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
按照封建礼教和长幼排序,荣国府的管家之权应安排在贾赦和王夫人身上,但是在贾母的主导下,贾政和王夫人却成了“当家人”。
邢夫人应有的利益被王夫人“抢走”后,两人就成为一对水火不容的妯娌。
平时两人明枪暗箭,但在场面上却是一团和气,尤其是在贾宝玉面前,两人竟然表现的出奇的一致。
王夫人经常把宝玉搂里怀里摩挲,邢夫人居然也有同样的举动:
贾赦得了风寒,贾母、贾宝玉、贾环、贾兰、贾探春们都过去请安,邢夫人便叫他两个椅子上坐了。贾环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早已心中不自在了。(《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邢夫人为何和王夫人平时搂宝玉的动作一模一样?原因不止一个。
1.适者生存,生活在荣国府里,邢夫人必须适应环境,认清形势,顺势而为
邢夫人对宝玉疼爱有加,主要是迫于压力。
贾赦生病,贾母派贾宝玉代替自己前往,所以贾宝玉代表了贾母。
贾赦见到宝玉,贾赦先站起来回了贾母话,次后便唤人来:“带哥儿进去太太屋里坐着。”
从贾赦的举动不难看出,贾宝玉既代表了贾母,又代表了自己。双重身份使他的地位明显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邢夫人见宝玉之后,同贾赦的做法一样,先站了起来请过贾母安,然后再让宝玉请安。
贾宝玉不仅代表了贾母,更是最疼爱之人。除此之外,贾宝玉还是贾元春最关心之人。
贾元春从小跟在贾母身边,带着宝玉长大,两人虽是姐弟,但情同母子。省亲当晚,对他百般怜爱,姐弟之间这种感情众所周知。
所以,贾宝玉是贾家所有掌权之人宠爱的核心。
邢夫人必须向两人示好,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宝玉疼爱有加。
2.荣国府虽然子孙不少,只有贾宝玉最有希望、最具潜力的人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贾家子孙众多,但是有出息的很少。
贾赦和邢夫人有一个儿子贾琏,也捐了同知的身份,但是贾琏对邢夫人却没有感情。
贾迎春的奶妈因赌博被贾母惩罚,邢夫人到贾迎春房里教育她时,指桑骂槐地说道:
“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但凡是我身上掉下来的,又有一句话说──只好凭他们罢了。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邢夫人表面教育贾迎春,实际是埋怨贾琏和王熙凤。
既然贾琏靠不住,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
此外,贾宝玉长得像荣国公,是贾母眼里的荣国府“接班人”。
清虚观打平安醮之际,张道士见到宝玉,当众说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张道士代表了外人,贾母代表了内部人,双方言谈之中表明,贾宝玉是荣国府未来的“掌门人”。
着眼于长远打算,邢夫人也不能得罪宝玉。既然不能得罪,就干脆示好。
3.三从四德让她事事以丈夫贾赦为准,贾赦对宝玉情有独钟,让她对宝玉必须另眼相看
贾赦有儿子贾琏,但是他却并不看好自己的儿子,而是特别看重宝玉。
赵姨娘委托马道婆做法,贾宝玉和王熙凤命悬一线,贾政都放弃治疗之际,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贾赦为何要这样做?
贾宝玉与贾琏相比,虽然也是没有作为之人,但是贾宝玉出生时含着“通灵宝玉”而生。
封建社会,这种神灵之物往往具有神秘色彩,北静王对此都景仰万分,贾赦对此自然也非常膜拜。
邢夫人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所以,贾赦对贾宝玉垂青,邢夫人自然也会如此。
4.启示与思考
邢夫人不顾自己与王夫人的关系,主动向贾宝玉示好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生活逻辑。
首先,邢夫人向宝玉示好,其实是向贾母、贾元春示好。对于她而言,是心有不甘的艰难选择。
现实生活中,最艰难的选择往往却是最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邢夫人的守规矩有效地维护了“家规”。贾府兴旺时,她忍受着王夫人;贾府没落后,王夫人也如邢夫人一样,严格“家规”,听从邢夫人的安排。
其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妻子必须以丈夫的意志为意志。
邢夫人虽然愚忠,只知奉承,却得到一个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的内部环境。邢夫人的婚姻比起王夫人和贾政、王熙凤和贾琏的婚姻,幸福百倍。
除此之外,邢夫人关心贾宝玉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思考:
邢夫人的做法是愚蠢还是聪明,是每个人都必须审视的问题。
是不是学习邢夫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无论是不是喜欢邢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都必须给自己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只有我们去找,才能找到正解。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