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四大名著《红楼梦》叙述了一个繁荣的家族逐渐没落的过程,一段封建背景下令人惋惜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结局中贾宝玉虽已成婚,但却出家做了和尚,并无子嗣。
但是贾宝玉还有个干儿子,就是贾芸。
贾芸是贾府旁支,因宝玉随口的玩笑话,认了宝玉为父,但实际上要比宝玉年长几岁。
虽说是父子,但是贾芸和贾宝玉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贾宝玉出生高贵,千娇百宠,而贾芸却出身低微,尝尽人间冷暖,在贾府没落之时,也正是贾芸让贾宝玉免于灾祸之中。
有人说贾芸是贾宝玉的另一面镜子,映射了贾宝玉的另一个命运,他代替贾宝玉完成了俗世责任,其实并不无道理。
底层磨难造就坚韧性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
贾芸早年丧父,靠母亲做活勉强维持生计,虽和贾宝玉同在贾家,但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与贾宝玉的含玉出生的日子大相径庭。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生活在贾府底层的贾芸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也是这份不同于其他锦衣玉食男子的经历,造就了贾芸坚韧又重情的品性。
没有父母撑腰的贾芸,不像贾蓉、贾芹在成年之后,能够在家里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就能谋取一份不错的差事,甚至在找舅舅寻求帮助时,还被舅舅嘲讽奚落了一番。
当贾芸去找王熙凤谋差事时,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仅时机恰当,送的礼也符合王熙凤的身份,加上一番夸赞,自然得到了王熙凤的赏识。
这种处事方式如果放在如今看来,很多人会觉得贾芸处事太过圆滑,城府深会算计,可是在这复杂的贾府中,不懂得察言观色,如何为自己争取一份生存机会。
况且,贾芸在谋差中并没有低三下四地乞求或者讨好,反而表现地不卑不亢,实属难得。
穷困潦倒的家境是贾芸无法选择的,虽然成长路上艰辛坎坷,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他性格的打磨。
无父母依靠使得贾芸懂得为人处世,舅舅的冷漠和周遭人的无情使得贾芸更加懂得人情的可贵,反观那些个富家子弟,在后来面对家族衰落时,毫无生存能力。
困难与挫折是最能打磨一个人坚韧的品性的,这是放在什么样的社会都不会变的道理。也正是这样一种品质,让贾芸在后来贾府没落时担起了大任。
贾芸认父
要说贾芸认贾宝玉为父,在贾宝玉看来可能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而已,但是贾芸却放在心上,苦等宝玉两天。
如果按照旧时的思想观念,认父是件关乎辈分很重要的事,但贾芸认父好像是件荒谬且随意的事情。
有人觉得贾芸只是趁势与贾宝玉结好,攀附上这个贾府尊贵的人物,以后好处肯定只增不少。
但是书中贾宝玉也与北静王结好,人都向往与更高层的人交往,人之常情,不分对错。
曹雪芹写贾芸认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为后来贾府败落、贾芸解救贾宝玉做铺垫。
对于贾宝玉认儿子的玩笑话,贾芸以自幼丧父、无人管教为由,便顺势应下这话。
从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出贾芸说话处事的老道,另一方面,一直处于底层的透明人物贾芸接触到了贾宝玉,就相当于接触到了贾府上层的圈子。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贵公子所学所识都是最好的,不是府中所有人都有机会学到的, 贾芸与贾宝玉结识,真真切切以教导为名学到了普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学识。
一个既体验了底层磨难困顿,又接触了上层知识的人,何愁不是贾府未来的中流砥柱。
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用心良苦,所有的浓墨重彩都是为了后话埋伏笔。
贾宝玉命运的映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其实,贾芸的命运处处都映射着贾宝玉的命运,贾宝玉的美好品性与贾芸相似,贾宝玉没有做到的事情,贾芸都做到了。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重要人物,按照现在的主角定律,应该是在贾府出事时力挽狂澜的人,但是贾宝玉没有,反而是底层小人物贾芸最后成为贾府的支柱。
《红楼梦》的结局中,贾宝玉因被王薛牵连,在贾府树倒猢狲散之时,也是贾芸不顾自身安危,探望贾宝玉,设法救出贾宝玉。
贾芸作为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人,在最该远离牵连的时候,不仅没有背信弃义地离去,反倒是念及贾宝玉昔日的教导,前去营救,可谓是重情重义。
反观贾宝玉,即使没有遭受牵连,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面对贾府的败落自身都难保,更不用说庇护他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贾芸后来为贾府的作为是对贾宝玉出家后俗世责任的替代。
另外,书中贾芸与小红手帕定情,从名字上来看,小红原名林红玉,林红玉与林黛玉,只一字之差,却也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个悲剧结局,但是贾芸与林红玉的爱情却是少有的圆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红玉也是林黛玉的另一种命运,贾芸与林红玉的爱情也是他们悲惨爱情的补充。
对小红有情,对贾宝玉有义,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仅是从小历练出来的性格,更是对贾宝玉重情义性格的延续。
这样看来,贾芸认贾宝玉为父一事就看起来合情合理了,最初正是因为性格相似,贾宝玉才会对贾芸青睐有加,看似玩笑,却大有深意。
小结:
蒋勋老师曾在《蒋勋细说红楼梦》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人既应该有对人的善良,也应该有事理上的清明。”
贾芸仿佛就是如此,既能将为人处世处理得当,又能保持善良情义的本心。
《红楼梦》中承载了很多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和批判,但是他又写了贾芸这样的人物,希望他能接替贾宝玉完成俗世责任,这何尝不是曹公在封建的腐败中寄托的一颗希望的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