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得罪小人,后果有多可怕?刘禹锡羞辱晚辈,二十余年后被人羞辱

得罪小人,后果有多可怕?刘禹锡羞辱晚辈,二十余年后被人羞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劫后余生净 访问量:1939 更新时间:2023/12/4 15:21:05

为什么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了君子,最多恨你一阵子,得罪了小人,记恨你一辈子,甚至会始终等着报复你!你说你怕不怕?

你以为你与人为善就不会得罪小人吗?那可不一定!看完刘禹锡这段故事,相信会给你提一个醒。

唐朝时,被贬20余年的刘禹锡,到汝州上任。北上时,途径扬州,受到了当时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不热情款待。

为什么不热情呢?主要是老牛这人,太小心眼了,当然,也怪刘禹锡当年不通人情世故,20多年前,梁子就已经结下了。

酒宴上,老牛喝得很沉默,一点没有主人家的好客礼仪,老牛喝了几杯之后,顿时哈哈一笑,“刘老哥,小弟这里有一首诗,你来指教指教。”

《席上赠刘梦得》

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

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

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

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

什么意思呢?

子霄跟你通俗点说,老牛牛僧孺现在春风得意,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老刘刘禹锡接连被贬,一个得意,一个失意,关键是失意的老刘,当年还很不客气地批改牛僧孺的文章。

这把老牛给得意的:你老刘当年不是牛吗?当年不是一点也不客气地胡乱改我的文章吗?你可知道,我吐个唾沫就是珠玉,现在看来,我是封疆大吏,你被贬的小官,当初拿给你看,你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啊!

我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啊!

老牛这有点失德、失言又失礼啊,一副小人得志的猖狂样儿,这有点欠揍啊!

刘禹锡看了这首诗,心里顿时大惊不已,这才想起来前尘往事,赶紧回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悔意,这才跟牛僧儒尽释前嫌,化解了这段恩怨。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禹锡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做人比较爽直、不够圆滑,也经常得罪一些人,其中就有牛僧儒。

当年刘禹锡在朝堂时,虽然官不大,但是名望很大啊。

当时科举有个习俗,士子们在考试前都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到那些有名望的官员面前,请他们点评一下,给自己说几句好话,勉励几句,提高自己的名声,这在古代称之为“行卷”。

白居易咱们都知道,靠那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名,能做此诗,居京城不难。

有一位才子牛僧孺,这一年来到长安考试,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拜访当时很有名望的刘禹锡。

刘禹锡当时正跟一个客人聊天,看到有才子拜访,接过文章,边跟人聊天边涂改文章,却没有看到牛僧孺已经脸色大变。

就像我们现在拿出自己的作品,递给别人,“请您多多指教”,这其实是一句客套话,又有谁希望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呢,哪怕这个指指点点是正确的意见,大家听了心里也会不舒服。

牛僧孺也是这样的心理,他本来以为给刘禹锡看一看,面子上过得去。刘禹锡随便点评几句,“写的不错”“是一个可造之才”这就可以了。

但是,没想到刘禹锡是这么较真的一个人,毫不客气地当着牛僧儒的面,修改起来,关键是旁边还有人看着,这简直是太丢脸了。

刘禹锡固然是出于一番好意,但是牛僧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文章被刘禹锡批改一边,连评语也不好,给了一句“必先辈未期至矣”。

言外之意,你这水平不够啊,没有达到先辈对你的期望!

如果你是当年的牛僧孺,你会怎么做?

大庭广众之下,被这么评价,对小牛牛僧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这让自负的小牛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由此,对刘禹锡记恨在心。

小牛后来更是凭借一己之力,考中进士,仕途更是顺风顺水。

二十余年后,两个人在扬州,相逢了,此时牛僧孺可以说飞黄腾达,而刘禹锡呢,越混越差,接连被贬,先后去了几个地方吃苦。

老牛看着不得志的老刘,心里那叫一个得意,你看看你现在混得,啥也不是,我当年还去请你指点,真是昏了头。

老牛的这首诗,让刘禹锡想起来了当年的那一幕。

没想到,牛僧孺对当年那点小事,二十年后依然耿耿于怀。

而此时的刘禹锡呢?一大把年纪了,被贬二十余年,对人情世故也算修炼有成了,这时候才明白,当年自己的行为,确实有点过了。

所以,也就有了下面这首诗。

《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

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

追思徃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

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日拂埃尘。

什么意思呢?

