿理会、又推搪不开呢?书中倒的确有过探春不理赵姨娘的描写,而且是探春自己说的:“我听见这话(赵姨娘的话),又好笑又好气。我就出来往太太跟前去了。”
但是探春心底,真的不亲近生母与弟弟吗?我们来看这段: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送给贾环,宝玉愿意代为瞒赃,袭人担心连累了宝玉,而平儿说:“这也倒是小事,如今便从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别管,这一个人岂不又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
平儿所说的“一个好人”,当然是指探春了。如果探春不与赵姨娘贾环接近,她又怎么会为他们的丑事而生气?并且探春的生气是公开的,甚至到了平儿也不得不顾忌的程度。这个小细节,就足以反映探春与赵姨娘母子的真实关系了。
争吵、分歧,并不一定表示不亲近。探春与生母、亲弟三观不合,意见分歧,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血亲,有着永远浓于水的一份感情,是荣辱、兴败都改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