老夫现在一把年纪了,没想到还能遇到你,看到你风采依旧,以前的事,是我欠妥当了,你现在如日中天,将来回到朝堂负责统领百官的时候,你再给我点颜色看看吧。

刘禹锡这首诗,看起来是服软了,但是,软中带硬,牛僧孺听了,也是哈哈大笑,终于释怀了当年的那点小事,你老刘也有今天,拉着刘禹锡一顿好喝,这才散场。

子霄觉得,牛僧孺谈不上小人,就是有点小心眼,非要让刘禹锡低个头,认个错。

刘禹锡后来每次想起来这件事,依然心有余悸,告诫儿子,“吾立成人之志,岂料为非。况汉南尚书,高识远量,罕有其比。昔主父偃家,为孙弘所夷;嵇叔夜身死钟会之口,是以魏武戒其子云:‘吾大忿怒,小过失,慎勿学焉。'汝辈修进,守中为上也。”

什么意思呢?我本是处于好意,但是,没想到会得罪人。主父偃全家被公孙弘所灭,嵇康被钟会所杀,都是因为不小心得罪了小人,所以,要谨慎自守、提防小人。

刘禹锡出于好意,一心想扶持后辈,没想到引来了牛僧儒的怨恨,差点惹来大祸。

“好为人师”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臭毛病,只要自己比别人强一点,言语之间、表情、神态就会显现出来。

而正是这种“好为人师”的本性行为,往往也容易让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不注重他人的面子和尊严,自己都不知道伤害了别人,得罪了别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有时候,我们本着善意去做事,往往也会在无意中得罪他人,甚至引来他人的憎恨、排挤,更有甚者,会给自己带来滔天的祸患。

所以,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做人可以随心一些,但是跟人相处不能任性,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注意照顾他人的脸面,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表现欲,懂得收敛锋芒。这是一种处世智慧,也是自保之道。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多文章

  • 刘禹锡写诗答谢白居易,颈联乃是千古名句,乐观向上激励了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写诗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嘴欠”诗人,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聪明又勤奋。刚开始仕途也走得比别人顺利,只花了十年,就从一名太子校书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刘禹锡参与了一场改革,没想他和朋友柳宗元等人最后一起被贬到岭南穷乡僻壤。十余年后,他和朋友本来已经被召回到长安了。结果,

  • 晚春楝树美诗七首,刘禹锡楝叶慰忠魂,说的是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初衣胜雪标签:楝花,屈原,苏轼,楝树,唐朝,诗人,刘禹锡,王安石

    晚春初夏楝花美诗七首:落尽千红楝始花,又见春光到楝花楝花开在晚春。一树细碎银紫的花开,伴随阵阵浓郁的苦香飘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一种特殊晚春早夏的田园气息。楝树属于那种端庄优美的乔木,繁花覆盖在树梢,仿佛一只巨大的青紫色鸾鸟。楝树处处有之,尤其在温暖潮湿的长江中部生长繁茂。先秦时代,虽然楝树没有在文字

  • 当苏东坡遇见刘禹锡: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刘禹锡,苏轼,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辙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作者:洞见CC有人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苏东坡一生遭遇的劫太多,半生颠沛流离,尝遍人间疾苦。他却始终微笑向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刘禹锡曾是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整整23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可当你翻开他的

  • 《千家诗》31《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千家诗,题诗,诗人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唐·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百

  • 刘禹锡最豁达乐观的一首诗,人人都会背:不开心时读一读,瞬间被治愈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诗词,千帆,李白,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马死落地行”。意思是说: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骑着的马死了,那就落地,自己走下去。也许慢一些,或许累一些,可能苦一些。但只要你愿意,人生就永远不会无路可走。不由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那两句诗——“沉舟侧

  •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一生: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刘禹锡,诗豪,长安,诗人,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初识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诗句,当时对他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句子写得真有意思。等我长大工作了,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后再看,又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仿佛和这位千年前的大诗人在那一刻拥有了共鸣。等我了解完刘禹锡的生平以后,大

  • 中国古诗七百首 · 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群姐知家标签:七律,嵇康,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王叔文,柳宗元,中国古诗,千古名句

    西塞山怀古 七律【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仍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与解读】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

  • 刘禹锡骂人最狠的一首诗,无一脏字,却看得人酣畅淋漓,太解气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刘禹锡,杜甫,柳宗元,诗词,杜韦娘,李绅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说起“骂人”,古往今来骂得最有水平的,还得是文人。钱钟书就不用说了,有“民国第一毒舌”的名号。一部《围城》,骂得是千回百转,看得人忍俊不禁,偏又好有道理,无力反驳。如最经典的这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杀伤力不大,侮辱

  • 千古文章,万世流芳:刘禹锡的诗歌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散文,辞赋,诗人,唐朝,刘禹锡,文学家,诗歌艺术,千古名句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朝中期的重要文学家和官员,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唐朝政府中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主持翰林院、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等。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他的诗歌风格自由自在,善于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表

  • 刘禹锡对元稹的赞美诗|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元稹,刘禹锡,诗词,诗人

    诗词赏析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像元稹这样品格高尚的人,恐怕诗人也不会如此看重。诗中不仅称誉了对方的品格,也表明了自己的节操,刘禹锡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